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較好 讓孩子養成好性格的幾個妙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有句古話「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說的就是人的性格很難改變,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叫「3歲看到老」,說的是幼兒時期的一些性格、習慣將會影響到人的終生。

據現代科學證明,童年期孩子的性格還未定型,這時的性格塑造分外重要。

可是,究竟要如何塑造孩子的性格?塑造孩子的性格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孩子最應該養成的「七大」學習習慣

1、提前預習的習慣

幫助學習「暫時落後「的孩子迅速趕上去的最佳途徑是預習。

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方法。

預習可以對老師上課的內容提前有一個了解,還能將一些需要的材料提前準備好,有一個宏觀的把握,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在上課的時候一點也聽不懂。

2、及時複習的習慣

很多孩子在學校上完課之後,回到家裡都沒有複習的習慣。

他們認為自己在課堂上已經學會學懂了,而且記住了,於是就懈怠下來。

但事實上,人的記憶分三個階段: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上課時認真聽課就是把知識從人的大腦中由瞬時記憶變成短時記憶,及時複習可以使知識從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

所謂溫故而知新,及時複習才能把所學的知識記得更牢固,並且還能在複習中找出自己沒有學會學懂的地方。

3、主動識字的習慣

很多孩子不對識字有一定的恐懼心,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主動識字的習慣,教他們隨時認字。

4、經常閱讀的習慣

父母一定要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第一,閱讀不僅可以訓練孩子的認字能力,還能訓練孩子的閱讀水平。

第二,閱讀可以擴寬知識面,讓孩子從閱讀中收穫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

5、口語交際的習慣

家長或老師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有「教育「的覺悟和意識,引導孩子用普通話交談,說規範的語言,培養孩子準確把握語言的能力。

一定要孩子多說,多講普通話,不要交給孩子一些方言和粗俗的話,父母要引導孩子使用正確的積極健康的語言,一定不要說髒話。

讓孩子成為有素質、有教養的人。

6、善於提問的習慣

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

輔導孩子學習時,多啟發鼓勵孩子提出問題。

對孩子的提問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給以鼓勵,逐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不能著急。

不要不懂裝懂,不懂就要問,而且要不恥下問。

對於孩子的問題,父母也一定要用心思考後再去回答,不要給孩子錯誤的答案,或者忽略他們的問題。

7、規範書寫的習慣

在幫助孩子養成認真寫字的問題上,家長要有書寫意識,一方面強調寫字姿勢、握筆姿勢;另一方面滲透一些必要的書寫知識,如字的基本構成、間架結構、占格問題等。

因為兒童容易受暗示的影響,所以書桌整理得越乾淨,越能靜下心寫好字,減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錯字、別字、漏字等現象。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績自然就會上去,父母與其給孩子報各種補習培訓班,不如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必須要抓住幾個關鍵期

一、兩歲左右,開始出現獨立意識。

這個階段,孩子會把自己想要的表達出來,還希望那些東西永遠都是自己的,他們的口頭禪就是「我」、「我的」、「我要」。

生活技能、運動技能和語言能力等已經有了明顯提高,已經可以開始自己吃飯,嘗試自己穿衣等。

二、六歲左右,是與母親真正分離的起點。

這個階段,孩子既想要獨立,又必須依賴媽媽。

六歲才是孩子與母親真正開始分離的起點。

孩子的內心充滿矛盾,愛走兩個極端,也是母子之間糾葛最多的年齡。

三、九歲左右,是獨立而執著的年齡。

這個階段,孩子的獨立性增強,在感情上表現出對他人不再過度依賴,希望擺脫對父母的依戀。

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能夠獨立完成一些生活事情,有較強的安全感。

隨著獨立性的增強,愛思考、喜歡與人為善,也就成為這個階段孩子的典型特徵。

四、青春期前後,為獨立向各方宣戰。

獨立是孩子整個青春期一直在追尋的東西,渴望脫離父母,樹立自己的形象。

一個孩子在整個青春期期間的所有一切,都是在尋找自我:認識自己、界定自己、依靠自己。

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向他人宣告自己內心的想法。

在上述每一個關鍵階段,孩子的獨立性發展任務和需要具備的自理能力都不一樣,所以父母的關注點也會不同。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錯過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這些關鍵期。

否則,我們的孩子就將永遠無法長大成人,即使生理上長大,心理上仍然處於孩子的時期。

兩歲到六歲:重點關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孩子如果沒有在幼兒階段養成生活自理的習慣,越到後面就越難自立。

一旦父母成為孩子的靠山,孩子自然不願意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導致他們心理上無法斷奶、精神上不能獨立,甚至缺失基本的生存能力。

從兩歲以後,在每一個成長階段,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任務,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一些事情。

比如,一個兩歲半左右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飯、自己背書包、自己整理玩具等等;四歲左右的孩子,可以自己洗臉刷牙、自己洗澡、自己上廁所、自己整理衣服和床、自己清洗盤子等等;六歲左右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可以自己整理書包、自己做一些簡單的食物、自己疊被子和衣服等等。

六歲到九歲:重點關注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六歲以後,孩子將告別沒有太多壓力的幼兒階段,進入小學,迎來人生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階段。

而學習這件事,要靠孩子自己來,父母不能成為主角。

因而,在小學低年級,父母需要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

三、怎樣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

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情緒。

一個孩子放學回來告訴你:今天在學校有同學打我!他父親很有技巧地回答:還好嗎?有同學打你,所以你很委屈?

這個回答不但幫助孩子辨認自己的情緒狀態,還帶來兩個天大的好處。

首先,孩子可以從中明了,接下來要處理的,是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那個對方。

也就是說,現在真正該做的事情,不是因自己感到委屈而找對方理論,而是應該意識到,真正的困擾其實是自己的情緒反應,那麼隨後該努力的,就是如何調試情緒,做出合適反應。

其次,孩子可以從中學會換位思考的能力。

這次挨打,心理難受,以後就知道了,若去打別人,別人也就會有這樣的感受。

這個深刻的情緒體會,有助提升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

所以從情商教育的角度而言,這會是個一舉兩得的做法。

在協助孩子辨識情緒之後,接下來,爸爸媽媽就可以再問:你要不要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這是個很重要的親子溝通方式,當父母學會發問及傾聽,孩子就會願意開口說話,培養良好的親子溝通習慣,會讓彼此的溝通暢行無阻。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

自信的孩子,在面對別人的惡意攻擊時能沉穩以對,並擁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壓能力,在人際關係上也會得心應手。

父母親對孩子的評價,對其自信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若平時只是批評而極少給予表揚,父母親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了孩子心目中不佳的自我形象。

所以建議父母親可以坐下來,寫下孩子值得欣賞的優點。

而在這想特別提醒家長的是,這些優點不該是孩子和別人比較的成果,而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特質。

比如,很有愛心,對小動物很好;很有禮貌,會主動和朋友打招呼等等這些人格特質,而並非每次都名列前茅等建立在比較之上的結果。

如果要稱讚孩子的學習表現,學習很認真、負責,會自我督促念書就會是更好的理由。

多鼓勵和肯定孩子,讓他對自己有著合適的自信,會讓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

幫助孩子發展負面情緒的管理技巧。

在美國有些中小學,在課程中加入冥想的練習,讓孩子坐下,閉上眼睛,意念集中靜坐20分鐘。

而最近的實驗發現,靜坐冥想有助降低一個人的焦慮感,而且能夠強化注意力的集中,進一步地提升學習效率。

像這些設計得當,適合孩子的放鬆技巧,早早學會,對他們未來的抗壓能力就會有所幫助。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培養健康的興趣和嗜好,來幫助他們排解壓力,例如帶孩子一起體育鍛鍊,畫畫、唱歌等。

心理學上的研究顯示,做運動是極佳的疏壓方法之一,持續做有氧運動20分鐘以上,會促進大腦中腦內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緩壓力的作用。

四、養成好性格的幾個妙招

1.培養孩子向善

善是人的基本修養,是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曾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軟弱了,要加強「狼性」教育,否則以後肯定會吃虧。

我覺得,這有點可怕,很可能會使孩子缺少朋友,如果養成攻擊的習性,其人生隱患會明顯增加。

我常對兩個孩子說「吃虧是福」,並通過名人的故事來引領。

例如,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年輕時因政治原因坐牢,其間有兩個看守常常虐待他,曼德拉獲釋時卻說:「出了牢獄,如果我心裡還帶著怨恨,實際上仍生活在牢獄中。

」這些故事對兩個孩子的影響很大。

我小時發生的「磚窯被放氣」事件,對我家是個重大打擊。

幾十年後,我父母也基本上知道,當時是誰做的傷天害理的事。

而我善良的父母,講到往事時,都能「一笑泯恩仇」。

這件往事,對兩個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大。

兩個孩子心地都很善良,富有同情心。

陳杳小學時的一個同學,讀中學後因習慣問題受到老師批評。

陳杳為此打抱不平,說這個同學生活很艱難,老師怎麼不了解情況就批評呢?後來這個同學輟學外出打工,陳杳既傷心又擔心,說這個同學平時常常說小學老師怎麼好,也許會聽老校長的話,就用QQ加他為好友,叫我在QQ上說幾句勉勵的話。

2.多一些陽剛之氣

孩子太聽話不會有太大出息

許多家長都強調孩子聽話。

我覺得,孩子聽大人的話原本沒錯,但不能讓孩子事事盲從。

不聽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但太聽話的孩子不會有多大出息,一個孩子太純潔又缺乏主見,如果受到邪惡因素侵蝕,更容易受到傷害。

對陳杳,儘管我覺得女孩子應該有更多的包容心,但還是引導她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

對陳杲,我更看重陽剛之氣。

我引導陳杳與陳杲,對他人講的話,要學會分析話語背後的道理,要有懷疑精神,不盲從。

我有時故意說些怪怪的話,兩個孩子會說「這想法真臭」,或「爸爸的話也有點道理,但不適合我」。

上學後,我引導兩個孩子要尊敬老師但不盲從。

兩個孩子常與我討論,老師的什麼話說得好,什麼話不妥。

這並沒有影響老師的威信,反而能讓他們兩人更好地處理與老師的關係。

培養孩子從小多有主見

帶兩個孩子外出遊玩,我習慣於先由他們說說外出的計劃。

例如,到江邊玩,孩子會說要先看某個雕塑,再去買點什麼吃的;例如,去見某個人,兩個孩子會想一想要說些什麼話。

對他們的計劃,我一般都給予表揚,並支持孩子按照既定計劃辦。

如此一來,兩個孩子就會有成就感。

慢慢地,他們就有了計劃的意識,並發展了計劃能力,我也就樂得陪著他們,而不是帶著他們。

經過長期鍛鍊,兩個孩子顯得越來越有主見,陽剛性格慢慢就形成了。

陳杲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時要參加軍訓,高強度的體能訓練並不符合年僅14歲孩子的生理特點。

軍訓中好幾位同學都暈倒了。

一次,在烈日下進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時,陳杲提出「減免」,教官不同意;陳杲就「機智」應對,故意做些不協調的動作,結果受到教官的懲罰,從隊伍中被拉了出來。

事後,陳杲說:「這懲罰正合我意,我不是自由了嗎?」我表揚陳杲:「你表現出了膽氣與骨氣!」

3.讓孩子從小遠離偏激

孩子遠離偏激,首先家長要多注意

我常發現有些家長當著孩子的面說他人不對,說政府無能,我很為他們的孩子擔憂。

曾有家長反駁我說:「為什麼不能說政府不好呢?」我反問:「你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引導孩子長大後與政府作對嗎?」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只說政府無能,並不客觀,特別是孩子的思維具有局限性,常對孩子說陰暗面,容易使孩子變得偏激。

從小看到事情兩面性,長大才不會鑽牛角尖

我很注重教育陳杳與陳杲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當兩個孩子說某人、某事很好時,我會引導他們說缺點;反之,我會引導他們說優點。

對社會醜陋現象,我也不會遮遮掩掩,我覺得,讓孩子了解陽光下的陰影是必要的,只是要引導孩子認識到正義是社會的主流。

從讀小學高年級開始,我就讓兩個孩子看報紙,從小接觸社會上或陽光或陰暗的種種現象,並常常一起分析現象背後的原因,使兩個孩子對社會的認識相對客觀。

陳杲考上少年班後,教語文的林海霞老師要寫篇報導,陳杲說了一句話:「好就是不好,不好就是好。

」我表揚了好幾次。

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就不容易偏激,碰到困難時才不會鑽牛角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