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的父母,憑什麼讓孩子聽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請花一秒,點擊上方「關注」,也許有驚喜喲!]

/01/

在育兒師蘭海主持的節目中,有一個12歲的女孩青月,很膽小,說話總是小聲又小心的樣子。

詳細了解後才知道,在家裡,爸爸心情不好的時候,青月如果想說點什麼,爸爸就會粗暴地打斷她,沖她發火。

妹妹總是搶她的東西,搶不過就哭。

青月試圖向爸爸解釋真實狀況,但是在爸爸眼裡,她的解釋都是「犟嘴,不聽話」,甚至說「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後來的時候,青月每次受到委屈,從來不敢解釋,只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哭,或者發獃。

她和爸爸說話變得小心翼翼,絕不多說一句話,最後主動和爸爸的溝通只剩下了一句話:「爸爸,媽媽呢?」。

育兒師鼓勵她通過寫信的方式和爸爸說出自己的委屈和想法,她說不敢寫,更沒有勇氣把信給爸爸……

家是孩子安全的港灣,原本可以讓孩子自由表達,但是青月在家裡卻如驚弓之鳥,不敢輕易開口說話。

為了讓自己心裡好受點,她每次都安慰自己:因為爸爸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聽我說話才會這樣。

然後她心安理得地選擇妥協和逃避,並且把這種與爸爸相處的方式延伸到了外面的人際關係中。

在學校的時候,她從不願意主動和別人溝通,每次和別人發生語言衝突的時候,她就會馬上做出妥協,並且安慰自己:我自己的意見其實也沒有那麼好。

所以無論在家還是在外,她都不善於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更談不上堅持自己的觀點,她變得自卑、膽小、敏感。

育兒師認為,爸爸如果還學不會傾聽孩子的聲音,肆意打斷孩子的表達,讓孩子長期這樣壓抑自己,青月的性格將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02/

除了青月爸爸的 「打斷型」,其實還很多父母表現出其他不聽孩子講話的類型。

心不在焉型:

上次去朋友家,我看到他和女兒的一段對話:

女兒:爸爸,剛才露露打了我......爸爸,你聽見沒有?

爸爸:聽見了。

(盯著電腦打字)

女兒:她還搶了我的玩具......爸爸,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

爸爸:我聽得見,我現在忙,然後呢?(盯著電腦打字)

女兒:算了,沒有事了,我去看電視了。

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如果父母盯著電腦、電視、手機,會讓孩子感覺挫敗、氣餒,進而放棄溝通,時間久了,孩子就會選擇在父母面前「閉嘴」。

否定型: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女兒要和比自己大11歲的男友結婚,媽媽嫌棄女婿年紀大,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女兒好,不同意這樁婚事,還扣住戶口簿不讓他們辦結婚證。

後來女兒多次和媽媽耐心協商,媽媽仍然固執己見,還很有道理,「我是為了你好啊」。

女兒被迫無奈,把媽媽告上法庭。

這些父母,無論孩子做什麼,他們都以「為你好」的名義進行否定,罔顧孩子真正的需求。

他們希望,孩子的思想,就像自己思想的影子,不要出現絲毫偏差。

宣洩型:

在一個育兒節目中,7歲的小女孩琪琪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同學不但搶了她最喜歡的畫筆,還畫花了她的衣服,她覺得特別委屈,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回家後她告訴了媽媽,想尋求安慰和幫助。

結果她剛說了一句,媽媽就火冒三丈地說,「你這孩子膽子也太小了,你為什麼總是這樣?從幼兒園就被人欺負!」

琪琪睜著眼睛可憐兮兮地看著媽媽,即使有天大的委屈,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

這種類型的父母,聽到孩子說話,第一反應是宣洩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告訴孩子處理方法。

結果父母重複說,孩子仍然會重複錯,媽媽罵孩子笨,其實真正笨的是媽媽。

這些不會「聽話」的父母有一個共同特點:孩子說話時,父母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自拔,根本聽不到孩子內心的聲音。

/03/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12歲之前如果不能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使TA覺得「爸爸媽媽了解我」,那麼在今後的人生中,父母都很難再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不僅如此,說話不能被好好對待的孩子,還會有更嚴重的後果。

美國愛荷華大學的語言學教授溫德爾·詹森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選取11個語言表達正常的孩子,每當這些孩子正在說話的時候,就會用類似「你如果不會好好說話,乾脆就不要說話了!」這樣的話語被打斷和警告,

這些孩子還會被暗示有口吃,語言能力存在問題。

結果5個月後,這些原本可以正常交流的孩子,開始變得交流困難,甚至拒絕和人交談,並產生極其嚴重的焦慮和自卑症狀,就像文章開頭的女孩青月,而且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

這些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會用語言溝通的方式去解決,他們會焦慮,無計可施時就用行動解決,比如哭泣、發脾氣、暴力等。

另外,孩子不能和父母正常溝通,覺得自己不被理解和重視,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容易產生精神饑渴。

於是TA迫切需要另外一種溝通方式來緩解內心的失落、焦慮和不安全感,比如網絡、遊戲。

在紀錄片《中國的網癮少年》中,那些患上網癮的少年,無一例外都和父母無法正常溝通。

一個16歲的網癮少年對父母說:

「每次我說什麼,你們總是『不理解』、『不相信』。

我特別壓抑和孤單,每天只能對著小熊玩具說話。

「你覺得我為什麼上網?上網都是我一個人的錯嗎?在家裡都沒有人重視我。

哪次出去我們沒有吵架?」

「我並不覺得網絡是虛擬的,他們也是人,他們在電腦另一邊坐著,我們可以互相關心。

所有人都覺得,這個孩子有救,他只是太渴望重視和理解了,只要父母和他好好溝通,他會慢慢變好的。

但是父親沒有看到他的孤獨,只是抱怨說,「我養了你16年,你為什麼要這樣?」

壓抑、痛苦的孩子最後喊出「我馬上死給你看,我拿命還你。

」溝通戛然而止。

無論多麼內向的孩子,都曾經是爸爸媽媽身邊的小話癆,那些被父母「沒時間」、「無聊」、「不行」、「怎麼可能」等語言打發的孩子,很難獲得健康的人生。

媽媽總是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其實在孩子心中,也有一句話:爸爸媽媽,你再不聽我說話,我就不愛你了。

/04/

不會聽孩子說話的父母,怎麼可能培養出聽話的孩子呢?

無數本書、很多個專家都會告訴我們,如何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聽話的父母。

想想我們自己,自己說話時被打斷、否定時,說出的話別人不理解、不支持時,我們是什麼心理、感受,孩子基本也是這樣的。

想一想,我們希望別人如何對待我們的話,我們就應該如何對待孩子。

比如,和孩子說話時,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孩子建立同理心。

有一次,我和孩子約定好再看10分鐘電視就睡覺,10分鐘後,我叫了他三次,他都只說一句話:「媽媽,我再看一會」。

當我開始有點不耐煩準備催他第四遍的時候,突然發現他看的這集動畫片還剩五六分鐘才結束。

我想,如果是我看劇,剩餘幾分鐘,我無論如何都會把它看完再去睡覺的。

後來的時候,我就會告訴孩子,「你把這集看完我們就睡覺啦」。

而孩子也會在這集結束後開開心心地關掉電視。

再比如,不要拿自己的經驗去打斷孩子,而是讓孩子自己思考和嘗試。

沒有人喜歡別人居高臨下地對自己指手畫腳。

在《媽媽是超人》中,5歲的嗯哼要榨果汁,並且他的做法就是直接把櫻桃、藍莓放在杯子裡,嗯哼開心地說:「這個汁酸甜又美味。

霍思燕沒有阻止他,只是輕輕提醒他「它沒有成為汁。

然後嗯哼就直接把水加入杯子中,發覺沒有味道,嗯哼說「要攪拌才行」,「我敢肯定這個可以。

霍思燕仍舊沒有打斷他,只是微笑看著他思考、嘗試,然後引導他不斷改進。

適應孩子的節奏,給他足夠的時間思考和表達,多點耐心詢問孩子「你覺得呢?」

孩子說話時,我們就看著TA,認真地等著TA說完;孩子說不明白,我們就引導TA說清楚;孩子說完了,我們再給予鼓勵,「寶貝表達得很完整,我聽懂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陳道明「扇學生耳光」,爆出一個育兒真理

近日,看到朋友圈轉發的一段視頻,實力派男神演員陳道明在給一群學生做現場指導。學生們無不為陳道明老師的精彩表演所折服。劉芸問:「我上學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像您這樣的老師來教我們啊?」陳道明這樣回答:...

和孩子溝通無障礙的父母,最擅長做哪件事?

1彤彤經常跟我吐槽女同學W。W愛找她麻煩:沒事推她一把,捏她的臉,有意無意取笑她……昨晚,她又來找我訴苦:「媽媽,W借我的橡皮,故意把有花紋的面摳掉了,真討厭!」沒等她說完,我也生氣:「哎,這女...

解讀2-6歲孩子「愛插話」行為背後的秘密

伴隨著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不斷提升,哈哥平時在家就是個小話嘮,除了沉浸在接拼積木或者看動畫片的時候是安靜之外,基本上沒有停止過發問或者說話的。喜歡錶達是一件好事,只要可能,媽媽都會在第一時間放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