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放煙花炸死孫子,「老人帶娃」註定是悲劇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昨天看到一條很悲傷的新聞:大年初八,長沙暮雲的楊爺爺帶著自己三歲的孫子在家門口放煙花。
這本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未曾想釀成了一起悲劇。
當時爺爺買了兩個大煙花,第一個放完後,爺爺想讓煙花放得高一點,於是將第二個煙花壘在第一個煙花上燃放。
沒想到煙花衝力太足,直接被震得倒下,四處掃射。
來不及躲避的小孫子後腦被煙花炸傷,最終沒能搶救過來。
作為旁觀者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有巨大的悲傷籠罩,而當事家人的心情我們更無法想像。
新聞後面跟著大量的評論,有將責任全推給爺爺的,有將責任歸於燃放安全隱患的,還有指責孩子父母疏忽的。
可是無論怎樣追責,悲劇都已無法挽回。
在生活中,類似老人帶孩子出事的例子還有不少。
爺爺奶奶帶娃,這本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畫面,然而只有當悲劇發生的那一刻,才會將「老人帶娃」幾個字用放大鏡突顯出來。
而老人帶娃出現的安全隱患還只是隔代教育弊端中的冰山一角。
除此之外,隔代教育還有以下三大隱患。
這不禁讓作為父母的我們開始重新思考,隔代教育到底可不可取?
隱患一:過度溺愛,有礙孩子性格養成
民間一直流行這樣一個說法叫「隔輩兒親」,意指隔代的老人和孩子會更親密,這話不假。
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對於孩子的寵愛程度80%都是高於父母的,而且這樣的寵愛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溺愛。
爸爸媽媽立下的「嚴規律令」,在祖父母那裡可以一股腦兒拋到腦後。
孩子年齡大一些還好,若是在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就非常不利。
在老人的溺愛下成長,容易導致孩子任性、脾氣大,如果是獨生子女更容易變得唯我獨尊。
有的爺爺奶奶因為太愛孩子,會過度保護,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失去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過度依賴長輩的保護。
良好性格的培養需要在態度溫和而規則嚴明的條件下進行,而祖父母輩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隱患二:教育觀念不統一,家庭矛盾重重
在隔代教育中,父母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兩代人的教育觀念差異。
祖父母輩對於孩子的教育理念大多還停留在幾十年前,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孩子的身心發展已經不適合傳統的教育模式。
加上有些祖輩,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認知都比較缺乏,容易固守塵封。
落後的教育方式容易影響孩子接受新知識的速度,會局限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這與80、90後父母的教育理念差異很大,以現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重視程度來看,不可能完全遷就祖父母任由他們去教育,矛盾也就隨之而來。
當雙方教育理念不統一,受影響最大的是孩子。
閨蜜S和她公的都屬於典型的事業型人格,愛崗敬業那是出了名的。
由於雙方都處於事業上升期,工作越來越忙,加上孩子馬上要上幼兒園,實在分身乏術,夫妻二人便決定再度把婆婆接到北京來給他們帶孩子。
然而自從婆婆來後,讓她瞠目結舌的事兒是一件接著一件。
有次,她帶著婆婆和女兒去故宮遊玩,半路上,她女兒突然說要小便,她婆婆說:「快快快,找個角落,讓她小便。
」
她跟我形容,當時隨團的導遊一臉吃驚,她更是尷尬不行,連忙制止。
「老實說,除了工作外我也是能多帶孩子就多帶孩子,但是工作太忙,自己每一次教育孩子的時候,長輩卻總是想『放任自流』,公共場所不能隨地大小便,這是起碼的守則,我婆婆不管,一邊扒孩子的褲子,一邊說,「誰管一個小孩子,你們年輕人就是事多。
」
閨蜜堅持跑去附近借了一個塑料袋,幫助女兒解決了問題,她說:「很難想像,如果我不阻止,婆婆帶女兒在故宮小便,會不會在第二天成為那些不光彩的『網紅』。
」
類似的事情幾乎每周都在發生,她現在嚴重懷疑讓婆婆幫忙帶娃的決定是否妥帖。
隱患三:依賴老人,父母和孩子產生隔閡
「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這句話已經成了我侄女的口頭禪,而這口頭禪還有兩位特指的「傾聽」對象——我的表哥表嫂。
表哥表嫂常年在外做生意,顧不上照顧侄女,就把她完全拋給了我姑。
從2歲半到11歲,侄女可以說沒有離開過我姑半步,而孩子對於表哥表嫂的態度也很冷漠。
因為他們多則兩三個月,少則一個月才回來看一眼孩子。
現在生意轉移到本市,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多了許多。
可每每他們想管管侄女或者和她親密一下,都會吃閉門羹。
以前姑姑曾多次勸他們兩個多回來看孩子,都被他們忽略了,現在孩子把他們忽略了。
年輕人以事業為重,過度依賴長輩的幫助,將孩子權權交給父母教育,往往會使得孩子與父母之間出現隔閡,導致親子關係冷漠。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他最重要的親人。
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邊,很容易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在孩子內心深處留下陰影。
孩子從小跟老人生活在一起,習慣了接受他們的袒護與遷就,可能養成一些父母看不慣的行為習慣,當父母在某個時間把孩子接管回來時,他們可能就會急於去扭轉孩子的這些所謂的問題行為,孩子與父母之間就極容易出現對立情緒,加深隔閡。
隔代教育的弊端,其實很大程度上反應的是親子教育的缺位。
我們不能完全否定老人帶孩子的好處,老人帶孩子心態要更加平和;
老人帶孩子經驗豐富,而某些經驗雖然很傳統但仍具有普適性;老人帶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年輕父母的後顧之憂。
對孩子來講,與老人親密相處在成年後,是一段非常美好的童年回憶,相信被(外)祖父母帶過的人應該有此體會。
網絡上經常有一些外孫和外婆共跳廣場舞的視頻,孩子在老人的帶領下學的有模有樣,還有父輩擅長的書法、圍棋、國學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教育資源。
但是,父母是孩子成長教育的第一責任人,80%的教育工作是需要父母親自做的,是長輩不能代替的。
從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案例來看,隔代教育都是弊大於利的,最好不取。
但是!對,生活往往就是有那麼多的但是!當我們在職場上為了孩子的學費和奶粉錢疲於奔命、焦頭爛額時,真的沒有辦法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必須讓父母幫忙怎麼辦呢?我們怎樣才能將隔代教育的弊端降到最低呢?
1把「敵人」變成「戰友」,統一聯盟
由於出生與成長環境的時代差異,兩代人的教育觀念存在差異是正常的。
但是理念存在差異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兩代人在教育態度和教育目標上要達成一致。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全面發展,有豐富的興趣愛好,而爺爺奶奶覺得學亂七八糟的沒用,只要把課本念好不要累著孩子就可以了。
此時,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要讓祖輩的認知和自己達成一致,兩代人要儘量平心靜氣多一些溝通,只有統一認知,才能避免在孩子面前暴露分歧。
同時,我們也可以教老人利用各種渠道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用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
2多交流,弱化隔代教育影響
即使忙碌,父母還是要利用有限的時間,見縫插針構建親子渠道,多和孩子交流溝通,把玩手機、社交等時間分一部分給孩子。
尤其是0-6歲孩子的家長和12-18歲青春期孩子的家長,這兩個時期是成長中最為關鍵和敏感的時期,家長再忙也不能忽略。
只有當我們與孩子建立了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橋樑,才能通過我們的影響弱化隔代教育產生的不良影響。
3孩子出現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
當孩子出現問題,不要把責任一股腦推給老人。
家長要明白教育孩子的主體還是我們,老人只是來輔助我們的。
年輕父母有難處,爺爺奶奶們也有苦衷。
有些事情父母要多聆聽老人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何優劣,從源頭抓起。
而不是在出事後責備。
與家裡的老人關係融洽,孩子才能教育好。
父母和(外)祖父母之間要避免當面衝突, 這不僅對改善他的行為毫無益處,反而會導致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和諧的家庭氛圍對孩子心理發展也不利。
總之,在能夠親自教育孩子時不選擇隔代教育,在需要選擇時,也要將其作為親子教育的補充而非主體,這是對孩子和家人最負責的做法。
更多精彩閱讀,
可微信搜索關注「陽光兔1對1」。
爸爸打兒子,爺爺打爸爸,最後把民警都來了!
別人家的的跨年夜在家人團聚中熱熱鬧鬧的度過,但重慶北碚區的一戶人家卻在跨年夜招來了民警。跨年夜當晚,當地派出所接到一位老奶奶的報警電話:孫子被他爸爸打,爺爺又在打他兒子。。。我的天,真是夠亂的。...
「菲傭」來了,家裡帶娃的老人得「下崗」了?
現在這一代的父母大部分是80後,獨生子女的一代,生了孩子以後,新時代的媽媽們既想照顧好孩子,又想堅持好工作。如何兼顧呢,絕大部分的爸爸媽媽都會讓老人來幫忙。於是經常可以看到「隔代教育好不好」這...
原創丨隔代教育真的不可取嗎?關鍵矛盾在這裡
根據搜狐網的一項調查,有超過6成的家長會讓父母或公婆帶孩子,有2成左右的家長不會這麼做,還有不到2成的家長正在為該不該讓父母或公婆帶孩子犯愁。可見,隔代教育在中國是一個普遍的不可迴避的問題。家長...
家家有本難念的「育兒經」 兩代人之間如何讓教育「殊途同歸」
宿遷網訊(記者 史偉 實習生 歐陽敏晴)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由於工作繁忙,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老人帶。父母「嚴師出高徒」一切為了孩子好,而老人「隔代疼」一心護孩子。近日,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教育理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