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關門離開的那一瞬間,孩子正經歷著怎樣的恐懼,你了解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絕大部分孩子在媽媽出門上班的時候歇斯底里嚎哭著「媽媽不要出去!媽媽回來!」門外的媽媽聽了,自己都幾乎要掉眼淚,但再心痛也只能咬咬牙離開。

而關門的這一瞬間,孩子的世界就像唯一的依靠轟然坍塌,憤怒、驚恐充斥著那顆小小的心靈。

我們不懂,所以常說「小孩子嘛,多經歷幾次就沒事了。

我的切身經歷告訴我,與孩子分離絕不是小事!

小時候爸媽經常把我放在外婆家讓外公外婆幫忙照看,我很喜歡去外婆家玩,但每一次他們返程回家我都會使盡力氣,嚎啕大哭,直直地望著他們的背影,走得越遠,哭得越大聲,直到消失不見。

幾天都開心不起來,晚上還會躲在被窩裡偷偷地抹眼淚。


現在,雖已為人母,但每次與父母的分離都讓我特別難過,即使心底默念著「這有什麼關係,過不了多久又會團聚的」,最後卻總要濕了眼眶。

更嚴重的是只要有機會,我會選擇逃避分離,藉口自己要出門辦事,不去送他們上車。

在成人的世界裡,這貌似非常幼稚。

其實,這是我童年留下的「病根」——我害怕分離,有比較嚴重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在心理學上是指「孩子在離開母親,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情況下,產生驚恐、躲避反應」,這時會出現恐懼警覺行為,痛苦、憤怒等情緒。

父母,特別是母親,是孩子依戀最主要的對象,能給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如果不能合理地處理「分離」,孩子容易睡眠不好,易受驚擾,這種狀態過重、過長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個性和社會適應性的發展。

我們的父輩們生活在物質比較匱乏的時代,對孩子的精神、心理需求無暇顧及。

而,到了我們這一代,我不想再讓我的孩子像我一樣無法理性面對「分離」。

所以我和孩子爸爸對這件事的處理尤為謹慎。

我們私下有一套很具體的「分離流程」。

第一: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

生完大寶半年,產假休完了,我要回歸工作崗位。

在寶寶第四個月的時候我開始跟他說「寶貝,媽媽再過兩個月就要去上班了,到時候寶貝和奶奶在家,媽媽早上去上班,下午5點左右就回來了。

」同時,增加大寶和奶奶的獨處機會,讓奶奶獨自帶著大寶出去玩,或者我出門一段時間,留他們兩在家。

當然,出門之前也要跟寶寶說清楚,媽媽準備出門幹什麼,大概多久回來,會不會離開很遠。

別看寶寶懵懵懂懂地看著你,你說的話他正聽著呢。

出門的時間可以逐步加長,給他一個緩衝期來適應。

我第一天去上班,出門的時候大寶是沒有哭的,只是中間想喝母乳睡覺的時候哭了一會,也很快被奶奶哄住了。

倒是中途有一次出門倉促,實在沒來得及跟大寶說,剛到樓下就聽到他哇哇的哭聲。

而爸爸,連下樓買支酒,都會跟寶寶說清楚。

第二:愉快地進行一個分離儀式。

父母不要把分離看成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要滿臉笑容愉快地跟孩子告別。

「寶貝,爸爸媽媽去上班啦,今天天氣真好,你可以跟奶奶去公園找小朋友玩哦。

爸爸媽媽下班就回來跟寶寶一起玩遊戲。

寶貝,再見!爸爸媽媽愛你!」微笑著給孩子一個親吻,一個揮手告別。

父母的積極情緒會傳遞給孩子,他也會覺得「分離也可以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第三:信守承諾,如特殊情況不能如約,回家了也要跟寶寶解釋清楚。

比如:出門之前說好的大概什麼時候回家,如果臨時有工作安排或其他活動不能如約,那麼到家之後要告訴寶寶,「寶貝,不好意思,今天媽媽工作沒有處理完,在公司加班了,所以回來晚了。

」你的言語孩子不一定能聽懂,但是你的愛他接收到了,他就不會畏懼,不會恐慌。

這個「分離流程」我和孩子爸爸一直保持執行,現在大寶看到爸爸準備換鞋出門會主動說「爸爸,你去上班啦」然後揮一揮小手,道再見。

即使是回老家,一個月的長時間分離,他也能很快適應。

大人看似小小的分離,對孩子卻是意義非凡。

恐懼分離的我,希望更多的孩子們積極樂觀地面對分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