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父母形成合力,孩子才給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長觀點各異,教育效果等於0

張老師是某小學五年級的班主任,她的班上有個叫小明的男孩,很是調皮,作業也不能按時完成,老師找他談話他也是滿口答應,認錯態度很好,可每次還依然我行我素。

於是,張老師決定對小明進行一次家訪。

到小明家後,張老師了解到,小明的爸爸媽媽平時工作很忙,小明一般由爺爺奶奶代為看管。

經過談話,張老師發現小明的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對小明的教育觀點各異,使得小明做事情很沒有標準。

▲小明的爸爸認為小明一切要以學習為重,小明每天放學後必須先完成作業,再做其他事情,還給小明報了個作業輔導班。

▲小明的媽媽認為兒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兒子在學校學習已經很費腦力了,放學後就需要多運動,於是她要求小明放學後先去踢半個小時足球,還給小明報了個跆拳道班。

▲奶奶每天負責接小明,看到小明在學校學習了一天,總不能餓著,往往一放學就先帶孫子吃點好吃的,還時不時買些「垃圾食品」。

▲爺爺則對小明有些溺愛,孫子喜歡才是最重要的,回家後孫子說累了,要先看會兒動畫片放鬆放鬆,爺爺就會無條件地打開電視機,甚至還在小明爸爸媽媽面前,替他掩蓋看電視的事實。

以小明為中心,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這種教育的四角關係,綜合到小明身上,小明便無所適從,家庭教育對小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於是張老師便誠懇地對小明的家長提出了建議,希望達到家校之間、家庭內部之間的教育合力。

父母形成合力,孩子才會給力!

類似小明這樣的情況幾乎每個家庭都會發生,小到穿衣吃飯,大到考試求學,由於爸爸媽媽教育觀點的不一致,導致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該聽誰的,從而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於沒有辨別是非能力、獨立性比較差、依賴爸爸媽媽的孩子來說,需要的是一致性的規範和指導性的建議。

如果兩個人同時告訴他一件事情的不同做法,而且兩個人都是他最親密的人,他就會感到很困惑。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內心的衝突也在累積。

有些所謂的「兩面派孩子」就是這樣產生的,不管媽媽正確還是爸爸有理,他更願意趨從於對自己有利的那一方。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在爸爸面前一個樣兒,在媽媽面前又一個樣兒。

這種爸爸媽媽教育的不一致,不僅會影響爸爸媽媽在孩子心中的權威性,還會導致孩子雙重人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受到影響的程度不一樣,年齡越小受到的危害越大。

所以,爸爸媽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必須形成合力,孩子才會非常給力。

尋求對策

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意見不同,且讓孩子有所感覺,父母的教育就會產生1+1=-1的效果。

那麼,當爸爸媽媽對教育孩子的觀點不一致時,應該怎樣做才能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呢?

第一,在孩子面前要儘量避免衝突。

爸爸媽媽們要認識到,兩個人的出發點都是愛孩子,都是為了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去爭個長短。

比如吃零食的問題,可以先採取一方的意見,也就是「吃」或者「不吃」。

之後,父母雙方就要找個時間就此問題好好商量,得出一個一致的結論,以後就按這次商量得出的結果去做。

第二,要統一目標,把握大的原則。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夫妻雙方要注意的是不要從細枝末節上糾結,而是從大的目標談起。

「認為父母對孩子應該做的事是什麼?」「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產生分歧的事情在哪一點上違背了這樣的目標?」從而達成一致,形成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

第三,分配好不同情況中的「白臉」「紅臉」,並儘量均衡。

確保父母雙方在不同情況中,有基本均衡的「扮紅臉」和「扮白臉」,就是說不要一方什麼時候都是那個「好人,容易說話的」,另一方什麼時候都是那個兇巴巴的家長。

家庭里不應該有一方一味扮演「強制者」的角色。

所謂永遠的「嚴父慈母」,並不是什麼好事情。

總之,父母雙方應避免有害的分歧,站在統一戰線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結果。

提高溝通質量,與另一半共同教育好孩子,需要雙方共同付出努力並有改變的勇氣。

最終,當你們成功了就會意識到,在這過程中並沒有人損失什麼,而整個家庭都得到了更多。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商務合作QQ | 542672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The education of child

其實我是一位很討厭拖拉的人,但是這篇文章至少滯留了半年之久,我才著手來續寫這樣的文章。很久之前就開了這篇文章的頭,只是被瑣事太多之後就完全忘記了,很偶然的一次機會在QQ空間裡看到的一位「寶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