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當自己是孩子的「保護神」?小心和撒手不管一樣可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代生活條件好了,在很多家庭里,孩子的需求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平日裡衣食住行有爺爺奶奶跟著照顧,爸爸媽媽努力工作,大多能為孩子提供較好的物質生活。

但就是在這些經濟條件很不錯的家庭中,過度保護變得和撒手不管一樣可怕。

孩子一哭馬上就抱,想要什麼一口答應,大小事情都幫孩子做好,怕生病就不讓寶寶和他人接觸……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20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3.4%的受訪者覺得現在孩子的自理能力差,63.9%的受訪者認為孩子自理能力變差的原因是父母等家人的溺愛,56.2%的受訪者建議讓孩子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調查顯示,洗衣服、上學接送和整理房間是家長最常代勞的事情。


生活中常見的過度保護的還表現在其他方面。

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一些父母就會馬上飛撲過來抱起孩子,心疼不已,生怕磕到碰到。

事實上我們如果你不讓孩子體驗那剎那間的困惑和挫折,並且鼓勵他試圖自己爬起來,他就不會知道遇到這點困難並不可怕,他自己也是可以獨立面對的。

當發現孩子們之間發生爭端的時候,為了防止他們的衝突加劇,導致彼此傷害事件發生,很多家長都會快速做出反應,去干預孩子們的行為。

比如,有的家長會很直接地對先發起攻擊的孩子說:「你不可以欺負弟弟!你再這樣,阿姨(叔叔或者其他的稱謂)就不高興了(不喜歡你了,不讓弟弟跟你玩了……)」,類似的行為也應歸於過度保護的範疇。

家長如此處理問題,雖然有時候看似立竿見影,能「有效」地保護受到攻擊的一方,阻止攻擊行為,化解衝突,但實際上會帶來很多隱藏的問題。

因為,當家長以這樣的方式去處理問題的時候,孩子們嘗試自我協調關係、自我修正行為的機會就被剝奪了,他們可能會因此形成依賴家長來處理問題的習慣。

一旦家長不在身邊,他們就會無所適從或在情急之中反應過度,引發更多的問題。

多數情況下,孩子會自己應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遠弄不懂這一點,因為他們忙於在孩子不需要保護時過早伸出援手。

過度保護帶來的危害遠不止於此。


1.打壓孩子的自主意識,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使他變得軟弱、自卑,缺乏勇氣面對外面的世界,無法勇敢地表達自己的主張與需求。

有此特質的孩子做事往往比較被動、畏縮、缺乏創新精神,不容易被同伴看重。

成人後,即便很內秀,也不易被察覺,進而失去很多發展機會,並因此更加自我貶低,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2.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導致他某些方面的能力明顯低於同齡夥伴,從而自我價值感偏低,遇事畏縮。

3.使孩子變得依賴、缺乏責任感。

往往認為父母給予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缺乏感恩的意識,成為「不孝子」的可能性很大。

當然,這樣的孩子成人之後也很難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往往很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係也會出現問題。

4.過度保護看似出於「愛」,但很多時候帶給孩子的往往是一種軟性的控制,極易引發孩子的對抗情緒,導致親子關係變得疏離。

如何在保證孩子健康發展的前提下避免或者減少過度保護行為呢?

1 觀察孩子給予我們的信號,能放手儘量放手。

通常,到孩子2歲左右,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這個階段,孩子會有強烈的「自己來」的慾望。

具體表現就是不斷地說「不」,「我自己(來)」,變得逆反。

孩子的這些行為就是讓我們放手的信號。

當孩子進入這個階段之後,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建議儘量給他們更多自我嘗試的機會。

如此,他們就會獲得更多自我成長的能量,發展得更好。

但是,一旦孩子的自主意識受到打壓,他們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性的行為模式,變得依賴,我們就會失去鍛鍊孩子的最好時機。

2 在放手與保護之間尋求平衡。

育兒就像走鋼絲,任何一種方式都會有利有弊,因此,尋求平衡,在搖擺中前進是必然的一個結果。

放手不等於放任自流,而是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以他能夠接受的方式,既給予他發展的空間,又不讓他有被忽視或者逼迫的感覺。

如此,我們才不會過度保護孩子,同時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與愛,讓他們從父母身上獲得足夠的心理能量,更加勇敢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3 在孩子需要保護的時候,成為他的依靠。

當孩子的能力達不到時,我們需要給予他心理上的支持,逐步放手,給他一個成長的時間。

又或者,當孩子處在某些特殊的時期,比如突然離開父母一段時間、經歷重大事件等時刻,他會因為安全感缺失而暫時性地出現一些退縮行為,此時,允許他重溫一下「小時候」的經歷,暫時性地退縮一下,給他一個心理緩衝的時間,則是必要的。

「即便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父母,你還是會經歷不那麼開心的時光,一個孩子應該體驗正常的焦慮,才會有適應性。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更加獨立,就應該每天為他們將來的離開做好準備。

」洛杉磯家庭心理師傑夫·布盧姆說。

如果孩子不曾體驗痛苦的感覺,就無法發展「心理上的免疫力」。

就像身體免疫系統發育的過程,不讓孩子接觸病原體,身體就不知如何應對進攻。

所以孩子的成長也需要接觸挫折、失敗和掙扎。

渴望孩子取得高成就,就要捨得讓他們付出取得那種成就所必須的犧牲和掙扎。

學會放手,孩子才能學會獨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知道嗎?家長要為孩子自身問題負全責!

一個孩子嫉妒心強,背後可能是父母喜歡拿他跟別人比較:一個孩子沒禮貌,很可能他父母也一樣。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遠不只富有貧窮。陪伴他,傾聽他,鼓勵他,教會他尊重與理解,言傳身教如何做一個有趣的人…...

育兒學問:讓孩子心理上「斷乳」

一個國外寶寶(大約1歲半,不足2歲)自己穿衣、洗漱、吃麥片、收拾廢品、甚至使用吸塵器等「超人」的表現,引起了許多網友的興趣和討論。我們無需糾結視頻是否經過「剪輯」,可愛的寶寶是1歲半還是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