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失敗的媽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是一個失敗的媽媽!」這是一位六歲孩子的媽媽對自己的評價。

究竟是怎樣的困惑,怎樣的痛苦,讓這位媽媽如此否定自己呢?她究竟又失敗在哪裡呢?

事情還得從去年的一次講座談起。

當時我在北京舉辦了一場關於親子早教的講座。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走到台前來對我說:「我是失敗的媽媽!」我感到很震驚,一位媽媽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確認自己失敗呢?我問她:「你怎麼失敗了?」

她說:「為了不讓女兒輸在起跑線上,從女兒三歲開始,她就送女兒上少年宮,學繪畫,學英語,學音樂,學舞蹈,幾乎流行的早教課程,所有該學的都學了。

但是,女兒的各科成績還是很差,竟然還逃學,對我也總是愛答不理的。

我付出了這麼多心血,可是我的女兒為什麼沒長成我希望的樣子呢?」

看著她年輕的臉,我想她的女兒一定很小。

於是,我問她:「你的孩子有多大?」她說:「剛剛上小學一年級。

一個六歲的孩子,剛剛步入校門,開始全新的學習生活的時候,為什麼一道題沒做好,上課沒注意聽講,考試成績不理想,就被確認失敗了?而這個失敗不僅屬於孩子,而且屬於媽媽?

很顯然,她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兒期就沒有仔細觀察過孩子的自我學習特點,所以上小學後,遇到一點兒小問題就惶惶不安,如臨大敵。

這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帶給家長們的「後遺症」。

這位媽媽,不禁讓我想起了我的朋友,同樣是一位六歲孩子的媽媽。

我的朋友年輕的時候是個音樂才女,所以她迫切地希望別人稱讚自己的兒子是個「音樂才子」。

於是她對兒子進行了魔鬼式的「潛能開發」。

兩歲開始就要學習各種樂器,鋼琴、小提琴、古箏等;孩子不是在興趣班,就是在去興趣班的路上;連吃飯、睡覺、上廁所也得拿著五線譜學習。

奈何,孩子卻對音樂沒有一絲興趣,更沒有天賦,不僅樂器沒有學好,還表現出極大的抗拒和排斥。

逐漸地,孩子變得不願意和媽媽親近,話也越來越少,才6歲就一臉愁容。

最近一個月,更是經常把自己一個人鎖在房間裡!這道房門就像一把鋒利的刀,深深地戳在了我朋友的心上!

我們可以想像,同在一個屋檐下,同在一個家庭中,當孩子緊閉房門的時候,他是在拒絕媽媽的「期望」,拒絕媽媽的愛。

媽媽被迫站在門外,真是咫尺天涯啊!這樣的家庭生活,這樣的教育,我們怎麼能不痛苦呢?

搞了這麼多年的教育,最讓我痛心疾首的是「拔苗助長」。

不管是北京的媽媽,還是我的朋友,她們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她們恐懼孩子做不好,害怕孩子考試失敗,她們不停地嘮叨孩子,反覆地揪著孩子的缺點不放。

她們認為孩子的問題只要天天說,就能改變結果,孩子聽膩了,聽厭了,聽得恐懼了,不但把耳朵關閉,也把房門關閉了。

我思索良久,把我朋友的故事告訴了北京的年輕媽媽,然後很負責任地指出:「孩子的成長有他自己的節奏,急不得,也拔不高,凡事得按照按他的規律來才對!」接著,我送給這位媽媽推薦了一套《萌寶3-6歲親子教育課程》,希望她能夠了解孩子的成長和認知發展規律,早日走出教育誤區,避免重蹈覆轍!

一個月後,這位年輕媽媽寫了一封信給我,她說聽了我的建議,對孩子的要求「鬆綁」之後,不僅孩子和自己更加親密了,變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學習成績居然也上去了!現在的她可以拍著胸脯,自豪地宣布:「我是一個成功的媽媽!」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媽媽都像這位北京媽媽一樣幸運,目前有80%左右的家庭還沒有走出教育觀念的誤區,而且很多父母也沒有意識到這些誤區的後果,從而導致家長和孩子都陷入了痛苦的深淵。

在這裡,我再列舉幾個常見的教育誤區:

誤區一:父親缺位

誤區二:過度保護

誤區三:大家長主義

誤區四:重智商,輕情商

······

這些誤區就像病毒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裡,它卻能給家庭教育帶來致命一擊!作為父母,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防患於未然,或者亡羊補牢!千萬不要「病入膏肓「了,才想起來「尋醫問藥」,即使我是從教十幾年的老師、心理諮詢師,也只能告訴你,為時晚矣!

想了解孩子成長規律,了解孩子心理,請加這個微信號(TeacherWangjy),和老師一起學習、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媽媽是什麼樣的?

1看你們都這麼焦慮,我也不好意思淡定了。現在的家長們,焦慮是常態,淡定的媽媽反而變得非常稀少。如今還有多少媽媽,不焦慮地給孩子盤算著學區房,不為孩子的補習班糾結猶豫?幾乎找不到。淡定的媽媽,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