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給孩子的陪伴,一定比職場媽媽多嗎?未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這幾天焦慮得天天想哭,事情是這樣的。

最近女兒班上有小朋友患了手足口病,集體放假等通知再去,女兒剛開始很開心,幾天後情緒低落,不時問老師有沒有說啥時候開學呢。

我問她怎麼了,在家不好玩嗎?她說:太無聊了,你每天不是在玩電腦就是在看電視,根本不陪我。

媽呀,氣死,她怎麼能這樣冤枉我。

上周有4個廣告文案要寫,有兩篇雜誌稿子要交,但碰到學校放假也沒辦法。

我想起這些任務心急如焚,卻又不得不陪她,於是每晚等她入睡後再動筆,熬了幾個通宵,白天眼睛通紅思維散亂,壓根沒精力帶她出去玩,只想躺在沙發上裝死。

晚上給她講完故事後哄她入睡,有時看她翻來覆去不想睡的樣子焦慮萬分,老娘還等著她睡熟後跳起來寫寫寫呢。

偶爾兩次說帶她去公園走一走,她立刻衝過來抱住我說:你真是我的好媽媽。

我瞬間陷入了深深自責。

我沒有認真陪伴是事實,可是她居然說我根本不陪她,這不是真的。

我就是為了更好地陪她照顧她才辭職做家庭婦女的,想不到,「隨時陪伴」的初心,到最後變成了「隱性失陪」。

早知如此,不如繼續做個職場媽媽,上班時認真工作,下班後認真陪她。

很多不得已回家帶娃的主婦,要麼已經在做自由職業了,要麼就在想方設法做自由職業者的路上。

畢竟,伸手要錢花的感受很不好,再說整天不做點體現自我價值的事兒,有時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還要活在這世上。

而自由職業,可能比朝九晚五上班更苦。

2

只要是出門基本都帶著她;上班時幾乎拒絕了所有出差,實在要去也是爭取當天往返,不管起得多早回來得多晚;老公駐外這一年來我一個人帶,再無助再困難也沒委屈她。

同事中,狠心一點的把娃送回老家養;狠不下心的就把父母接到身邊,晚上怕睡不好讓娃跟老人睡,自己負責周末帶;該出差出差,該出國出國。

雖然有時會羨慕她們的洒脫和自由,但說實話,我不是很認可。

現在想想,是自己過於武斷了。

誰說專門在家帶孩子的媽媽就一定比上班的媽媽能給孩子更多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與陪伴時間和次數並無關係。

問題在於,陪著孩子的時候,你的心在哪兒?

我的朋友a是個很要強的職業女性,她的兒子工作日都是公婆帶,但她在下班回家後精心安排了好幾項親子活動。

晚飯後要一家三口坐一起開個小小的家庭會議,聊聊一天裡的見聞和瑣事;然後一起出門散散步;接下來是爸爸和兒子的親子時間,睡覺前是母子講繪本時間,講完後兒子會樂呵呵的去找爺爺奶奶睡。

幾個環節基本雷打不動,兒子很獨立,安全感滿滿,一家人的親子關係非常歡樂融洽。

3

但職場爸媽的最大焦慮,大概是沒有足夠的時間陪孩子吧。

美國《婚姻與家庭》期刊曾有一項研究報告稱:「父母的壓力,特別是當媽媽在工作與試圖多陪孩子的心情之間糾結而產生的壓力,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當媽媽身處壓力、睡眠障礙、罪惡感與焦慮的狀態中時,這種壓抑的狀態,會使孩子產生行為問題和情緒問題,甚至是更低的數學分數。

所以,因內疚而心懷壓力去補償陪伴時間,對孩子反而有害無益。

與其內疚,不如像我的朋友a那樣,多給孩子一些高質量的陪伴,拒絕「隱性失陪」。

用心陪伴,與時間長短和頻率都沒關係,只要排除工作和外界干擾,專心地與孩子親近互動,陪伴過程好玩有趣,就不會浪費這寶貴的親子時光。

而全職媽媽由於潛意識裡覺得反正跟孩子有充足的時間在一起,似乎更容易陷入隱性失陪的怪圈。

4

「隱性失陪」,也許你沒聽過這個詞,但我敢肯定你見過它。

它可能出現在餐館裡。

一家三口吃飯的時候,爸爸在不斷接電話,媽媽急著拍照發朋友圈,孩子想交流一下哪個菜好吃哪個不好吃,不過沒人顧得上理他。

它可能隨時出現在家中。

下班吃完晚飯後好不容易能放鬆一下,媽媽忙著追劇爸爸忙著工作,孩子找誰都沒用,無奈只能自己玩。

它還可能出現在小區里。

媽媽帶孩子下去玩,然後跟孩子說:自己玩去。

接著坐在一旁刷手機,孩子摘了一朵漂亮的花,興沖沖跑過來找媽媽,媽媽抬頭說一聲好漂亮啊自己玩去,又低下了頭。

這些陪伴看似朝夕相伴,其實通通是敷衍,毫無質量可言。

軀殼式陪伴、教導式陪伴、以及試圖用金錢來彌補陪伴缺失,這些「隱性失陪」帶給孩子的陪伴質量都會大打折扣。

父母雖然一刻不離陪在孩子身邊,卻沒心情體驗陪伴孩子的快樂。

高質量的陪伴不是給雙方帶來壓力,而應該是愉悅而和諧的雙向溝通,家長享受其中,孩子也變得獨立自信有責任感,能快樂地生活和學習。

陪伴的體驗好不好,跟爸爸是不是經常出差、跟媽媽是在外工作還是在家主內並沒有直接聯繫。

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不管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唯有用心陪伴孩子,孩子才能感受的到這份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