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能破譯我愛哭鬧的心理密碼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不自信」,「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缺乏安全感」……孩子的心靈是純凈的,也是脆弱的,在她們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挫折,如不能正確引導,極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11月19日,廣州市兒童活動中心心理體驗館揭牌,暨「心童行」親子體驗系列活動順利啟動,廣州市婦聯主席李艷林,廣州市婦聯兒童部部長許東雨,「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古方,有關領導、心理學專家、200餘位家長孩子共同參與。
古方表示,活動中心要建設三個體驗館,分別是兒童生命安全體驗館,兒童心理體驗館和環境科普體驗館。
兒童心理體驗館已經開放,這是和中山大學心理諮詢專家共同打造的項目,會為每一位兒童建檔,有義工跟蹤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需要的家長可以報名參與,報名方式請關注「廣州市兒童活動中心」微信公眾號。
兒童承受的心理負擔越來越重
事實上,目前兒童正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心理負擔,有關機構曾在國內調查了36個城市457名兒童,結果發現,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5.1.主要表現為抑鬱、強迫性、交往不良和攻擊性等心理行為問題。
另據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對3000名4至5歲的兒童心理健康調查顯示,8.8%的兒童有不良習慣;11%的兒童情緒抑鬱;5.8%的兒童焦慮、緊張;20%的兒童表現多動、坐立不安;25%的兒童偏食;22%的兒童性情古怪。
兒童存在的突出心理問題主要有小兒多動症;社會行為問題包括愛發脾氣、好打架、爭吵、說謊、嫉妒、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有破壞行為、偷竊等;性格和情緒問題包括任性、自私、固執、嬌氣、易哭泣等;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排泄機能障礙、言語障礙、睡眠障礙、強迫行為、神經緊張等;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等;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表現為怕苦怕累、害怕困難,遇到困難退縮、束手無策和依賴成人,接受不了委屈、責備、批評等;學習上的問題,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等。
愛與包容最重要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兩個機器猴子放在有小猴子的籠子,其中一個身上掛滿毛茸茸的東西,另一個掛滿奶瓶。
結果發現,小猴子只有在餓了的時候才會到掛著奶瓶的機器猴媽媽那裡,一天24小時裡面,有22個小時是和毛茸茸的機器猴在一起。
實驗說明,生理的滿足只是個體需求的一種,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溫暖的支持和愛。
在心理體驗館揭牌當天所舉行的現場諮詢活動中,很多家長提出的問題,經專家分析,都涉及愛和包容。
現場案例
孩子的問題,可能是家長不恰當的期待導致
這是一位兩個孩子的媽媽,姐姐是四年級,而弟弟還在幼兒園讀大班,在這位媽媽的描述中,大女兒性格內向、膽小、不太能夠開朗大方地與別人交流,但讀書成績拔尖。
而弟弟的性格則截然相反,非常的活潑開朗。
這位媽媽認為女生應該要大方開朗,弟弟外向活潑的性格是她非常喜歡的,因此希望能夠改變姐姐的性格,因為她認為既然這個家庭中的弟弟是這樣的性格,姐姐也應該是可以做到的,但讓這位媽媽煩惱的是,她花了很長時間對姐姐進行改變,但想要的結果卻沒有發生。
專家解析
台灣輔仁大學心理學博士,行動研究專家劉芷佑:
首先,這位媽媽認為女兒「內向、封閉、不願意與人交往」,其實背後所反映的是她對一個完美女兒形象的期待,這份期待可能來自於「別人家的孩子」,也可能來自於她個人的自我追求。
當女兒的性格與這份期待漸行漸遠時,即便這位媽媽不願意承認,但其實她在潛意識下的言語、行動都會透露出對孩子的否定。
這種內心想法與外在語言、行動的不一致,無論對孩子還是家長自身都會造成傷害。
其次關於孩子,其實每個孩子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自己的天賦與弱項,有不一樣的性格、不一樣的感受,這些都是真實且應該被尊重的。
這位女孩的性格或許本來就較為內斂,而孩子天生靈敏的感受力讓她意識到自己並沒有達到母親理想中的樣子,這種母親對自我價值的否定是對孩子的沉重打擊,也讓她更加的自卑和內向。
當這位媽媽提到最近姐姐與自己的交流已經越來越少,專家提醒到這是因為孩子已經漸漸不再相信父母能夠理解自己感受、認可自己的價值了,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另外專家還提到,弟弟現在活潑開朗的性格,其實也可能是弟弟在成長的過程中觀察到父母與姐姐的相處,不自覺中刻意表現來迎合父母的期待,卻並不是他內在的天性。
必須注意的是隨著孩子長大,其內在的天性也會逐漸強大,當內在天性與外在的「要求」產生衝突時,孩子的內心便會產生許多的搖擺與痛苦。
針對這個家庭的情況,專家重點提醒家長一定要接納每個孩子的性格特質都是不一樣的,都有他們可愛和值得認可的地方,家長眼中的種種「問題」可能只是家長不恰當的期待和投射。
其實就像植物都會朝向陽光茁壯生長一樣,只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接納、尊重和支持,他們都一定能朝向積極的方向不斷成長。
明晰人際界限,讓孩子減少焦慮
一位來自東莞的媽媽,其孩子正在讀三年級。
爸爸媽媽工作繁忙,孩子更多的是由爺爺奶奶照顧,由於孩子學習成績較為一般,而且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爺爺奶奶經常要求孩子在周末補習。
而媽媽在與孩子的接觸溝通中察覺到孩子由於學習壓力太大,對學習已經有了抗拒情緒,因此更希望周末給孩子放鬆的機會,用正面管教的方法鼓勵孩子學習。
媽媽與老人家在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上產生了分歧。
這位媽媽同時必須面對兩個煩惱,一方面孩子的學習成績不佳,這位媽媽也希望能夠找到方法幫助孩子,擔心爺爺奶奶的高壓管教和用金錢激勵孩子會帶來反效果;另一方面自己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方面與家中長輩不同,也擔心與他們產生衝突。
專家解析
台灣輔仁大學心理學博士,行動研究專家劉芷佑:第一,要肯定媽媽的敏銳度,她能在與孩子的互動中了解到孩子對學習的抗拒,並用輕鬆的方式來舒緩孩子對學習的緊張與壓力。
其次,要引導媽媽看見人際界限,爺爺奶奶、兒子媳婦、孫子都有各自應負的責任。
例如爺爺奶奶已經養育了兒子長大,如果爺爺奶奶跨過界限代替兒子與媳婦去管教孫子,承擔了父母應該教育孩子的責任,反而會造成家庭秩序的混亂。
爺爺奶奶的越代管教,其實是剝奪了兒子和媳婦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也使兒子和媳婦沒有機會成長,爺爺奶奶應將教養孫子的行動和責任交還給兒子媳婦,由他們去承擔教育的責任。
還有就是,爺爺奶奶越過兒子媳婦去管教孫子,也反映出對下一輩的愛,媽媽需要學會轉換情緒,感恩老人家的關愛,不要與老一輩抗衡。
但是接受老人的善意並不是接受他們的做法。
媽媽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有自己的立場。
只有改變媽媽對爺爺奶奶的態度,讓爺爺奶奶把教養的責任還給下一代,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才不會焦慮。
同時專家也提醒,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包括用金錢激勵的外控行為,使孩子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會把孩子的主動性抹殺掉,本來學習和探索是孩子的天性,過多的外控行為也會影響孩子的自然發展。
注意生活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安
某位爸爸表示,近幾年自己獨自在廣州工作,而女兒則在老家由母親照顧帶大,過去女兒膽子很大、也很喜歡爬高。
今年家人才來到了廣州一起生活,但孩子卻變得越來越膽小,孩子去看電影看到一些畫面後往往會感到恐懼,因此不敢一個人睡。
專家解析
廣州市匯景實驗小學創校校長劉曉春:在與這位爸爸的進一步溝通中得知,媽媽其實比女兒晚了兩個月到廣州,因此這段時間裡都只有爸爸在照顧。
來到完全陌生的城市接觸不一樣的同學、老師和環境,離開了日夜陪伴自己的媽媽,生活環境的驟變其實很容易使孩子的內心失去安全感。
電影中的畫面是孩子恐懼的誘因,但深層的原因卻是孩子內心的不安與焦慮。
同時這位爸爸還提到夫妻有時候會在孩子的面前發生衝突摩擦,專家也提醒父母間的爭執很容易引起孩子情緒上的恐懼與內心的糾結不安。
因此一定要儘量避免在孩子在場的情況下爭吵甚至發生暴力行為,和諧、溫暖的家庭是孩子心靈力量成長最好的土壤。
接納與包容是緩解恐懼的良藥
有一個小女孩自己主動跑來找芷佑老師提問,因為她非常害怕自己一個人待在家裡。
於是芷佑老師問她最喜歡做什麼,孩子說畫畫的時候她能夠很投入,也會覺得很開心,芷佑老師告訴孩子以後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就可以拿出畫本來畫畫,專注的時候就不會害怕了。
芷佑老師還和這個小女孩分享了自己害怕的東西,告訴她其實自己也會害怕,女孩聽到後不禁問:「你都是大人了怎麼還害怕老鼠呢?」芷佑老師告訴孩子,其實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害怕,害怕的感覺是真實的,也是應該被接納的,害怕本身並不是一個問題,女孩聽完後整個人也放鬆了下來。
專家解析
台灣輔仁大學心理學博士,行動研究專家劉芷佑:針對孩子有恐懼情緒的情況,作為家長可以用等待和陪伴來給予孩子心靈支持,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幫助孩子走出恐懼。
首先家長最重要的是給予孩子害怕的權利,當覺察到孩子害怕時可以先給予他一些支持(例如擁抱),接納他的緊張與恐懼,再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逐漸緩解孩子恐懼的情緒,讓他慢慢放鬆。
很多家長習慣使用「不用怕」、「男孩子大膽一點」等等語言來否定孩子的恐懼,但這種壓抑情緒的方式不但不能夠緩解孩子的情緒,還會潛移默化地使恐懼進一步強化,因此父母對孩子情緒的接納與包容其實才是良藥。
家長使用暴力會引發孩子青春期叛逆
家長是與就讀一年級的兒子一起來諮詢,這位媽媽提到孩子不懂得如何與其他孩子交往溝通,與其他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使用暴力,同時在家裡經常動來動去停不下來,因此希望在獲得專家建議的同時也請專家與孩子進行溝通,引導孩子改掉「壞毛病」。
專家解析
廣州童愛鳴遠幼兒園、小學創辦人陳意韶:首先,孩子的暴力傾向很可能是在模仿大人、尤其是父母的行為,因為對於「無知」的孩童而言,父母是最直接的學習對象。
老師在聽到孩子媽媽的傾訴後,了解到父親平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孩子不聽話,也是用打罵來解決問題,父親以為這是最有效的方法,打了孩子後,孩子馬上能安靜下來,但是父親沒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孩子的內心是不服氣的,只是礙於年紀的問題,自己年紀比較小,沒有力量反抗。
同時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模仿了大人的行為,在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遇到不順心或小磕碰的時候,也同樣用暴力的行為去解決問題,其他孩子會覺得他愛打架,不容易相處,也會慢慢疏遠他。
孩子的成長需要有小夥伴一起分享才會過得更加豐富多彩。
同時如果家長經常用武力來解決孩子不聽話或犯錯的問題,會造成孩子到青春期的時候有逆反行為,孩子在青春期時已經有足夠的力量來與家長抗衡,家長在那時候會忽然覺得孩子長大了,不能用打罵來解決問題了,但是已經沒有辦法對孩子進行管制和約束了。
在活動的過程中,老師看到孩子與媽媽相處的小插曲,孩子倒媽媽的錢包,把媽媽的錢及證件都倒在地上了,媽媽瞬間不高興變臉,並責罵孩子,孩子被媽媽責罵時很驚慌,有點不知所措,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其實可以用堅定而友善的態度來告訴孩子她的感受與想法,比如媽媽並不喜歡孩子隨便碰她的東西,如果需要動媽媽的東西,需要先諮詢媽媽的意見,得到同意後才能動,而不需要一直壓抑自己的情緒,讓情況往不好的方向發展,等情緒累積到壓不住,瞬間爆發的時候,孩子會很驚恐,在這個過程中,媽媽需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用暴力行為去解決問題,這樣孩子才不會受傷,也不會在人際交往的時候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同時也要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家長和孩子都要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和家長是共同成長的。
專家說
台灣輔仁大學心理學博士劉芷佑表示,台灣十二年課程上有開設一門常規課叫綜合活動,這個課程包括心理輔導內容,一周有兩到三節課。
內容有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情緒管理。
學校裡面有心理輔導室,如果學生出現突髮狀況,例如親人出了事故,父母離婚等,輔導室的老師會第一時間到位。
關於心理學習方面有三部分,一是一對一的輔導;二是固定的十個人一起,連續上十到二十周;三是心理工作坊。
采寫:南都記者江玲
心理亞健康的父母教不出積極健康的好孩子,當媽的一定要引以為戒
心理亞健康的父母在行為上會有很多的表現,比如:脾氣暴躁、愛追究孩子的問題、從不認為自己有錯、強迫孩子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和生活、從不思考和改變,包括這些行為在內的亞健康的表現在一定的範圍內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