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半的她就刷爆整個朋友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爸爸去哪兒4》的回歸,守在電腦前的吃瓜群眾這回無疑又被萌娃們吸引,其中三歲半的小蘿莉「阿拉蕾」更是金句不斷,將大傢伙兒的心萌得不要不要的:

節目先導片中,阿拉蕾嘟嘴無奈地說:

玩具這麼多,但是我的手只有兩隻。

村長問小朋友:你們為什麼來呀?阿拉蕾可愛地回答:

因為我是很優秀的。

跟董大力爸爸去尋找房子的過程中,不僅不畏辛苦自己走,而且還不斷給爸爸打氣加油:

不累,絕對不累,絕對不要放棄。

小傢伙的個人微博上,也分享了很多金句:

爸爸是你的老公,我就不能跟他說話麼?你就不能分我點麼?

媽媽打不打屁股?

打,媽媽打人的時候像老虎。

爸爸打麼?

不打,爸爸沒原則。

其實,只要父母平時巧妙引導,自家孩子的表達能力也同樣棒棒的。

孩子語言天賦的基礎,是在一歲前打下的

生活中,你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

前一秒,媽媽還在就某件事認真地跟別人討論、爭辯著,語速飛快,言辭激烈:「我覺得事情不是這麼簡單……」

轉過身,馬上轉換另一種口吻跟孩子說話,語速緩慢、語調誇張,甚至帶著樂感:「哇,寶貝,這是你自己用橡皮泥捏的嗎?真的是太有創意了。

聽得一旁的未婚青年全身起雞皮疙瘩,紛紛表示無法接受,「你們當媽媽的,是不是都有這樣一種『變音』的本領。

的確是,應該說,所有的父母(特別是媽媽)都具備這樣一項本領,它的名字就叫「寶寶腔」。

媽媽們為什麼會不自覺地採取「寶寶腔」這種說話方式跟孩子溝通呢?

這是因為,語言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掌握的最複雜的符號系統。

而孩子想要在世界上更好地生存,必須在生命第一年學會做這樣一件事,那就是,從眾多聲音刺激中將母語區分出來,並對其產生特異性的感知能力,然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掌握語音並習得詞彙,然後試著跟他人進行交流。

通常,在面對小嬰兒的時候,媽媽們會不自覺地使自己的聲調拉長,使其更有韻律感,就好比唱歌;同時也會放慢語速、誇大發音;不自覺地調整音高,以比平時交流更高的音調跟孩子說話,甚至會不自覺地拖長尾音……

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吸引孩子注意力,幫孩子更好地掌握語音、音調,甚至帶領孩子用語詞去命名他說接觸到的各種事物,對事物分類,對行為定性等等,從而幫孩子進一步掌握本民族的規則和定律,以便孩子更好地融入進來。

研究表明,孩子對語音的感知是先於對語義的感知的

比如,一開始,孩子不能夠明白大人口中的語詞有什麼意義,但他們會首先注意到大人發出的聲音的不同,甚至聲音組合之間的差異……甚至那些大人的話語中沒有表達出來的關愛、責備、欣賞、厭惡、愉悅等等情緒,也會通過或快或慢、或高揚或低落的聲調和語言韻律傳遞給孩子。

而媽媽們,在完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就已不自覺地使用「寶寶腔」跟小寶寶交流了,在幫助孩子更快地掌握本民族的語言以及潛在情感因素、聽懂他人說話的同時,也無疑為孩子存活於世提供了更多的保證。

這不能不讓我們驚嘆於母愛本能的強大。

明確而直接的語言輸入,能幫孩子更好豐富自己的語詞庫

等到孩子6-10個月大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具備將元音與輔音組合起來並不斷重複發音的能力了,雖然這個時候他們發出的咿咿呀呀沒有任何符號意義,但也可視作孩子探索語言征途上的一大進步,說明孩子已經準備好與他人交流的內外部條件了。

人們發現,孩子與大人有目的的交流開始於八九個月時,他們會結合自己發出的咕咕聲以及叫聲,再加上各種可愛而有趣的姿勢,和朝向不同方向的動作等,開始向大人表達他的需求。

比如,孩子想要高處的小餅乾,他可能會向大人伸出手要求被抱起,並朝向餅乾扭動身體,帶動著大人,吸引他們的注意,讓他們幫自己獲得餅乾。

更大一些,他們會有更多身體動作,如會有手指的指向動作,甚至還會嘗試通過動作(如給大人一個東西),讓大人參與到他的活動中來,有的孩子甚至開始有了簡單而明確的名詞或者動詞指令,如他們會要求大人「拿」「走」「抱」等,說明這時的孩子已經能夠很好地理解某些單詞或者短語的意思。

而孩子之所有具備這樣的能力,是因為在這之前,大人對他進行了無數大量而反覆不斷的語詞或者句子的灌輸,到這時,他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達到一定水平之後,才有了語言的輸出。

這時,大人可多跟孩子說一些簡短句,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最好能夠有比較明確指向的內容,讓孩子能夠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並幫助孩子更好地重複和學習大人的話。

如,在孩子還不能很好地用話語表達要拿某個東西的時候,父母可在孩子指著某個東西時,詢問孩子:「你是想要餅乾嗎?」

當然,父母還需要提供更多的語言刺激,如可以跟孩子玩「你來說我來做」「身體名稱猜猜看」「指物品說名字」等遊戲,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積累詞彙。

當然,父母最好是從孩子身邊的事物或者感興趣的事物開始,如,有的小男生特別喜歡小汽車,大人不妨以「汽車」為出發點,與孩子豐富他關於「汽車」的語詞庫。

一歲之後,多跟孩子交流,能幫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

在掌握了大量的詞彙和基本的語法之後,就有必要多跟孩子溝通和交流,讓孩子能將這些詞彙儘快為我所用,納入到自己的口頭語言系統中來。

語言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每一個新詞通常不是單獨出現的,而是在一定的語境中。

孩子通常不必逐字去教,只需在語境中聽幾遍新詞就能夠明白新詞的意思了。

這說明,歲多的孩子本身就具備了辨認加工詞彙的能力。

顯而易見,他們的這項能力與其本身的詞彙儲存量多少有很大關係。

故而,生活中,父母需要進一步幫助孩子擴大他們的詞彙類別,如多帶孩子去結識大自然,了解氣候變化,生活在其中的動植物,以及生活中接觸到的蔬菜水果、日常用品,衣物鞋帽等,幫助孩子更好地識別、區分這些物品,甚至做精確命名等。

當然,一開始,孩子的語法結構不是很嚴謹,如一開始他們只會說雙詞句,或者是電報語,甚至會有語法上的錯誤或顛倒等,都沒有關係。

父母不必輕易打斷孩子,不妨以詢問的方式跟孩子交流:「你是想要說……嗎?」或者引導孩子:「哦,你想要去做……」嘗試通過不經意的方式用正確的語法將孩子的意思表達出來,呈現給孩子就好。

這個過程,試著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讓他們樂於表達自己。

孩子得到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後,也會去比較自己與他人說話的不同,自然,他們的語法也會變得更加準確,說得也會越來越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幼兒口吃不要急,輕鬆幾招可解決!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的熱播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小糯米糰子,那個聰明機智、伶牙俐齒的神助攻粉了無數家長朋友。很多父母都希望能從糰子身上看到自家孩子的身影。前一陣,糰子也成了我們媽媽群熱聊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