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問為什麼孩子不滿意,一張圖告訴你陪伴和陪著的區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似乎最火的話題就是事業和陪孩子之間的矛盾對立。
陪伴對孩子的意義毋庸置疑,如何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是永遠都值得探討的話題。
不去上班,就等於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和安全感了嗎?
這張圖片曾經火遍朋友圈,叫做《一張圖讓你看懂陪伴和陪著的區別》。
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
曾經看過一部國外的MV,翻譯成中文叫《憂鬱小男孩的爸爸似乎在月球上》,裡面以一個後悔父親的口吻講述了從兒子出生到長大成人,因為工作的忙碌缺位了孩子的成長。
最後兒子長大了,也成為了跟他一樣的人。
我也在朋友圈裡看過無數次那個讓人動容的故事:一個孩子為完成老師的作文《我和爸爸的雙休日》。
央求爸爸陪他一天,爸爸以上班掙錢回絕了他。
孩子問爸爸一天可以賺多少錢,然後開始跟爸爸要零用錢。
直到幾個星期之後,爸爸很晚回家,孩子在家等他,手裡捧了積攢的零花錢對爸爸說:「爸爸,我想請你明天陪我去動物園,我給你錢。
」
孩子就是這樣渴盼與父母相處的時光,這時光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的意義,是遠勝過金錢的黃金時間!
父母的缺席和失陪所表現的後果,最初最明顯地表現在「留守兒童」群體中,孩子無奈無力,成為父母心中的痛;然後集中表現在「富起來」的群體中,父母為了賺錢遠離孩子,孩子成長重要的階段正是父母創業最忙的階段,當父母賺到錢時,能給孩子的補償唯有金錢了。
於是就有了中國獨有的「富二代」現象,是多少家庭持續不斷的痛?
而更隱秘的「失陪」,是人在心不在,是用電子產品取代親情,是讓老人代替父母的責任。
孩子在「失陪」的環境下,對生活失去興趣、對親情漠然無視、對規則與法律淡漠,不會與人和世界相處,才有了「我爸是李剛」「李天一」等等悲劇的發生。
天天陪著孩子,他就滿意了?
所有的父母都愛孩子,都渴望盡已所能給孩子更多的愛與支持。
有些父母選擇了與「失陪」和「缺席」父母完全不同的作法: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到來誠惶誠恐,小心翼翼,媽媽甚至做出辭職的決定,給孩子完全的照顧。
但這真的就一定代表著高質量的陪伴嗎?
下面這幾個誤區,也許正在你的家裡上演:
1.陪同=陪伴:常看到父母亦步亦趨地跟在孩子左右,散步、逛商場、寫作業……但孩子仍然是一個人自言自語或者自己玩,父母好像沒聽到孩子的說話,在想自己的心事,人在心不在,更沒心情體驗陪伴孩子的快樂,這樣的陪同不算陪伴;
2.看管=陪伴:父母緊緊跟在旁邊不斷地提醒孩子這個不可以,那個不行,替孩子做這做那,害怕孩子摔著,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彎路……沒有看到孩子的需要,更沒隨著孩子長大,不斷擴展他的獨立成長空間,一天下來,父母疲憊,孩子辛苦,這樣的陪伴,充其量是保姆的照顧,不是陪伴;
3.物質滿足=陪伴:很多父母為彌補忽略孩子的內疚,偶爾有時間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錢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買給他,最流行的名牌、最貴的學校、最貴的老師,可讓父母自己內心平衡,卻無法填補孩子內心缺少愛的虛空;
4.說教=陪伴:很多父母難得與孩子在一起,藉機不停地講各種道理,講很多自己的辛苦,說這一切都是為孩子,說自己都是對的,用最有傷害力的這兩句話,以為能激發孩子的積極生活狀態,卻不知被「內疚和負罪」培養大的孩子最無力,他們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糾結和掙扎,沒力氣改變,孩子害怕這樣的「陪伴」;
5.媽媽的守護=陪伴:很多家庭認為守護孩子是母親的天職,爸爸負責主外養家嫌錢,爸爸成了「不回家的人」。
媽媽只能給予孩子母性的愛,而自信、力量、與世界的關係和聯結,這些是需要爸爸的引導和示範的,怎麼可能是媽媽的守護可以代替呢?中國這個內斂的民族,父親尤其是沉默、不善表達愛的,如果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邊緣化,多少孩子是在渴望父愛的痛中長大?
什麼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什麼是父母親對孩子的陪伴?起碼有這樣幾個標準:
父母給予孩子時間,跟孩子單獨在一起:雖然每個父母能給孩子的時間不同,也不固定,但不管是在家裡也好,在外面也好,做遊戲也好,談話也好,電話里也好,視頻中也罷,或者是簡訊、郵件,總之一定要花時間給孩子,這段時間屬於你和孩子,你和孩子共同享受這種親子相伴的快樂時空。
可能不花錢或只花很少的錢,要緊的是彼此珍惜這份親情流動的時光。
忙永遠只是藉口,人們總是把時間用於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事上,你也許需要評估一下:在你每天忙的事情中,孩子的健康成長排在第幾位?你給予孩子的有效時間是幾分鐘?難道你真的沒有給他打電話的時間,沒有擁抱他的時間,說「孩子我愛你」的時間嗎?
了解孩子所在年齡階段特點: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點,生理髮展和心理發展特點差異很大,不同的孩子的差異也很大。
因為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了解這個世界,所以父母要先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的年齡階段有怎樣的特點,處在怎樣的發展關鍵期,這樣父母就會允許孩子展現他的正常發展特點,而不會總是擔心、總是覺得孩子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覺得孩子太淘了、太內向了、太不聽話了,等等……接受孩子才可能帶著平靜和允許欣賞他,肯定他,給他提供成長的空間。
了解孩子心理需要:孩子除了吃穿住用的生理需要以外,還有不斷嘗試探索的心理需要,他們還有安全的需要,歸屬的需要,成就自已價值的需要,爸爸媽媽要學習用恰當的方式跟孩子溝通。
更多的鼓勵,少打擊和嘲笑;更多的身教,少一點言傳和命令。
這些都是基本的原則。
必要幫助與支持:當孩子面對挫折時,面對衝突時,面對失去和痛苦時,父母及時站在孩子身邊,告訴他我懂你,我愛你,我幫你,有我在你是安全的,你是被愛的,給孩子具體的指導和幫助,幫孩子度過難關。
有個爸爸曾說:「孩子在需要我時會找我幫忙,不需要我時會讓我遠點,我很享受這種有分有合的關係」。
困難時,陪他跑,但不抱起他跑;孩子做選擇時,幫他看到可能的後果,並尊重他的選擇,引導他學習到相應的經驗。
高質量陪伴的標準
•安全、放鬆、親密:親子間的關係是彼此相互享受的,感覺安全而放鬆,感受到親密的親子之愛之樂, 這在當下就是最高質量的感受。
•有適合孩子需要的獨立空間:陪伴意味著彼此都有獨立空間,可分可合,可以做同件事但有分工,也可以做不同的事但可以分享,孩子越大需要的獨立空間越大。
將「主動權」還給孩子,比如關於玩耍,要讓孩子控制整個活動進行。
玩什麼和怎麼玩都讓孩子選擇,策劃活動,包括去哪裡、看什麼、吃什麼、金錢的掌控等等。
父母只需要給予孩子鼓勵、建議和必要的支持。
•
愉快而和諧的雙向溝通:互相陪伴時氣氛和諧,積極互動,不是單向的請求或要求,可有約定但不批評不指責不說教。
父母經典三句話:你今天乖不乖?今天學什麼了?老師有沒有批評你?更像拷問,讓孩子警惕、恐懼、甚至說謊。
我們要換三句話開始溝通:媽媽今天心情……,因為……;你遇到什麼有趣事情嗎?幼兒園老師、小朋友或同學今天怎麼樣?引導孩子訴說內心世界和情緒,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和信任、放鬆和快樂。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這個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天天在你身邊,而你卻在玩手機。
所以,請那些一回家就捧著手機、躲進廁所、窩在沙發里的爸爸(也有媽媽)們,放下手中的手機、電腦、遊戲機吧,這樣才是給孩子一個充滿安全感的童年。
紅黃藍616親子日,別讓孩子成為「失陪族」
六一兒童節將至,各式各樣的遊樂主題活動等親子活動即將上演,孩子們滿懷期待,父母們也會從百忙之中抽空陪伴孩子過節,感受濃濃的親子氛圍。對孩子來說,兒童節是最歡樂的節日;對家長來說,兒童節是關注孩子...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抱一抱媽媽!你有多久沒仔細看過孩子了?
現如今,生活節奏加快,家長事業繁忙,不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缺乏父母陪伴從而引發很多問題。對孩子來說,缺乏父母陪伴會對孩子幼小的心裡造成不好的影響。親愛的父母,你有多久沒有好好陪過你的孩子了?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陪孩子了?從現在起,做孩子的「三陪」
你一定聽說過「喪偶式育兒」、「隱形的爸爸」這些詞,這已是現代中國教育的一種現狀。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因為父母的忙碌,很多孩子又在經歷一種「隱性失陪」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