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請讓孩子學會對暴力說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人說:校園是一座象牙塔,是美好和歡樂的象徵

可是我的記憶卻不是如此,那些成人眼裡的天真孩子們(當然,那時那刻的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

那些有意無意的羞辱和謾罵,掛在嘴邊難聽的綽號,因為故意衝撞而滿身疼痛,因為被孤立在深夜裡獨自哭泣。

即使已經為人父母,這種深入靈魂的傷痕仍然刻骨銘心。

18號的時候看到一則調查報告,是針對北京中小學生校園欺凌情況的調查;

結果顯示:46.2%的北京中小學生有被故意衝撞的經歷,有6.1%的學生幾乎每天都遭受身體欺凌;40.7%的北京中小學生有被叫難聽綽號的經歷,有11.6%的學生幾乎每天都遭受語言欺凌;18.6%的學生有被同學聯合起來孤立的經歷,有2.7%的學生幾乎每天都在經歷這種關係欺凌。

我不想探究這背後的原因,再多的原因都無法彌補這樣的欺凌帶給孩子們的傷害,我只想知道這樣的欺凌到底給孩子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傷害?作為父母我們又該如何去彌補和預防?

校園欺凌對孩子的潛在傷害:

最直接的表現便是孩子越來越難以信任他人,性格畏縮,自私,不夠慈悲,人格缺陷嚴重;更容易焦慮、生氣、敵意、沮喪或脆弱,並且遭遇的欺凌程度越高,表現更明顯。

此外,遭遇校園欺凌的兒童更少擁有對學校的歸屬感,表現出對學習更少的興趣;並且更少投入到學校的學習、課外活動中。

這很大程度上嚴重傷害了兒童的非認知能力、學校投入乃至學業成績。

所以說校園欺凌對孩子的心靈傷害、性格塑造以及由此延伸的人生影響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如果還將校園欺凌僅僅當做未成年人之間不成熟的表現,當做小孩的胡鬧,當做不太友好的普通遭遇,以為不必小題大做。

那絕對是一種可怕的錯誤。

「站在橋上的人,永遠不知道溺水者的痛苦」

欺凌,讓被欺凌者敏感、孤僻、痛苦、極端、絕望。

就像一個烙印,印在了孩子正在成長的心靈上,隨著年齡增長,烙印燙出的傷不會消失,反而越來越大。

近年來,這樣的傷害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甚至已經上升到了暴力,從謾罵到毆打、從侮辱到折磨。

也許起因只是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

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為父母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之間只存在量的差異,沒有質的區別。

校園欺凌主要表現是欺負弱小的同學,令受害者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

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複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

1、給孩子的穿戴和學習用品儘量低調,不要過於招搖。

2、教育孩子不要去挑逗比較霸道和強悍的同伴;在學校不主動與同學發生衝突,一旦發生及時找老師解決。

3、教育孩子上下學和活動時儘可能結伴而行;獨自出去找同學玩時,不要走僻靜、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學不要在路上貪玩,按時回家。

4、如果侵犯者偷你孩子的東西,就給孩子要帶到學校去的學習、生活用具上貼上姓名。

標明這些物品是屬於你孩子的,甚至起到防止侵犯的作用。

5、教育孩子如果在某些方面與別人不一樣,沒關係。

儘早讓他明白這一點,孩子會形成堅實的自我價值感,會認同自己,感到自己也同樣值得尊重。

6、讓孩子參加自衛訓練。

你也許並不希望孩子對侵犯者實施身體上的報復,但讓孩子擁有自我保護的能力總是好的。

7、教育孩子遇到校園欺凌,首先大聲警告對方,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會受到法律紀律嚴厲的制裁,會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

(幼兒園的兒童可以說:你為什麼打我,你這樣做是壞孩子。

)這樣做的目的是:

一、大聲告訴周圍的老師同學關注欺凌者的行為;二、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心虛,洪亮的聲音可以起一個震攝作用。

如果對方還是繼續欺凌行為的話,應適當自衛,而不是忍受挨打。

8、事情發生後,父母有必要保持冷靜,並把發生的情況告訴孩子的老師、諮詢員、園長或校長。

可以先問問孩子是願意自己去告訴,還是由你去告訴。

嚴重的暴力行為應以法律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

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應對校園欺凌的挑釁行為。

這是我們家庭、學校及至整個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同時,期望司法機關、公安等相關部門也應對嚴重的暴力傷害事故做出有效的處理。

通過源頭上教育引導,結果上依法嚴懲不岱,才能有效地遏制校園欺凌一發不可收拾的勢頭,還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平台,不再受到傷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應對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

如何應對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之間只存在量的差異,沒有質的區別。校園欺凌主要表現是欺負弱小的同學,令受害者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複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