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上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代教育學家曹雕在北京大學

振興民族的希望是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是教師。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又是孩子的啟蒙教師。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其獨特的、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故每個家庭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留給孩子一個自主的空間,使孩子在和諧、寬鬆的家庭里健康的成長。

下面結合自己對就孩子的教育談幾點做法願與大家共勉。

一、以身作則 身體力行

身教重於言,身正不怕影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崇拜和模仿的對象,是影響孩子行為習慣最重要的信息來源。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連柯說:「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舉一動的檢點,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俗話說:話千言、道萬言,不如做個好樣子。

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人格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因為「兒童是從觀察中學習,而不是從說教中學習,因此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努力做到。

兒童教育家孫敬修先生曾說: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孩子的頭腦是計算機,他形象地告誡家長,要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品質,家長自己必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為孩子樹立榜樣,只有這樣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發揮自己獨特的教育作用,有著不可估量的教育效果。

為培養孩子做一個為社會有用的人。

適應社會的要求,為社會服務,家長必須教育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二、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俗話說:「沒有規矩何成方圓。

」人的性格形成源於兒童早期的行為習慣,而養成何種行為習慣則取決於家庭的養育方式。

在家庭中制定明確的行為準則並採取持久和漸進的步驟加以強化,才能使學習形成良好的習慣。

革命導師列寧父母的家教,可為我們提供借鑑。

列寧小時候,他們家就制定了幾條不可動搖的規矩:每天晚間有一段安靜的時辰,絕不許破壞;任何人不得在桌上亂放書刊雜誌和學習用品,完畢必須歸置在合適的地方,以保證桌面整齊和易 於保持衛生。

訂出後不行就是不行,不得作任何讓步。

學習畢竟是艱苦的,他們家絕不允許孩子扔下沒做完的功課去干別的事。

正是這樣良好的家教,使少年列寧養成了尊重家庭成員,保持自制能力的習慣,發展成為能埋頭苦幹、能長時間集中注意聚精會神的品格,正是這些優良品格奠定了這位偉人一生事業的基礎。

因此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也不可輕視,父母必須從養成孩子從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件。

培養孩子從小有責任心。

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榮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為了孩子的,為了國家的未來自覺擔當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以平和的心態和嶄新的家庭教育理念當好孩子的良師益友,用我們的精心呵護營造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樂園。

三、良好的育人環境造就一代新人。

A、培養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刺激他對精神壓力的耐受性,促進孩子康復能力的提高,增強孩子承受逆境考驗的能力如當他的學習考試受到了失敗時,你應該要採取有效的辦法去安慰他,鼓勵他,如在今年上半年的嘉興一中提前招生,對初中三年級學生一次極大的思想打擊,可以說是一次不平等競爭。

他們的想法家長是無法替代,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家長無法預料。

因此在這關鍵時候,作為家長如何把握「分寸」和「度」,認真對待提前招生,正確處理好學校、家庭、社會、孩子的矛盾。

讓孩子用良好的心態面對現實,加倍努力學習考去自己理想的學校(高中)。

B、誠實守信,培養孩子對自己的過失行為負責的態度。

我們知道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犯錯誤時候,內心都有一種要接受懲罰的準備,無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這是一種心理要求,為自己愧疚承擔責任,以取得心理平衡。

但由於孩子小,缺乏一種自己調整的能力,他可能會逃避責任,可這恰恰是給予誠實守信教育的良機,要讓孩子懂得什麼是責任,並學會承擔責任,父母不要去做一些過節行為傷害他們幼小的心靈。

C、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與適應環境的能力。

以情緒穩定平衡,善於自我控制,在任何時候的活動要受到心情的影響,好的心情使我們身心,精神煥發,幹勁倍增,能提高工作效率,不好的心情會使我們無精打采,萎靡不振,會降低工作效率,使生活抑鬱沉悶,黯然無光。

孩子也常常也會碰到不愉快的事,這種情況下,作為父母應該給予合理的親情教育,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穩定的情緒,不呵斥,不強求孩子去做他現在不想做的事,給一個時間自我去調節。

四、 交流溝通,瞄準孩子的思想變化

無論從那家報紙、那個電台,看到的聽到的,令人擔憂的那一樁樁、一件件孩子自殺事件,這些事件的發生是無法挽回已經造成的慘痛事實。

反思存在的主要因素,由於孩子在社會、家庭中存在不盡人意的家庭教育,特別是單親家庭的父或母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事,而他們卻覺得無人可以理解,在家庭里學習和生活環境不良缺少父母的關心和理解,有一種不健康心理因素的存在認為只要用離家出走或死亡可以解脫自己。

這是一個多麼嚴重的信號,可是有的家長認為我們自己只要多掙錢,讓孩子能有錢讀書給孩子優越的物質生活就完成了作為父母的職責,孩子能有什麼想法,讓他們去想吧,聽話就可以了。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

尚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不礙孩子的發展。

「其次要指導,決不能用前人的同一模型無理嵌定,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

再次是解放,交給他們自主的能力,魯迅先生提出的理解,指導、解放對我們開展正確家庭教育具有指導意義,家長只有傾聽孩子,理解孩子,用正確態度面對孩子才能深入了解他們的思想,正確對待孩子的思想,才能嘗試家庭教育的成功喜悅。

五、 留給孩子一個自主的空間

家庭是社會細胞,家庭中每一個人員應該是一視同仁的。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也是家庭的一員,他有著自己獨特的一面。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希望孩子是天才、博才多學,多藝多能,但也知道任何一個天才或成功者的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他們不知嘗試過多少失敗的苦果經歷。

俗話說:「一口吃不出一個胖子來」,當父母的急是不可能急出成才的孩子,靠父母過分的嚴也嚴不出成才的孩子,而我們應該面對事實,營造一個寬鬆的環境,留給孩子一個自主的空間,一次成績或實踐的失敗,家長應該多一點鼓勵和關心,少一點責備和埋怨與孩子們一起找出失敗的原因,鼓勵他、教育他,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

古人語:「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經歷失敗才知成功的艱苦,只要經過失敗的成功,才能樹立起學習興趣,只要留給孩子自主的空間。

孩子才能更放鬆地學習,到書的海洋中求知才能積累豐富的知識。

當然,沒有壓力,孩子可能會缺乏責任,但壓力過重,為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和學習,要處理好這種關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父母必須認真學習,關心孩子每一個方面.才能使孩子體念到家庭的溫暖,只要孩子能夠健康成長,那時父母最大的欣慰。

家庭教育作為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的話題,父母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成就的人,可是當前在整個家庭教育中還存在很大的弊端,需要全社會去努力,通過全方位的努力,使我們早日走出家庭教育存在弊端的誤區,成為孩子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我願所有的家長和我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品行兼優、身體健康、學業進步。

曾看到兩則關於父母拉著孩子闖紅燈的故事:

有一天外出,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剛好遇紅燈,於是站在路邊等。

陸陸續續地,來了有五六個人跟我一起等綠燈。

突然有位母親拉著一個六七歲的穿著校服的小男孩往對面沖,「媽,現在是紅燈」,「趁現在沒車,趕快衝」,那位母親硬拉著小男孩往對面沖了過去,接著,原來和我一樣站著等綠燈的幾個人,也跟在那對母子後面快步沖了過去。

這時,人行道指示燈還是紅燈。

還有一次,看到一位父親早上送兒子去幼兒園,在穿越橫道線時,一幕驚險發生了。

當時這位父親正側過臉去看時間提示螢幕,就那麼一小會兒工夫,小孩竟然沒等紅燈結束就跑到馬路中間去了,等父親反應過來時,只見一輛對著小孩開去的「別克」正急剎車。

那一刻,車與地面磨擦的聲音尖銳刺耳,聽上去,勢如一把利劍,瞬間插在了父親的心尖。

他瘋了似的奔上去,萬幸的是在與孩子一步之遙時,車剎住了,那一刻,父親一把抱過兒子,緊緊摟著他,極度驚恐之後,就是極度憤怒,立刻拽著孩子到一邊,對著兒子吼道:「要死啊,不是一直告訴你『紅燈停,綠燈行嗎』,今天你發什麼神經病啊?!」兒子抬頭看著父親,撇著小嘴,手指著十字路口,很委屈地說:「那些叔叔阿姨不也是沒等綠燈就過去了嗎?」立刻,父親無話可說了。

對孩子的正面的交通教育,毀在了在無序的交通現狀中。

兩次的闖紅燈,一次是孩子仿效大人,一次是母親拉著孩子。

雖然主角都是孩子,但錯誤卻都是我們大人的。

這的確讓人有些感慨,在我國,有多少父母還在「趁沒車趕快衝」誤導著我們的孩子?有多少叔叔阿姨們還在用自己的錯誤不經意間誘導著我們的下一代?我想恐怕不會在少數。

說輕點,這是違反交通規則,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威脅著當事人的生命安全;說重點,這是在敗壞著我們的社會道德,在拖民族素質提升的後腿。

最可怕的是,我們的父母們,自己沒有社會公德也就罷了,他們還在用自己不端正的言行誤導著我們的孩子,把孩子教育成了一個從小就不遵守社會公德的人。

身教與言教是教育孩子的兩種方法。

古來眾多教育家強調「身教重於言教」,即認為道理說教不如以身示範,以理服人不如以德服人。

如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事實也的確如此,小孩的品質不是說教出來的,而是潛移默化、一點一滴慢慢養成的。

孩子有時不看你怎麼說的,更注重看你怎麼做的。

看看我們身邊的家長和孩子,這樣的問題確實隨處可見:家長們在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同時,自己卻總在做一些「錯事」。

讓孩子也處在「言教」與「身教」的矛盾中。

許多家長一邊給孩子講「粒粒皆辛苦」,一邊卻隨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邊給孩子講「孔融讓梨」,一邊卻爭先恐後地擠車搶座;一邊讓孩子孝敬父母,一邊卻對自己的父母不管不問、惡言惡語;一邊讓孩子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一邊自己卻謊話連篇;一邊教育孩子好好學習,一邊卻每天留連在麻將桌、酒場上……諸如此類的矛盾行為,比比皆是。

讓不明世事的孩子確實感到為難、無所適從。

他們一面從學校接受文化知識教育,另一方面從大人身上仿效「說一套,做一套」的圓滑世故。

因此,人們很形象地總結出「5-1=0」,即學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會的一天教育所抵消。

問題還不僅如此,更可怕的是我們許多人還未真正認識到這種矛盾教育的嚴重後果,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學校教育效果,更會影響孩子的人格成長,影響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

能否搞好身教的根本是素質。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嚮導和榜樣,其自身素質直接關係到道德教育的成敗。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的素質有多高,孩子就能飛多高。

要用理性的父愛母愛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提高自身素質是教育孩子的關鍵。

有一個發生在聖雄甘地身上的生動例子。

一位母親帶著小兒子拜見甘地,對他說:「我兒子非常喜歡吃糖,醫生說這樣對他不好,但沒人能阻止他。

我兒子非常崇拜您,只有您能制止他這種行為,請幫幫忙。

」甘地對這位母親說:「你們下個月再來。

」「可是,我們走了三天三夜才來到這裡。

」媽媽抗議道。

甘地仍說:「你們下個月再來。

」一個月後,母子倆再度出現。

「甘地先生,請教育我兒子不要再吃糖了」媽媽懇求道。

甘地看著那個小男孩說:「小朋友,你不要再吃糖了。

」小男孩點點頭,他媽媽就說:「為什麼這句話您上個月不能說呢?」「因為上個月我也吃糖」,甘地說:「要勸誡別人,自己先要戒掉壞習慣。

由此可見,身教代替言傳的家教,是最有效的家教。

因為身教的影響是震撼心靈的。

教育的本質是教育者和受教者共同的教育,雙方應該相互促進,攜手進步。

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到達同樣圓滿的生命境界。

作者 華中師範大學 曹雕

2011年4期 《中國教育研究》雜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要經常責備孩子,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

自信不足會情商欠費,而自信的養成絕對是要從娃娃抓起。培養孩子的自信方面,大多數父母們在物質與關心兩方面,從不吝於給予孩子。但是在努力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同時,父母們也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育兒態度,有些教...

拿什麼來愛你,我的孩子?

高爾基曾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前蘇聯天才教育家安東·馬卡連柯曾說過:「愛孩子是連母雞都在做的事,但要想教育他們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

如何糾正寶寶偏食的習慣

嬰兒行為習慣培養包括日常早睡早起,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等。良好的生活習慣離不開好的引導方法。父母是孩子最初和最好的老師,因此應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自私心理

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自私心理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心理要健康發展,需要擁有一個和諧安定的家庭環境。和諧的家庭環境需要有以身作則的父母。常言道;「身教重於言教」,這充分說明以身作則的重要性,父母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