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ducation of child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其實我是一位很討厭拖拉的人,但是這篇文章至少滯留了半年之久,我才著手來續寫這樣的文章。

很久之前就開了這篇文章的頭,只是被瑣事太多之後就完全忘記了,很偶然的一次機會在QQ空間裡看到的一位「寶媽」在談傾述自己的苦惱,才知道提筆寫下這篇文章。



其實這樣的情況下寫下這篇文章,的確是不怎麼適合,一來自己根本沒有孩子無法理解身臨其境的那種無奈,有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另一方面,國內外許多兒童心理學家已經把有些問題研究的已經夠深入和具體了,我再去說這些廢話,顯得就是狗尾續貂,畫蛇添足的意思。

目前我也只能在我20多歲的年齡段,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一些問題,為什麼我有這些感嘆,主要是自己前端時間解除了孩子,另一方面自己也是從孩子那個時期過來的,或多或少會理解那種感情,所以我想就自己遇到的,想到的那些方面寫寫。

再者說回來,其實我也一直有想過,把自己的某些想法和構思形成一套系統或者有一套理論,後續的再去補充和磨合,使其成為一套成熟可用於實際的理論依據,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就是想想說說,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

這樣的過程是不容易被忽視和遺忘,在他人有需求的時候都可以拿出來諮詢和借鑑。

廢話就不講了,說說正事:

一個形象但是又十分不恰當的比喻——孩子就像現在每台家庭轎車一樣,雖然每個人都能買得起,但是養不起。

生孩子容易,但是會後面的撫養、教育卻是一大難題。

聽網上說「孩子別怪媽媽,許多事情是媽媽經歷比你多,但是當媽媽我也是第一次,什麼也不懂!」的確,有了孩子之後,不僅僅自己是新手,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是新手,第一次「做人」嘛,什麼也不懂,雙方都沒有什麼經驗,所以更需要彼此相互尊重。

理解與支持。

(或許說「孩子」這個範圍有點大,目前我就主要想說說小學時期的孩子)。

孩子出生以後,剛剛開始到幼兒園之間的時期里,主要是撫養為主,不要讓孩子餓著、傷著什麼的,到了真正懂事、明白一點事理之後,才到了真正需要啟蒙的時間。

我這篇文章主要偏重於啟蒙時期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從孩子出生,到撫養長大,再到了上學的年紀,之後就是長大成人,這一步步和自己的父母都有剪不斷的關係,或許孩子結婚、買房父母還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甚至等孩子的孩子出生了,父母還是有「工作」要做。

先撇開父母的一生是操勞的不說,或許孫子沒帶好還要受自己的孩子責備。

不過在這裡也說句實話,自己孩子參加工作以後,父母的「工作」基本就宣告全部結束了,什麼「工作」「」義務、沒有責任去做那些事情。

但是看著自己還年輕,腿腳還算靈便,可以照看孩子便也會義不容辭接下「照看孫子」的任務,一來自己手把手帶比較放心和安心,二來呢可以緩解自己思念孫子的情思。

爺爺奶奶們愛孫子是天經地義的,這種「隔代親」的現象隨處可見。

在老一輩爺爺奶奶們心裡「孩子只要不哭,健康,長個就可以啦」但是這種觀念,在現在當代年輕爸爸媽媽眼裡卻是不妥當,他們認為教育就要從娃娃抓起,還沒出生就開始胎教,之後出生之後就要開始刺激孩子聽覺、視覺、觸覺上的發育,之後還要講究小腦、右腦、下丘腦的平衡發育,甚至在沒懂事理之前就希望孩子知道、明白許多道理,因為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想說,這二者行為太極端和偏激了,首先說說老一輩爺爺奶奶們,孩子健康是第一位,但是也不能忽略了教育,看到自己孫子身上的陋習和壞毛病不但不去制止還去縱容,這樣做的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社會上出現了多少由於溺愛孩子而使孩子走上歧途的案例。

「愛」的心情能理解,但是要講究尺度和場合,更不要去護短,爺爺奶奶不可以打孩子,但是孩子的爸爸媽媽可以,如果這個啟蒙時期不及時教育和引導到了大了就很難去指正和制止。

孩子的父母那種「望子成龍」的心情也能理解,畢竟都希望自己所有一切不要比他人差,所以只要有條件提供就會不遺餘力的去助孩子成長,有時候就得聽聽孩子自己心裡到底需要什麼。

課外補課的孩子傷不起。

上面這些全部是上幼兒園之前碰到的問題,之後就是上小學了的問題了。

每個不同的家庭就會有不同的問題出現,因為教育背景不一樣,所以孩子的經歷也不一樣。

我接觸過幾類,不同的家庭觀念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孩子——L家,爸爸從小就不在孩子身邊,媽媽帶大的,或許從小就缺少父愛,孩子養成了很烈的脾氣,動不動就出手傷人,而且很鬧騰,什麼人都敢碰,頂嘴和動手是司空見慣;這種性格的養成和家庭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因為媽媽的溺愛所以有的時候很沒有規矩,只要孩子想做沒有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即使有家長去告狀和反應,孩子媽媽也只是笑而應語「都是孩子,不是成心的,不要往心裡去」;出現這樣的情況,更多的是孩子父母去教育和引導,缺少父愛是一個因素但絕對不是造成這樣性格的「必要原因」。

O家有三個孩子,父母都還本分,從小就教育孩子不是自己的不拿,不該自己的不要,但是在外面無論和任何人相處都不能吃虧,所以他們家是有怨報怨,有仇報仇,但是由於孩子很多,父母管不過來,所以聽孩子們說挨打是經常的事情,因為講不了道理所以孩子們老是被打,有時候聽他們自己說「無緣無故、莫名其妙」被打,還有就是三個人各自的性格又會有些不同,老大是乖巧型、老二激進型的,至於老三就是粘人、鬧騰型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

最後說說兩個Z家的孩子,第一個Z家,家教很嚴,但是效果不明顯,甚至可以說那種家教方式是很不正確的,真的,我這一刻甚至有點擔心孩子會成為第二個「藥家鑫」(不是我詛咒,我有跟孩子的爸爸說過,但是基本起不了作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爸爸太獨到、專橫、無理),如果孩子的爸爸教育觀念不改變,受苦的會一直是孩子們(現在我也能慢慢理解作為教師那些無奈,有時候教育需要家長的配合,否則很難奏效,其實教師眼光有時候很特別因為和孩子接觸多了,他們就會知道好苗子在哪,只是缺乏引導和教育,但是只是老師一方面去引導和教育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的,關鍵是家長的一起配合,有時候看到了現象卻無法去改變也是十分無奈);第二個Z家,因為是獨生子,雖然爺爺疼愛但是爸爸十分嚴厲,但是爸爸忙於工作,有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照看,也就養成了孩子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他也是激進分子,動不動也愛動手,區別去其他人,他能聽得懂道理也會和你講道理,這就是他身上不是一個普通孩子散發出來的光彩點。

孩子千千萬,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這篇文章中提的部分的觀點到底正不正確,合不合理,只是作為我這個年齡段,目前我能看到得就是這些問題。

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等一些觀念的確立,這不是靠父母嘴上說說、紙上談兵就可以建立的,這需要父母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去感染孩子,讓孩子感受到這樣的觀念的存在。

最簡單的那條公益廣告——「媽媽洗腳」,最後的大紅色的批語我到現在還記得: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漸漸地,我也明白了為人母更的無奈——「打在兒身上,痛在娘心裡」的那句話,但是如果不及時糾正孩子身上的錯誤、不及時去幫助改正不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對於自己而言,孩子長大以後肯定會怪罪父母沒教好。

所以一定程度上,還是自己身上的責任,這就是「長痛」與「短痛」的區別。

我不贊成「體罰」孩子,但是我也沒不允許「適當教育」,在他小的時候「父母動手(僅限於孩子屁股,不要攻擊身體其他部位)」比「講道理」更有用,他們那時候聽不懂道理,那是給他一個刺激和反應,讓他知道哪些行為是不可取。

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也不是這短短3000字可以講得明白,更不是我這幾個胡言亂語就可以說得清楚。

關鍵還是家長自己有沒有那份責任心使自己的孩子有所成長和改變。

孩子的教育是終生大事,一輩子的永遠的事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每天讀點:怎麼和祖輩共同教育好孩子?

第二章 孩子對父母的十大疑問——《親子關係好壞決定教育成敗》第十八回十大疑問:;1.爸爸、媽媽為什麼不給我自由?(參見5月1日每天讀點)2.爸爸、媽媽為什麼總逼我考前10名?(參見5月2日每天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