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家人一邊有人訓一邊有人護,叫孩子如何明是非辨對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瑩瑩是一個很調皮的小女孩兒。
每次犯了錯或者做了不合適的事情媽媽都很嚴厲地批評教育瑩瑩,雖然瑩瑩很調皮,但畢竟也是女孩子,說個幾句就哭起來了。
這個時候,爸爸都會出來維護瑩瑩,和孩子媽媽說「你看孩子都哭成這樣了,她也知道錯了,也沒多大點事,幹嘛和孩子這麼計較」。
有時候看瑩瑩哭得厲害,爸爸還會帶瑩瑩去她喜歡的必勝客吃吃東西。
瑩瑩也特別喜歡爸爸,甚至會和奶奶姑姑抱怨「媽媽不愛我,爸爸愛我」,因為喜歡的裙子就算媽媽不給她買,爸爸也會給瑩瑩買;瑩瑩喜歡的芭比娃娃,媽媽覺得家裡面已經有三四個了,不願意給她買,但爸爸也會在逛街的時候給她買......
瑩瑩媽媽卻覺得爸爸很不配合關於孩子的教育,總是毫無理由的寵著孩子,連做錯了事情都會哄著孩子。
而爸爸覺得瑩瑩還小,女孩子比男孩子嬌氣一些也難免,沒必要那麼嚴格。
好幾次瑩瑩媽媽想說服瑩瑩爸爸和她教育方式一致,但爸爸嘴上答應了,後來卻還是被自己的女兒給說服了。
孩子對於家長的態度也很明顯,喜歡「仁慈」,害怕「嚴苛」。
翰翰家也有類似的情況,爸爸嚴厲的很,但是媽媽和奶奶都對孩子很順從。
有一次,翰翰和媽媽、奶奶一起去的親戚家裡玩,走的時候要把表哥的一個機器人要帶回家,雖然表哥不樂意,但也架不住翰翰一直哭鬧,翰翰媽媽和奶奶就和翰翰姑媽說,下次給翰翰表哥買新玩具,小表哥也才勉強答應。
回家以後翰翰爸爸發現了孩子多了一個不算新的機器人,細問之下才知道是小表哥的玩具,和孩子說教了一通,並要求翰翰把玩具還給表哥。
一聽要把玩具還回去,翰翰就很委屈的哭了。
奶奶、媽媽都覺得無所謂,畢竟大家都是親戚嘛,這些小玩具算什麼,人家親戚都沒說什麼,說爸爸沒有必要為了這件事說孩子。
奶奶、媽媽也是很寵愛孩子,覺得拿玩具無傷大雅的事情,孩子長大了自然而然就懂了,幹嘛還要訓呢。
奶奶還當著翰翰的面說是爸爸的不對,讓翰翰不要哭。
老人這麼護著孩子,爸爸也不能反駁太多。
有一次,翰翰爸爸帶翰翰到同事家裡玩,翰翰又要拿走同事兒子的玩具,翰翰爸自然是不讓,同事作為主人家也不好意思拒絕,翰翰還說「奶奶說可以拿走玩具」,當時翰翰爸十分的尷尬,但終究沒有讓孩子拿走別人的玩具。
翰翰回到家,奶奶看孩子這麼委屈,立馬牽著孩子到小區樓下玩具店買了一組超級貴的玩具,說「他們家玩具有啥好稀罕的,我們翰翰的玩具才好玩呢!」
以前到現在翰翰對於玩具的占有欲一直都很強。
翰翰對於自己的行為,因為有媽媽、奶奶「站隊」支持,幾乎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翰翰爸覺得「慈母多敗兒」在自家體現充分,更可怕的是家有兩個「慈母」。
不少家庭當中,面對孩子犯錯有人唱紅臉,也有人唱黑臉,甚至還有人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挺好的,認為小孩需要教但也需要通過哄來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
但是這樣的教育是存在問題的,尤其孩子年齡還小,如果有人責怪他,他會覺得自己做錯了,但是過一會兒有人哄他,他又會覺得自己錯的並不是那麼深,或者根本沒有錯。
而且孩子更加注重於哄他的那一個人才是對的,因為在小孩6-7歲以前處於明顯的自我中心階段,很多時候做事情、想事情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行為。
以至於如果有人站在他的立場、贊同他的觀點,他就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想法是對的,和他觀點不一致的就是錯的。
孩子犯了錯,有人哄,甚至會因為哭鬧有額外的「禮物」,長此以往,孩子會不經意養成愛犯錯的毛病。
所以,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或者真的做錯了,家庭成員一定要立場一致,有錯就改或者有錯就該罰。
平常對孩子做的好的時候,也要鼓勵或者誇獎,讓孩子小小年紀的時候就有明確的是非觀。
明是非、辨對錯也讓孩子更好面對家人以外的人,例如:小夥伴、同學、師長,在沒有家人干預下也能與他人社交融洽。
公共場合孩子犯錯,父母要及時糾正?還是顧及面子事後引導?
說起孩子犯錯,那真是很常見!但是家長對待的方式卻各不相同,育兒的路上活到老學到老!每個孩子的個性都是那麼的獨立鮮明,時不時的讓我們做父母的招架不住! 這讓我想起了前兩天的一件事!在圖書館,寶寶因...
老人的話讓我愣住了:孩子的童趣不應該由家長來定義
中秋的時候,很多的家長都會帶孩子出去玩,放假前一天,我小區的一對父母帶著自己的孩子出去玩,在小區的花壇前面有個小小的水泥堤,有個小女孩在水泥堤上就像是走平衡木,如果搖晃就會掉下來。爸爸就問孩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