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牙俐齒的孩子,究竟有多可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 | 雨霏
成長樹原創,其他公號轉載請在後台輸入「授權」
偶然看到北師大教授于丹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了她女兒小時候的兩件趣事:
「我清楚地記得,她第一次使用詩詞是在兩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出差回來,問她:『你想媽媽嗎?』她冷不丁地說了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
「她喜歡把我們的大床當蹦床,有一回她爸爸說:『你別蹦了,都把我們的床單蹦破四條了!』誰知她一邊蹦,一邊高聲說:『人生得意須盡歡! 』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結舌。
」
看到這段的時候,不禁一笑,好可愛機智的孩子。
不過更加感嘆的,是這孩子的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這件事
不只是能說話這麼簡單
想起一位4歲孩子的爸爸說的一個事情。
有一次他兒子和別的孩子打架了,對方是個跟兒子同歲男孩,雙方家長把兩個孩子叫到一起問原因,對方的孩子說是他兒子搶了他的玩具,而且不講道理,還先動起手來。
這位爸爸很了解自己的兒子,平時從來不搶別人的東西,先動手的可能性也不大。
但那孩子把細節描述得繪聲繪色,又讓人不能不信。
他蹲下來問兒子,是對方說的那樣嗎?只見兒子雙手攥著拳頭,頭也一直低著,怎麼問都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他沒辦法,正要跟對方家長道歉,旁邊一個小朋友走過來,說是對方先搶了他兒子的玩具,搶不過來就打人了,剛才還撒謊。
隨後又有幾個小朋友也過來說看見了。
對方父母這才不情願的領著那孩子走。
這位爸爸很著急,兒子怎麼就嘴這麼笨呢?好多次都是這樣,什麼事兒一句話就能解決的,非得悶在心裡不說。
「嘴笨」是他給兒子的標籤。
也是很多爸爸媽媽,給說話遲緩,語言組織能力不強的孩子貼的標籤,並為此心急不已。
其實孩子「嘴笨」不可怕,因為語言能力並不是先天就決定的,完全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來改善。
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是3-4歲,而且在12歲之前,孩子們的語言學習能力,都是甩開我們成年人幾條街的。
但如果語言能力這件事沒有引起父母足夠的重視,那麼其他「伶牙俐齒」的孩子倒是可以說「可怕」的。
因為不善言辭的孩子,不僅容易在日常吵架鬥嘴這些小事兒上受到委屈,更容易在日後的很多重大機遇來臨的時候,被其他條件相似,但伶牙俐齒的孩子搶占資源。
當然,真正的伶牙俐齒體現的是建立在知識、邏輯基礎上的一種思維能力。
不是強詞奪理,更不是誇誇其談。
它的背後,需要的是父母悉心的引導和教育,需要的也是合適的方法和有意識的鍛鍊。
父母先下功夫
是孩子語言能力出眾的前提
1、陪孩子說話別偷懶,最佳時期別錯過
身邊有一對夫妻,雙方都在中科院搞研究,因為平時工作比較忙,生完孩子就把孩子帶回老家讓老人照顧。
因為老人有口音,所以夫妻跟老人商量儘量少和孩子說話,結果孩子到了3歲還不會說話。
不過夫妻倆也沒重視,認為愛因斯坦也是說話晚。
直到孩子十幾歲時還不能完整的說出一個句子,這時候夫妻才著急,帶孩子奔走各大醫院檢查,結果是腦部發育都正常,就是因為錯過了語言最佳學習期。
醫生說,這幾年每年都要收治很多這樣的孩子,急切的呼籲父母們多跟孩子交流、說話。
我們一般家庭可能不會像這個事例中這麼極端,但在陪孩子的時候偷懶還是挺普遍的。
有一次在肯德基吃東西,對面坐了一對母女,孩子應該就是6、7歲左右。
媽媽一直在玩手機,孩子幾次跟媽媽說話,媽媽都「恩」「別說話,快吃」「哦」這樣回答,後來乾脆從包里掏出一個平板給孩子找了個遊戲玩。
過多的使用電子產品,傷害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眼睛,而阻礙了孩子與周圍人的正常交流。
對於正處於語言學習階段的孩子,是非常不利的。
前面提到于丹的孩子可以出口就是古詩詞,也是因為于丹家裡在孩子玩滑板的時候,也跟在孩子後面背誦古詩。
在孩子洗澡的時候,也見縫插針的來首古詩。
輸入的多了,輸出自然也就變得容易了。
2、修辭手法不怕多,更不必刻意簡化
雖然能堅持每天給孩子讀半個小時以上繪本的家庭並不算多,但多讀書已經成為了無數家庭的共識。
可讀書,一定能起到正面作用嗎?
聽到過一位4歲孩子的媽媽給孩子講《絨毛兔》的故事,裡面有一句是「他們又能像過去一樣在花園裡,在茂密的紅莓叢中,在鮮花與蝴蝶的飛舞中盡情嬉戲玩耍了。
」這位媽媽直接簡化成:「他們又能像過去一樣快樂玩耍了。
」
這位媽媽的理由是,原來的句子太長,害怕孩子聽不懂。
其實父母們只需要在孩子一歲之前注意用詞簡潔就可以了,當他過了1歲,日常的如「杯子」「蘋果」「高興」這些常用詞,已經在他的詞彙庫里保存了。
孩子們無論是日常說話還是以後的演講、寫作,本質上都是表達。
孩子3歲以後,多一些的修辭手法多一些的詞彙灌輸,對孩子是非常好的語言刺激。
對他日後表達自己又非常大的好處。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把很美很流暢的句子,刻意轉化成簡單的詞彙和乾癟的句子傳遞給孩子。
這樣會造成孩子語言貧瘠,並且表述受限制,變得特別格式化。
還是那句話,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高到大人難以想像。
3、鼓勵孩子開口,不代答不催促
這個道理相信很多父母都懂得,但是做起來往往不那麼容易。
因為我們替孩子著急啊。
經常遇到親戚朋友,來問孩子諸如;「幾歲啦?」「你屬什麼的呀?」「你在那個幼兒園上學啊?」這些問題,有時候孩子就愣愣的不說話,如果父母不打圓場,感覺既讓孩子尷尬,也讓對方很尷尬。
還不如自己代為回答的好。
遇到孩子不愛開口的情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著急,慢慢的引導和啟發孩子自己回答。
回答不上來幫孩子個小忙也沒問題,但不要次次都幫。
可以沒事兒先跟孩子在家裡做個小練習,教孩子一些回答問題的方式和語言,當他熟悉了,不害怕了,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就會放鬆一些。
有位媽媽提供了一個小方法,她女兒跟別人說話總是很拘謹,喜歡看地上或者擺弄手。
她就在家裡跟孩子玩相互提問和回答的遊戲,並且讓爸爸幫忙全程錄下來。
再反覆給孩子看。
漸漸的孩子就學會了說話看著別人的眼睛,回答問題要清晰簡潔了。
4、提供多種交流機會,豐富孩子的日常生活
很多人在國內的時候,英語口語都不太好,但是出國一段時間之後,確進展很快。
一方面是有語言環境的薰陶,另一個原因就是切實的交流的需要。
如果自己不能說出來,別人就不會明白我們到底想表達什麼。
現在的孩子們有不少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想吃什麼指一指,或者說一個詞,父母就給備好。
活動範圍就是家庭和幼兒園。
這對孩子的語言學習也十分不利。
最好就是讓孩子充分的去表達自己,你知道他想要什麼或者想做什麼,可以先裝作不知道,不理解,等著孩子來告訴你,說服你。
如果有機會,帶孩子出去走一走,認識認識不同的人,或者給孩子報個他喜歡的興趣班,也是很好的選擇。
主要就是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讓他多跟同齡人聊天,能多見識到不熟悉的事物,多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覺,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5、不必刻意糾正,就讓他不著邊際
孩子們的童言童語常有不著邊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時候。
聽兩個孩子聊天,用「東拉西扯,鬼話連篇」形容都不為過。
哪怕是一個孩子,他嘮叨起來也恨不能把他趕緊哄消停了。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強行干預孩子,糾正孩子對詞彙的理解錯誤,說話中的邏輯錯誤,戳穿他對事實的誇張和虛構,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他的「胡說八道」,同時鍛鍊了他的思維能力、想像力和語言能力,這是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探索。
所以只要不是特別原則性的錯誤,像說髒話、侮辱他人這些,父母沒必要過多的糾正。
不如讓孩子的想像力飛一會。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語言是智力發展的基礎,也是所有知識的寶庫。
」語言能力直接關係著孩子能否正確表達自己,能否順利學習知識,能否愉快的與人溝通。
家,就是進行語言教育的最重要的地方。
父母就是進行語言教育的最好的老師。
父母們把功夫下到了,一個聰明伶俐,能言善辯的孩子就不遠了。
原創文章,請勿轉載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天空樹(微信號skytrees001)定期分享百部兒童電影、繪本及音視頻故事等兒童資源,提供育兒資訊、親子活動及親子旅遊資訊
一歲半不會叫媽媽,兩歲不會說句子,是有語言發展障礙嗎?
一歲半還不會說話,很糟糕嗎?根據我在門診的經驗,很多小男生到一歲半都還不會說話,發展卻是正常的。父母都很在意寶寶每個階段的發展情況,太胖、太瘦、太高或太矮,都會讓父母緊張,更麻煩的是,家中長輩經...
聽人才研究會首席專家薛永武講述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培養孩子的語言力,對於嬰幼兒時期特別重要,這也是開發孩子潛能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但是,在這方面,很多父母由於不懂得開發孩子的智力,片面認為孩子自己早晚能夠學會說話,因此不重視對...
0~3歲語言發展黃金期!按階段引導說話,你做對了嗎?
「別人家的孩子會叫『媽媽』了,我家寶寶怎麼還一點動靜沒有?」「都說『貴人語遲』,可是這也太遲了吧!都兩歲了,只會說幾個詞,正常嗎?」「寶寶是性格內向還是自閉症啊?總是不肯開口,愁死我了!」一般情...
沒有不肯開口的孩子,是因為你不是話癆父母
在小區總是聽到媽媽奶奶們一起討論育兒三早:翻身早,說話早,走路早。就算你很淡定,專注於自家娃的發展,不跟其他媽媽較勁,但孩子一日不開口,你懸著的一顆心始終放不下。寶寶牙牙學語的時候,是最萌最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