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裡的乖寶寶,回家就變成熊孩子,"兩面派」怎麼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家有學齡前寶寶的家長,很多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孩子在幼兒園拿老師的話當聖旨,什麼事情都能自己做,可是一回家,立馬變成小霸王,任性、嬌滴滴,動不動就大發脾氣,變成徹徹底底的熊孩子。
當然,很多家長也能認識到,孩子在幼兒園畢竟是個陌生環境,肯定守規矩一些。
家裡嘛,畢竟是熟悉的環境,孩子撒撒嬌,也沒啥大不了的。
這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當然沒問題。
但是如果反差過於大,也會讓很多家長頭特不已。
這就需要了解孩子產生這種情況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了。
孩子特殊的心理特點:榮譽感
小編認為,孩子之所以出現幼兒園和家裡」兩面性格「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說的環境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可能被家長所忽略掉了:
那就是幼兒園作為一個集體,能讓孩子產生榮譽感!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需要得到集體和權威的認可。
所以,在幼兒園的集體環境裡,無論老師的口頭表揚或者是一個小紅花,都能讓孩子產生比其他小朋友強的榮譽感。
而這種榮譽感,在一般的家庭環境裡,不太容易產生。
父母家長自身的原因:過度的溺愛
雖然小編也知道,不會有家長承認自己是在溺愛孩子。
但是如果從客觀上說,溺愛孩子的家長絕對是存在的,或許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這種溺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保護過多,事事習慣於家長代勞。
什麼獨立性啊,創造性啊,很容易在這種環境中被忽略掉。
第二:沒有一個統一的管教標準。
孩子犯錯,如果家長心情好,也許就是哈哈一笑就過去;如果孩子倒霉碰到家長心情不好的時候,很有可能遭受一頓狂風暴雨。
該鼓勵的時候,沒有好好鼓勵;該管教的時候,沒有認真管教。
第三:以家庭為主,對幼兒園教學持懷疑態度。
這樣的家長絕對不少見。
雖然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但是始終與幼兒園保持一個距離,並不能完全信賴老師的教育。
這就造成家庭環境與幼兒園環境的衝突,孩子也很容易在這二者之間自由切換。
那麼,家長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的表現與幼兒園一致呢?或者說,反差不要那麼大,不至於讓家長產生,為什麼要放假的感嘆!
家長可以按照如下幾點試一試:
第一:多一些鼓勵,少一些遷就
孩子需要鼓勵,需要強化自信,但是這並不代表需要無原則的遷就孩子的行為。
至於何為無原則,這個標準需要家長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其原則就是:獎罰分明,把事情都說在前面。
做的好,積極鼓勵;屢犯不改,還是要認真批評和教育。
第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儘量讓孩子自己做。
哪怕慢一點,惹出點麻煩,最多家長在後面跟著耐心點收拾,沒什麼大不了的。
無論是吃飯穿衣,還是其他,都應該如此。
一旦這種習慣養成,一方面是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逐漸擺脫依賴心理,儘快獨立成長起來。
沒什麼比孩子的獨立成長,更重要的事情了!
第三:給老師足夠的信任,與幼兒園保持一致。
孩子一旦進入幼兒園,就等於跨出了邁向社會的第一步。
不僅是現在,在以後十多年的學習生涯中,都需要家長與學校通力配合。
一方面,家長應該儘量了解幼兒園的作息制度和生活情況;另一方面,孩子回家後,也應該儘量按照幼兒園的制度來規範孩子的行為。
老師、父母家長形成一股合力,為孩子創造一個一以貫之的穩定環境。
避免孩子在二者之間自由轉換。
第四:多尋求老師的幫助
既然孩子在幼兒園表現的好,這就說明孩子已經認可了老師,把老師當成精神上的權威,願意服從老師的要求。
所以,孩子在家裡的問題,也可以多與老師交流,把在家裡的一些情況,及時準確的反饋給老師。
這樣,能讓孩子在家裡也能產生榮譽感,做的好也能得到成就感!這對孩子在家裡養成和幼兒園一貫的良好習慣、品格,非常有好處。
總之,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和家裡呈現」兩面派「的情況,先別去抱怨孩子如何,還是應該多從家長自身去找原因。
以上幾點,只是小編為各位媽媽提供的一點小小建議,說不定也能讓孩子在家裡和幼兒園一樣,表現的非常出色。
當然,如果各位家長有其他更好的案例和建議,希望能留言分享,幫助到更多家長。
點燈人經典童書(diandengrentongshu)
育兒寶典:6招培養1~3歲寶寶獨立自主好習慣
孩子在一歲左右,邁出人生中獨立行走的第一步,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由此萌芽。兩歲以後,孩子開始學習使用第一個人稱代詞「我」,這標誌著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的初步發展。慢慢地我們會看到,隨著孩子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