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心理學的人是怎麼養孩子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如果非要說學心理學的人養孩子有什麼不同,那不過就是多了一些可供參考的知識
1、不盲從,不容易被騙,不會被任何育兒經唬住,能夠更加理智、淡定地育兒,而不是火急火燎病急亂投醫,把孩子當試驗品。
心理學工作者在育兒方面最大的優勢,可能就在於「不會被任何育兒經唬住」了。
因為我們很清楚那些東西是怎麼寫出來的,也知道它們距離真正的科學結論還有多遠。
這份淡定會使我們教養孩子更自由,更輕鬆,不焦慮,也不會把太多的教養焦慮傳遞給孩子,讓自己的焦慮污染了孩子的心境。
2、了解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可能會有什麼特點,不急於求成。
尊重孩子,順應天性氣質培養,不強迫他們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在某個階段,孩子老吃手,那是因為他這個年齡需要,孩子學髒話,那是因為他發現了語言的力量……這些在沒學心理學的人看來,可能是亟需糾正的,可能會用一些粗暴的方式來阻止孩子,於是容易傷害到孩子。
但學心理學的人,就會少犯很多這樣的錯誤,會儘量避免在這些地方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讓這些陰影在無形中對孩子今後的人生產生更大的影響。
並且,在孩子逐漸長大以後,也會尊重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
3、帶著覺知育兒,會反思自己和其他育兒者的行為,知道什麼通常是錯的,然後盡力避免。
一個學心理學的人,教育孩子時,並非意味著不犯錯誤,或者不面對問題,甚至有可能犯得更多,或問題更多,但不一樣的是,他們對自己的問題,往往是帶著覺知的,能很快覺察到自己所做所為可能有什麼問題,並從中得到成長。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這種意識的成長會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
而普通媽媽,有些行為語言都是無意識的,犯了嚴重錯誤還自我感覺良好的大有人在。
當然也不乏自身完整程度比較高的媽媽,會舉手投足就能對孩子做到尊重、平等與寬容。
但這種媽媽是極罕見的。
學了心理學之後,對他人教養小孩的態度和方式也容易看不慣。
有一個學心理學的男生說,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哭鬧,孩子奶奶就嚇唬小孩子:「再哭,你媽媽就不要你了!」,他就很生氣地說,「你這樣會破壞他和媽媽的關係,以後會很粘媽媽,不要讓他感到恐懼啊!」孩子奶奶就表示很疑惑,「以前我不就這麼帶你的嘛……」
他接著說,甚至連其他人教育孩子,他也會忍不住說兩句。
「吃酒席的時候一個朋友的孩子,到處亂跑亂跳,我朋友很生氣的把小孩抓回來,屁股一頓揍,還連打帶罵。
我馬上表示,你這樣打他會聽嗎?朋友說,大部分時候還是不會聽,但偶爾還是有效的。
然後我就開始blablabla……」
當然了,不是每個學心理學的人都會看不慣別人養孩子的方式,這還要看每個人自己的性格。
4、真正地為孩子的成長考慮,而不會下意識地為了自己的私慾利用孩子。
幾乎所有的學心理學的人都很在意身心的諧調、身心靈的整合與統一等等。
這會是看不見的標尺引導著他們對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行為是否得到肯定,都以孩子自己的身心成長為標準。
其他的媽媽可能以:是否討別人喜歡,是否為自己長面子,是否會讓孩子不煩自己……不要否認,這確實是大多數媽媽的現狀,他們對孩子行為結果的判斷標準往往是這樣,因為很多媽媽為別人而活著。
5、如果孩子有心理問題,能比一般人更及時地發現。
如果具有更多關於心理問題的知識,能夠及時辨識出孩子的心理問題的話,就比一般人更能及時採用正確的方法預防和糾正。
比如迪堡大學的Matthew J. Hertenstein教授利用所學的心理學知識,早期發現並糾正了孩子的疑似自閉症傾向。
6、具體方法確實有幫助。
學心理學的人,有一些情緒的安撫、覺察方法,行為的規範方法,確實既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又能明確一些邊界,在主觀和客觀之間有些很明晰的認知,說簡單點:就是讓孩子活得更明白,至少讓孩子懂得,要清醒地活著。
7、因為深知教養方式的重要,所以會更謙虛、更有意識地去學習。
其實,學心理學的人,因為分成很多流派,所以並不是每一個都在兒童教養的領域有深刻的鑽研。
只是知道一些基本的皮毛。
就算是在兒童教養的領域有一些建樹的專家,也沒人敢斷言自己已經把這一領域琢磨得很清楚了。
所以,就像是蘇格拉底越是了解世界越是感到自己的無知,學心理學的人一旦對這一領域有所了解,就越是謙虛,願意主動去了解更多。
一位當心理諮詢師的媽媽說:
「我們每個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心理學的知識就好像是個拐杖,或者是份先人旅遊的推薦圖,可以參考。
而我能做的就是提供他我所能做到的。
還有,根據我這麼多年經驗下來,知道怎樣扣分會少一些。
」
「懷孕的時候我就學習了很多,有些超級有效,包括聽懂孩子的哭聲等等。
行為訓練某些方式使用下來覺得也不是不可以。
」
另一對學心理學的夫婦說:
「我們也會主動學習的育兒方面的知識。
一方面,現代的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所以平時肯定需要多多學習。
另一方面,以前上學時候更多是給予理論上知識而非實際操作,這是兩種知識體系。
所以我們有價值觀之後,還需要去學習最新的操作經驗和知識。
這個和普通的家長應該是一樣的。
」
一個整日和心理諮詢師打交道的,非心理學專業的人也觀察到:
「心理諮詢師有時難免照本宣科,有些條規約束,但最重要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對待問題的態度,並且這種態度會影響到孩子。
我所接觸的心理諮詢師都承認自身問題很多,但他們都在嘗試著接納、直面這些問題,而這,也是他們帶給孩子的態度,是孩子受益終生的禮物。
」
8、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學的薰陶,並有限制地提供一些專業指導。
一位被學心理學的父親養大的孩子現身說法:
「家裡隨處可見的心理學書籍,為我開啟了心理學的大門。
我現在本科的專業就是心理學。
但是挺重要一原因是,我希望心理學可以讓我更了解自己,解除桎梏心靈的枷鎖。
「雖然我爸沒辦法和我建立標準的諮詢關係,但是在我遇到問題的時候,他能給我提供他治療來訪者的那份處方。
」
但即使是學心理學的父母,養孩子也會有這樣的遺憾
1、理論的不完善不統一+理論到應用也有距離,就算是在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方面卓有建樹的心理學人,也可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操作不當。
下面是一些學心理學的人的一些看法:
「學心理學,到理解心理學,到能學以致用……差距是很大的。
大學學的課程你自己現在能記住幾成呢?心理學畢業的學生也一樣,能記住兩成就不錯了。
」
「就算以心理學為專業,假設你從18歲學起,許多人26-27歲就有了孩子,從某種意義上說,自己都還沒有學精這個龐大的學科,那麼心理學至多只能是職業,是不會帶回家的一種技術。
」
「學心理學,只是一種職業,一種了解,但不代表,一個人已經深刻理解了兒童心理學的要義。
因為即使學過的東西全記住了,那也只是幾門課,幾本書,幾篇文獻而已,作用很微弱。
沒有人敢說自己看了幾本書,就對教育孩子的事全懂了。
更何況,我們學過的這些東西,也都還不是板上釘釘的、百試百靈的結論,有關育兒的所有心理學,還需經過長足的發展才能更加成熟。
」
「即便已經能靈活運用,還要用對。
比如,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時也難免情感用事。
」
2、理論是粗的,但應用卻是細的,自身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應用時的具體操作。
沒有標準答案,效果無法保證。
「我認為,家長的性格和之前的觀念以及處理事情的慣性思維對孩子的培養影響最大。
也許我描述的不那麼準確,但其實就是這個家長在生孩子之前的的二十到三十幾年的整體修為。
「心理學只能對其起『引導』作用。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許多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學教材無法給你提供指標參考的,需要自己把握。
比如,什麼問題可以寬容,什麼事情必須嚴厲阻止。
怎樣是過分溺愛了,怎樣算過分嚴格了,教材里也會舉一些例子,但是生活中那麼多多樣的事件,是沒有說明的。
「這就得看家長自己的標準和觀念了。
「有些家長觀念比較僵硬,要求比較高,可能很小一件事也會數落孩子,而有些家長很寬容,那麼孩子可能會在日後形成比較隨和的性格。
」
3、孩子的心理問題,多半與自己有關,而醫者不自醫。
「家長學心理學,做心理諮詢,如果孩子出了心理狀況,心理問題,你與他之間是沒法建立標準的諮詢關係的,因為諮詢師對待來訪者的情感不一樣,而且『他的心題理問題多半和你有關』,只能轉手他人。
」
4、如果自己心態擺正不好,容易比一般父母有更高的期待。
「父母本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實屬正常的期望,可是一換成學心理學的就實在有把自己學的知識躍躍一試的心態。
有意無意的把孩子當成了實驗觀察的對象,自然對孩子的成就期望也會更高。
這是所有學心理學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
」
5、部分從業者從事這個行業卻迴避正視自己,反而會把學到的知識當做自我防禦、傷害他人以及破壞關係的武器。
此時,他們掌握的任何知識和技術,都會使他們更加刻板教條。
這樣的父母還不如沒接觸心理學的父母。
所以最後,一個沒學過心理學的人在養孩子時,可以向學心理學的人學什麼?
家長學心理學並不能成為孩子心靈健康的硬指標,但學習一下肯定沒壞處。
好比說,了解孩子各年齡段的發展規律,少盲從,避免一些錯誤,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等等……好處還是有不少的。
但有些人不學心理學,孩子也教的很好,也沒啥大問題。
因為性格本身很重要。
所以,如果沒學過心理學,也不必過於焦慮。
資料來源:知乎,左岸讀書
歡迎關注成長點滴(新思瑞創)微信公眾號:grow_up_Sharing
成長點滴,用愛關注成長!
為孩子去學心理學,必要麼?
有時會在一些心理學的專業課上遇到一些家長,他們是專門來為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來學習心理學的,這些心理學課程一般3天課程就要在2000元以上,如果是外籍老師授課,費用一般在4000元以上,有階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