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希望,你的孩子不要太「聽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家長想讓孩子聽話,但是這樣是不對的
瓊·克勞馥,好萊塢全盛時代的巨星,曾獲第18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銀幕上下她都贏得了萬千的寵愛,但是,身為她的孩子卻不是什麼幸事。
她的養女克里絲蒂娜·克勞馥在養母死後寫了一本引發轟動的書《親愛的媽咪》,書里詳細描述了這位光彩照人的明星如何「控制」她的兒女。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瓊一直以著裝風格無可挑剔著稱,她要求克里斯蒂娜只能穿瓊親自為她挑選的昂貴童裝。
有一天晚上,當瓊發現克里斯蒂娜的一件裙子竟然掛在鋼絲衣架而不是高級衣架上的時候,她怒不可遏,把所有衣服都摔在地上,並拿起衣架狠狠地抽打年幼的女兒。
成長過程中,克里絲蒂娜一直在戰戰兢兢地應付這個想要控制一切、隨時會為一點小事暴怒的媽媽;成年後,她也很難擺脫如影隨形的不安感。
心理學上有「控制型人格」的說法,而在家庭教育中,逐漸衍生出了「控制型家長」。
出於對孩子的關愛,想掌握孩子生活中出現的一切狀況,希望孩子的成長按照自己既定的路線出發。
當「控制過度」時,孩子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被塑造出來的附庸。
小到今天應該吃什麼、穿什麼、交什麼朋友,大到應該上什麼興趣課、選文科還是理科、選什麼專業,「控制型家長」都要插手,確保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久而久之,總被要求「聽話」的孩子,要麼,因為總是缺少練習決策和選擇的機會,成為了「媽寶」一樣的角色,無法自由地發揮自己的天賦和能力;
要麼,在成長過程中跟父母充滿了抗拒、衝突和爭吵,不信任父母,然後當情緒再也無法疏解的時候集中式爆發。
二、為什麼想讓孩子聽話?
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能有家長會覺得:「我並沒有那麼那麼強的控制欲!」
但是請回顧一下,我們有多少時候,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為孩子安排一些他們並不樂意做的事情?
如果孩子抱怨或是頂兩句嘴,父母就會覺得很傷心:「關心孩子還錯了?」「不懂得感恩!」
想想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在公眾場合,隨時隨地都能聽見的那些專屬於父母的口頭禪:
不聽話不是乖孩子!
你不准這樣做!
按照我說的去做!
我很相信,大部分父母的初衷,都是為了成為一個好家長,因而家長希望阻止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或者是按自己過來人的經驗希望孩子做一些「將來有益的事情」。
這種愛看起來無私,也看起來無害(因為常常被人認作是「嚴格」、「完美主義」),其實可能只是出於父母滿足自己願望的目的,而這又受限於父母自身的認知。
案例一
當孩子挑食的時候,媽媽可能會為此(表現出)傷心,因為孩子這樣的行為,會讓父母覺得自己沒有盡到「讓孩子飲食健康」的職責——孩子挑食的行為影響了媽媽成為「好媽媽」的目標。
案例二
孩子其實並不喜歡學理科,但爸爸出於「未來理科更好就業」的考慮,可能會強迫孩子選擇學習理科——爸爸覺得是在用自己的經驗,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前景,他是一位能「能引導孩子」的爸爸。
我從不懷疑父母愛孩子的心,然而必須注意的是,這些措辭以及溝通方式,有極大的隱患:
聽到這類話語的時候,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想法、念頭都是錯的、不重要的或者是該感到愧疚的,只有父母的想法和說法才是正確的。
長期以往,就像我上面說的那樣,要麼壓抑自己,被扼殺了個性和自我;要麼在沉默和對抗中爆發,可能是對著自己(自殘或抑鬱症),也可能是對著外人(施加校園暴力)。
三、不做控制型家長的方法
好了,說到這裡,如果你覺得上面有些內容擊中了你,又或者你已經察覺了一些傾向,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要怎麼改善自己「控制的慾望」吧。
1 、洞察孩子行為背後的需要
請你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評價、指責孩子的行為上,而是放在TA通過行為所想要表達的真正需要上。
如果你上來就是給孩子貼標籤「不聽話!」「不懂事!」,或者評價孩子「對還是錯」上面,那就等於在支持衝突。
孩子所做的每件事背後,都有更深層次的需要,比如說撒謊,是因為孩子認為說實話會遭受到懲罰,背後是出於保護自己的需要;
如果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總是被否定,那麼再有下次TA就會選擇把自己隱藏起來,不表達,或言不由衷地附和。
2 、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歸屬感
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當事情發生時,有人可以認真地傾聽他們、接納他們的感受,並且能夠理解他們這麼做的動機。
如果你能夠滿足孩子的這種需要,在事情被搞砸的時候允許自我反省而不是說教,在需要決策的時候允許自我選擇而不是代辦,就給他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TA是有能力處理好事情的。
這不僅能真正鍛鍊孩子的心智能力,還能讓孩子放鬆下來,凡事願意和你訴說,傾聽你的想法和意見。
3、 使用尊重的語言
上一點說了,在事情發生的時候要允許孩子去自己面對,那麼下一步,當你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千萬記住不要用命令式或指控式的語氣,而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共同去尋求一個解決方式。
網絡上有個人盡皆知的段子: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用在被父母強迫穿秋褲的孩子身上。
聽起來很搞笑,但卻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這裡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怕孩子著涼,所以讓孩子穿上秋褲保暖,但是往往會用上命令式的語氣:「你一定要穿秋褲,不然等你凍感冒了就晚了。
」
但是這裡忽略了孩子的需要:愛美的需要。
愛美的需要什麼時候沒有呢,即使我們一把年紀了也有愛美之心不是嗎,更何況十來歲正是虛榮心比較強烈的青春期的孩子。
如果我們能夠換一種表達方式,嘗試從孩子的需要來談論這件事情:媽媽
你不想穿秋褲,是因為覺得丑嗎?
女兒
是的,這玩意兒丑爆了,穿上肯定會被同學笑話的。
媽媽
但是天氣很冷,如果不穿這麼厚的褲子,你可能會感冒的,怎麼辦呢?
女兒
嗯,我可以多穿兩條運動褲。
媽媽
好的,要不然這周末我們去逛街,看看有沒有既好看又保暖的秋褲?
女兒
逛街好呀,周末我們一起去吧!
選擇一條好看的秋褲並穿上,這樣就轉變成了孩子主動的需求,衝突自然而然也就消弭了,不是很好嗎?
小結:
好的親子關係是既親密又平等的,爸爸媽媽不會要求干預孩子的每一個選擇,也不會將父母的權威凌駕於孩子的自我意識之上。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而自由的個體,請每一位爸爸媽媽,關注他們的需要,平和地傾聽他們的內心,用尊重的語言和他們溝通,讓孩子在充滿愛、平等和自由的家庭里成長。
今日話題
你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
會給孩子留出足夠的空間嗎?
當心,你正在培養的乖孩子好孩子,可能是一個沒主見的「奴孩」!
「你這孩子怎麼又不聽話啦?」「寶寶聽話,媽媽買一個好玩具給你。」「你什麼時候才聽話,讓大人省點心!」「你這孩子為什麼這麼犟,聽話好不好!」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父母與孩子的對話。很多家長認為...
你和孩子還在溝通基本靠吼,成敗只能靠打嗎?
同同媽媽又洋洋得意的告訴我:「我那個小霸王今天又弄砸了,我居然沒打沒吼他就把他搞定了哦✌️」端地想起了每次孩子淘氣都會忍不住一頓打罵。自己過後也很後悔,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天因為寶寶把書撕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