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決定命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播種行為,收穫習慣;
播種習慣,收穫性格;
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今天就想來談一談,如何播種行為,收穫習慣。
-
習慣是主動
根據定義,習慣是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
是否形成了習慣,最簡單的檢驗方法就是,如果你經常做的事情不做,心裡會痒痒的。
就像許多人出門沒帶手機就會很彆扭,一些孩子考試時會一邊緊張地思考一邊轉筆一樣。
然而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孩子磨蹭、食言、吃飯看電視、亂發脾氣這些壞毛病,無論說多少次都改不掉。
當問到家長,希望孩子養成什麼樣的習慣的時候,家長普遍都會說:按時吃飯睡覺、不亂發脾氣、說話算數、自己收拾房間和玩具等。
可是,這樣的孩子,難道不是「機器人」嗎?
所以,家長首先要正確認識習慣的定義。
好習慣不是孩子像鬧鐘一樣,按點做事,而是自主地、良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安排自己生活中的小事。
-
勿嘮叨
當孩子執行力不夠的時候,家長往往都會反覆念叨:還不快點把玩具收起來;怎麼還在看電視;都說你多少次了,不能一心二用……剛開始,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被批評而不情願地去做家長要求做的事情,但久而久之,孩子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反正你會說很多遍,那我就不用記了,照做就好。
如此一來,習慣反而更難養成,因為孩子沒有自己去做某件事情的意識,只是被動地接受父母傳達的指令。
由此而喪失了自己對生活習慣的思考能力,無法根據自己的想法安排生活,則會失去思考的能力。
-
標準不清晰
家長們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能夠自己在午睡後穿好衣服,吃飯後能夠自己把碗筷放到指定的地方。
可是回到家之後,吃飯要家長追著跑,吃完飯就丟開碗筷跑去玩了,玩具也不能夠自己歸納整齊。
爸爸媽媽們有些困惑了:老師的要求你都記得,為什麼我告訴你的事情你都記不住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老師對孩子的要求清晰明確。
飯前洗手,吃完飯之後,把碗筷放在要求的桌上,然後擦嘴擦手。
孩子對每一個細節都能夠了解,知道自己在哪個步驟之後該做什麼。
可是父母往往會將規則毫無條理地丟給孩子:收拾玩具(孩子不知道怎樣去收拾),好好吃飯(孩子不理解具體怎樣做才叫好好吃飯)。
因此,在家長的「狂轟濫炸」之下,孩子反而迷茫不知所措了。
-
家長怎麼做
-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如果父母經常爽約、對孩子脾氣暴躁、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這些映射在孩子身上的不好行為,就能夠解釋得通了。
所以,身為爸爸媽媽,首先要做到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
例如吃飯的時候不玩手機,家中乾淨整齊等。 -
列好每日清單。
例如,早上要做的事情如下:刷牙、洗臉、梳頭髮、喝水、早餐、檢查小書包、出門。
每天都有這樣一個清單,不必寫具體的時間,根據每天情況的不同而對清單稍作調整。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清單,沒完成一個任務,就打一個小勾,讓孩子親力親為,孩子在完成清單後,不要吝嗇表揚。
這樣一來,孩子對於自己的生活充滿了參與感,也樂於去做好每件事,家長也會發現,有了這樣的清單之後,孩子好像不會做事拖沓了哦~
-
對於孩子的每一個要求,都應該說清楚,講明白,讓孩子知道每件事應該如何去做。
這是因為,孩子的邏輯思維不夠清晰,而父母提要求時,往往只說一件事需要達到的結果,而省略了其中的過程。
所以有時候,即使孩子真的想去做某件事,也不知從何入手。例如當父母希望孩子能在玩耍後收拾好自己的玩具時,應該告訴他,玩具應該放在哪裡,如何歸類(此時也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聽聽孩子是想根據玩具的使用頻率還是玩具材質進行歸類)。
前幾次可以跟孩子一起完成一些簡單易達成的小任務,當孩子能夠自己做的時候,一定不要吝嗇讚揚。
好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過程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去探索。
也許某一天,你在下班後疲憊不堪地躺在床上休憩,醒來後發現孩子自己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並且收拾好了自己的小書包。
才恍然驚覺,原來我的孩子這麼棒!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寶寶不收玩具,或許和這些「大環境」有關
年輕急躁的麻麻需要學習如何指導孩子收拾玩具,讓孩子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不過要注意的是,這都和孩子的心理以及生理髮展階段相適應的,所以,即不能鬆懈也不能有過高要求!收拾玩具是一種規則的建立過程。這...
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葉聖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什麼是習慣?從簡單定義闡述:習慣就是人的行為傾向,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定的、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