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不完美,他正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兒子克服了從懂事以來就有的長久且根深蒂固的行為和生活習慣。
最近這段時間,也許是比平時陪孩子陪得多的緣故,這幾天兒子特別地粘我們,每天出去回來總是鬧著要回爸爸媽媽家。
(原來可不是這樣的,每天下午從幼兒園被接回姥姥家後就一直在姥姥家,不願回自己父母家。
)
前幾天在外面,孩子又鬧著要回爸爸媽媽家,但是因為一些原因,當天晚上我們要回父母家住,孩子不肯,在那裡鬧。
我跟他說:「如果你想回爸爸媽媽家,那你就一路上都不能吃手,如果吃手,哪怕手有一點點碰到嘴巴,我都不帶你回爸爸媽媽家。
」
「嗯,好!」孩子答應道。
這時孩子的手還放在嘴裡,我想,孩子是不可能會做到的。
畢竟吃手已經成了他的一個習慣,就像此時說著話的時候他還在吃手。
並且原來也多次試過跟他就吃手達成某個協議。
可是到最後,都無不是決心敗給了習慣。
比如說那一次,兒子因為眼疾而做小手術,在回來的路上,兒子向我們主動許諾:「媽媽,以後我再也不吃手了!」可沒想到,還沒到家,在上樓梯的過程中,兒子就忍不住把手放在嘴裡了。
因此我想,這一次兒子肯定也做不到,這樣也好,反正今天也不打算回家,就找這個理由讓他心服口服吧。
我跟兒子說:「我數一二三了喔!」等我數完一二三,兒子的手還放在嘴裡沒有拿出來。
我想,孩子肯定是做不到的。
沒想到過了一會兒,孩子對我說:「媽媽,我不放嘴裡了!」
「嗯。
」但我依然不抱任何希望,因為我相信不一會孩子就會把手放進去的。
他爸爸開電動車了,開頭我看見坐在中間的兒子兩隻手在爸爸的後背上動來動去,像是在那裡玩。
——事後回想和分析,兒子這時應該是故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儘量不讓自己去吸手。
再後來看到孩子老實了,兩隻手,左手握著右手(兒子平時吃手都是用右手吃)放在自己的前面。
——兒子讓自己不吸手的第二個對策:左手握右手;
再後來發現孩子不知什麼時候睡著了,可兩隻手還是這樣握在一起。
而孩子的頭卻是隨著睡眠的深入而不由自主地往一邊歪下去。
坐在兒子後面的我趕緊用手扶正並托住他的頭。
直到到家,孩子在睡夢中依然還是兩隻手緊緊地握著。
-我對兒子這次行為的想法和看法-
對孩子的這次表現,我真的是感到由衷地欽佩與敬意。
要知道,孩子吃手對於孩子來說其實就已經是一種生活習慣甚至可以說裡面包含了精神寄託等很多東西、很多內容。
而且孩子吃手的習慣從孩子可以自己控制、活動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即不到一歲就已開始,算起來,也差不多有兩年了。
在我看來,兒子吃手就跟成人吸菸一樣:可以說都是一種習慣,一種根深蒂固、不易改變的習慣。
也是一種寄託,一種包含精神需求、心理需求等多種、複雜內容在裡面的寄託。
甚至還可以說,讓孩子改變吃手的習慣不比要一個吸菸多年已經養成吸菸習慣的成年人戒菸容易。
而且我的孩子吸手從他可以說稍稍懂事時就已開始,想想看,這那麼長的習慣、行為裡面包含了多少東西在裡面!
而兒子,這一次為了能達到回父母家的目的,竟真的抑制住自己吸手的慾望和睡前習慣:睡前吸手已經成為孩子根深蒂固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每次兒子睏了想睡覺了就會不由自主地把手放進嘴裡吮吸。
-關於孩子的成長、教育,我的理解和看法-
這段時間,不知為什么兒子的表現特別不好,似乎一下子冒出來許多缺點。
或許是因為兒子又到了一定的成長階段。
總之這段時間兒子總是調皮、不聽話,動輒就在那大哭大鬧。
甚至連含在嘴裡怕化了對孩子百般包容和遷就的長輩也忍不出對孩子發出「自私、小氣、任性」的批評。
可是在孩子這一系列看似缺點多多、令人鬧心的同時,我又無意中看到了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比如說這一次的孩子為了實現自己願望的而對自己平時根深蒂固的行為習慣的約束和自製,就令我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堅強意志力。
我想,我們作為家長,作為孩子身邊最近的人,作為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最大的人,可以說我們對孩子的評價和看法對孩子來說是舉足輕重、不容小覷的。
稍稍輕易地給孩子貼的某個標籤、下的某個結論,也許就會不知不覺地成為孩子評價自我、認識自我的框框、模型。
最終不由自主地將孩子往家長對其下的結論的那個方向上推。
最後孩子還真的成了家長所說的那個樣子,到最後家長還真的「說」對了和「看」對了。
而出現的這一切實質上家長是要負全責的:是他對孩子的某些不好表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是他輕易地就給孩子下定義,使懵懂、無知的孩子在身邊人的頻頻暗示下也真的認為自己這是這個樣子、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不知不覺地在心理暗示下鞏固、強化了自己的某些不良行為。
真真正正成為了家長口裡的擁有某個或多個缺點的孩子。
-關於孩子成長、教育,我的意見-
因此每個做家長的,為了我們的孩子,也為了給孩子一個公正、客觀的評價,請勿輕易對孩子某些行為下定論。
更不要因孩子的某種行為就輕易地將孩子劃為某種人。
要尊重孩子,要學會全面、客觀而公正地看待孩子。
對於孩子身上的缺點,應學會包容和引導;對於孩子身上的優點,應積極地挖掘和鼓勵。
我想,這才是一個合格、理性的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應有的態度。
即家長在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理性、客觀和多面地看孩子,勿輕易給孩子下定論,用一顆包容的心和善於發現的眼睛去陪伴孩子的成長。
-人生路上,我願做個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同行者-
儘管兒子現在還依然在吸手,可我願意等也相信,隨著兒子的成長,兒子總有一天會把這吸手的不良習慣戒掉的。
儘管兒子身上還有各種這樣那樣的缺點,而我依然對孩子的成長抱有樂觀的態度並深深地相信:孩子並不差,一點也不差!
為什麼?
我想,因為我能理性、客觀地去看待孩子,我能多面地去看孩子。
能既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也能看到孩子好的、積極、正能量的一面。
所以我不會輕易地給孩子下定論、貼標籤。
更不會因孩子的一些負面表現就輕易地認定孩子不是一個好孩子。
而且我也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不完美是這個世界的本質屬性,我又何需去追一個子虛烏有的海市蜃樓?!
而且作為一個意義上的母親,其實我又做得如何呢?至少我知,如果說要擔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還擔當不起。
我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知識、眼界、能力等各方面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靜靜地陪伴他成長。
幫他修剪一下枝,跟著他一起成長。
即:
一方面自己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一個好的陪伴者;
另一方面鼓勵、幫助、引導他做得更好。
通過鼓勵、幫助、引導等讓他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完善自己。
而我們(父母和孩子)自己身上的缺點,則我們大家都在成長、學習和改變的路上。
兒子,讓媽媽與你一起做個人生路上不斷努力學習和成長的同行者吧!
文 | 呂靜賢
圖 |來自網絡
編 | Bonnie
此文轉自簡書ID[呂靜賢]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教育就是跟孩子「耍心機」
孩子的性格和品格是在無形的教育下形成的,教育就是一場家長與孩子的博弈。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要想最終達到「不教」的目的,就得在這場較量中「耍點心機」,搶奪先機,讓孩子主動走向優秀。
小學生的心愿紙條看哭家長,孩子最想要的原來是這些
前段時間,一組小學生的心愿小紙條刷爆了家長們的朋友圈。這些心愿有的可愛,有的真誠,有的讓人陷入深思。「我的紅包錢給我辦一個銀行帳戶,不然我就當你用了」▽
爸爸媽媽:愛孩子,我們要用對的方法
父母對孩子懷有很深的感情,並把它全部表達出來,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的成長就足夠了。但是,當人們談到「愛」這個字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深思對孩子的愛是否與其他的「愛」是一樣的。常常聽大人們討論說「要愛孩子...
孩子成長關鍵期,家長這樣做,孩子更優秀!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優秀的父母,都是從小重視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為孩子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學階段是孩子人生的起點,是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時期,也是個人性情養成的關鍵時期,家長只需記牢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