關於孩子心理健康成長,請注意一下幾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有句古話:「親其師,信其道。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溝通交流的前提。

家長是家教的實踐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除了關注孩子的生理上的成長以外,心理上的成長也是每個家長都不容忽視的地方。

當父母總是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強加在孩子身上時,當我們強迫孩子遵照我們規劃的道路前行時,親子關係往往出現問題,而家庭的和諧也遭到破壞。

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患也有顯著增加的趨勢,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家庭氛圍,父母的教育關愛方式密切相關,正確引導和呵護孩子,家長應注意以下禁忌。

第一,忌嬌慣溺愛。

開口不離「好」,出門不離抬,吃飯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會養成兒童任性的性格。

父母「愛子——溺子——誤子」,這往往是現實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護縱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當眾做錯了事,家長明知不對,卻以種種理由加以庇護和掩蓋,其結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確對待缺點和錯誤。

第三,忌哄騙。

有些家長圖一時安寧,不惜編造假話欺騙孩子,這樣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養成虛偽不誠實的品格。

第四,忌諷刺。

對孩子諷刺挖苦,以為可以「激發」上進,結果適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

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凡事都要盡善盡美,稍有不順便大加訓斥,使子女無所適從,思想感到壓抑和束縛,時間長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

對孩子不加引導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為,不盡家長責任,後果難以預料。

第七,忌打罵體罰。

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條,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罵、體罰,結果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產生感情對立。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

要讓孩子自己選擇適宜的遊戲和運動,培養他們注意力集中,專心地完成一項工作的能力,訓練兒童持之以恆的毅力,做什麼事都要有始有終。

而不要反覆要求孩子更換活動內容。

第九,忌缺乏適應能力。

要訓練兒童適應環境的能力,這樣對孩子的發展是很有益的。

第十,忌無控制力。

要訓練兒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願望。

第十一,忌憂鬱沉默。

要培養兒童樂觀幽默的性格,切忌鬱鬱寡歡。

第十二,忌依賴。

要讓兒童經受一定的困難,學會克服困難從身心(性格和體格)兩方面進行磨練。

從小培養兒童獨立的能力,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

孩子的健康成長,給你一些小建議:

1.和孩子保持親密關係

如今的父母往往有一個誤區,就是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卻忘記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

其實,在保持良好關係基礎上的教育才有意義。

心理專家主張「關係大於教育,關係先於教育」,如果發現孩子有問題,先改善親子關係。

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表達的都是對父母的憤怒。

孩子對父母和自己的親密關係不滿意,所以會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讀書,越說他越不讀。

只有和孩子結成彼此非常信賴的共情關係,父母的引導才會順利地實現。

父母和孩子的親密關係是一條隱蔽的信息鏈,雖然是潛在的,卻是重要的。

2.不要強烈在乎細節上的對錯

很多父母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標籤下的「好孩子」,但事實上,一味盲從榜樣的方法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文化對人內心的構建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父母應該引導孩子不要非常強烈地在乎細節上的對和錯,因為對錯往往是相對的。

對於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總用對錯來分析。

孩子的年齡和心智有其年齡段的特點,不要過分強調一致性,不要和別的孩子硬性地比較,而要鼓勵自己的孩子成為他希望成為的那種人。

3.用「情」打動孩子勝過用「理」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於教育方式是否正確,教育行為對孩子是否有效。

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謂頭頭是道,可孩子就是不買帳;有些父母對孩子沒有講什麼道理,可孩子相信他們。

其關鍵就是做父母的是將「情」放在第一位,還是將「理」放在第一位。

家庭是應該講「情」而不是講「理」的地方,特別是對於正處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心理專家主張不要用非常正確的道理去教育孩子。

這些抽象的東西往往是非常絕對化的,對於孩子的影響,心理學認為是一種強大的壓力。

4.允許孩子犯錯

允許孩子犯每個年齡可以犯的錯誤,這是心理醫生在臨床中慢慢總結出來的,犯這種錯誤的結果往往是好的。

那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而不是障礙。

孩子沒有經歷過痛苦,就肯定會被痛苦打倒,經歷了才能學會管理和釋放情緒。

父母過度的保護傾向以及犯錯之後代替承擔的傾向,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會把問題搞得更複雜。

5.孩子的沉默不是對抗

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

如果總是需要孩子說「是」,就有點兒過於依賴孩子,說明父母內心的安全感、穩定感、和諧很大一部分都希望從孩子的態度里獲得,應該說這樣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

沉默就是一個態度,比如「我不想玩這個遊戲了,今天的爭論到此結束」。

父母也應該懂這個意義:孩子不想討論事情了,只是願意聽、聽完就完了,那就要學會把嘴閉上。

如果爸爸媽媽認為孩子的沉默是對抗,就惱羞成怒,那是父母的問題。

父母需要馬上得到結果,代表了一種不太成熟的心理,比如他們自認為特別權威,不應該被冒犯。

所以說,良好的關係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尊重的關係。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多的要靠引導,引導的關鍵在於給孩子選擇的空間,但同時要讓孩子明白:他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寶寶出生後,我就假裝自己是啞巴

畢業後回了老家工作,一年多後就有了孩子,為人父母以後,才慢慢地體會到了當父母的艱辛,那就是什麼都捨得給孩子投資,恨不得把他的一生都規劃的好好的,然後讓他們快樂無憂的生活。可是這樣的育兒理念真的對...

父母們,孩子做錯會讓孩子成長

當家庭里多了孩子這個成員,父母們都不自覺的保護著他們,為了不讓孩子走彎路,給他們灌輸一些負面的影響,會導致孩子的發展趨勢,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孩子們如果去嘗試新的的事物,不管做好還是不好,都會在...

冷暴力最可怕,媽媽的笑臉很重要

「棍棒教育」是社會中存在已久的教育方式。父母通過嚴厲的體罰來懲戒自己的孩子,在對他們進行懲罰的同時也讓他們記住教訓。這種教育方式是一種粗暴的管制方式,會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棍棒教育之下的...

孩子不乖不聽話 打屁股讓孩子順從?

[導讀]孩子不聽話,「熊孩子」讓家長氣得牙痒痒,手忍不住就打到孩子屁股上了。你以後這樣的體罰對孩子不會造成傷害,然而美國最新研究稱,打孩子屁股的結果是有害的,結果適得其反。

孩子犯錯,父母如何懲罰是一種藝術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家長在孩子犯錯時需要聽孩子自己的說法,而不是知曉犯錯就立即氣急敗壞的上來對孩子罵上幾句,甚至拳打腳踢。」教育從來都是「潤物細無聲」的活兒,粗暴往往是無計可施的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