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的同理心是父母的必修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今社會,孩子的教育問題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這也是很多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

喜馬拉雅推出的一檔名為《萌芽研究所:父母必修親子教養課》的音頻課程就順應這個時代的需求,講解了很多針對家長教育孩子的課程。

這是一門好評如潮的課,也是一門家長願意孜孜以求的課。

我無比較關心的是如何給孩子以後的性格身心健康奠定一個好的基礎,節目中就有一個章節名為《如何讓孩子擁有同理心?同理心的培養步驟》的課程,這節課重點講了孩子的同理心相關問題。

那麼什麼是同理心呢?

《如何讓孩子擁有同理心?同理心的培養步驟》中介紹,同理心是一項重要的技能,它直接影響個體與外界的融洽關係。

同理心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地體會到他人的情緒和想法,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上看待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簡單地說,同理心就是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思考問題的一種方式。

課程還重點介紹了同理心的重要性:同理心是建立良好溝通、獲得他人好感和信任的橋樑。

如果沒有同理心,很容易漠視他人,對他人的幸福和悲傷視而不見,也會嫉妒他人的成就和幸福,對他人的失敗和不倖幸災樂禍。

可以說,缺乏同理心是人際交往的毒藥。

孩子還處在建立與世界、他人關係的最初階段,當孩子流露出同理心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妥善呵護,切不可忽略不計。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

1、用同理心對待孩子

同理心的基礎是自我意識,我們對自身的情緒越開放,就越善於理解情緒。

如果一個人不清楚自己的感受,他同樣無法覺察到別人的感受。

所以,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是獲得同理心的前提。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答案是:待孩子以同理心。

我觀察到,孩子出現正面感受比如快樂、平靜的時候,父母總是很接納,但孩子出現負面感受比如憤怒、害怕、焦慮的時候,父母則難以接納,他們通常會否認、禁止或忽略孩子的負面感受。

當孩子出現負面感受時,父母要待孩子以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感受,不一定認同他的感受,但是可以理解和接納他的感受。

2、引導孩子為別人考慮

為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父母要善於捕捉孩子情緒的變化,讓他們自己說出內心的感受。

特別是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鬧了矛盾,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支持時,父母應引導他自己面對問題。

要引導孩子不僅只考慮自己,也要替對方考慮。

當孩子能夠從對方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時,同理心也就初步建立了。

教育孩子未必一定要讓孩子大公無私。

事實上,完全利他是不存在的。

不過,這不妨礙培養孩子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一個完全不顧他人感受的人,就會失去所有的朋友。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願意孩子陷入這樣孤獨的境地。

3、與孩子有效溝通

親子之間的有效溝通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前提。

孩子某些不近人情的行為背後,一定有心理誘因。

比如有的孩子總是不聽父母的建議,常常取笑別人,埋怨老師等,是因為他們不能理解對方的心理,缺乏同理心。

在親子教育中,父母應該更多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言傳身教地告訴孩子同理心在人際溝通方面的重要性,孩子才會理解父母的良苦苦心。

給孩子很多「假如你是…」的問題,透過想像力去想像自己變成另一種角色時的處境。

漸漸地,孩子較容易站在他人的立場看事情,基本的善心也會發揮出來;若是父母親發現,孩子對於人的觀察或感受比較難體會,也可以試著從同理動物開始,例如孩子很愛小狗,就從照顧小狗的觀察開始培養。

4、引導孩子模仿別人的同理心

孩子更多時候會看你如何做,而不是你如何說,所以我們無法通過講道理教會孩子同理心,父母身體力行去同理他人是對孩子最好的示範。

當孩子對某件事物產生興趣後,爸爸媽媽可以鼓勵孩子到一些弱勢團體。

諸如:育幼院、孤兒院、醫院或是老人院做志工服務,在服務過程中,父母親可以問孩子:假如你是他,你會怎麼做?假如你是他的家人,有什麼感受?透過服務後對問題的思考,體會不同角色的立場。

家長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引導孩子模仿別人的同理心,能夠很好地讓孩子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考慮,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

筆記總結:

同理心即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理心是一個人與其他人正常交往的基礎,一個沒有同理心的孩子是可憐的,因為他成年後在待人處世方面會有重大缺陷,他可能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不受群體歡迎。

而要幫助一個孩子培養同理心,家長要注意首先用同理心對待孩子,引導孩子為別人考慮,然後與孩子進行有喜愛溝通,同時引導孩子模仿別人的同理心,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培養同理心,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感知能力。

此內容歸新知榜值得學公眾號簽約作者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親子溝通,你真的會嗎?

親子溝通,你真的會嗎現在的父母,越來越注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為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孩子「溝通」這件事,就勢必躲不開。欣欣在畫畫,一時忘了吃飯時間,媽媽再三催促,欣欣覺得不餓,只想畫完再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