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以預示他們成年後的性格,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在看一本叫《3歲對了,一輩子就對了》有感而發。

老人常說,「3歲看老」意思就是從一個人3歲左右的狀態就能看到他成年後的狀況。

文中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

這也就意味著3歲是一個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跟著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就會形成一個相對應的性格。

和經常在一起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在孩子幼年成長中,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有著不可忽視的重任。

雖然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後會隨著閱歷和各種教育方式的影響而發生改變,但這也要看孩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成長,如果是爸媽、老師或者是給予正確的引導,那孩子的未來發展就比較樂觀,反之亦然。

文中舉了一個例子,1920年,在印度發現了兩個 「狼孩」,大的約七八歲,小的兩歲左右。

牧師辛格將這兩個「怪物」帶到了村裡,送進了當地的一所孤兒院,並給大的取名卡瑪拉,小的取名阿瑪拉。

為了使這兩個「狼孩」學會和適應人的基本生活方式,辛格牧師夫婦做了種種努力,終未成功。

阿瑪拉在第11個月就死掉了;卡瑪拉用了5年的時間學會了兩腳步行,7年才學會了45個單詞。

卡瑪拉一直活到17歲,但她直到死時也沒有真正學會說話,智力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這個例子說明,如果錯過3歲左右的學習關鍵期,就會影響孩子以後的各種能力發展,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3歲前是孩子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幼兒有著強大的學習能力和吸收能力。

所以,我們要及早的開發孩子大腦的潛能,開發大腦的潛能不是讓我們去拔苗助長,而是要讓孩子多體驗、多感受、親自動手,不要怕孩子搞「破壞」、故意搗亂、犯錯誤,我們要給孩子在錯誤中成長的機會 。

前幾天帶孩子去醫院做發育評估,醫生上來就問我是不是全職媽媽?我說是的,她說全職媽媽一般帶出來的孩子都沒問題的,確實發育評估他發育的很好,而且互動性也很好。

這時醫生就跟我講了前面的一家例子,說夫妻兩個都是雙博士,但是就是因為自己工作忙,把雙胞胎交給兩個保姆帶著,情況很糟糕,為什麼呢?

首先,媽媽這個角色,是誰也替代不了的,媽媽會比任何人更用心,舉個自己的例子,我為了孩子的成長,每天晚上把他哄睡後,會去看各種育兒的書籍或者文章,從中取長補短

其次,互動性,因為是男孩子,所以我除了他2個月之前的玩具就沒再添加任何玩具(因為我想培養他勇敢性和創造性),還有就是我跟他玩的時間會比較多,因為沒有多餘的玩具,所以多數都是我們兩個在玩,有時候他也會自己玩,我就在旁邊靜靜地看著,不去打擾,他玩煩了自己就會回來找我,其實多跟孩子互動也是增進感情和了解他心裡的一種方式

再者就是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自己帶孩子他有問題會及時更正,如果是保姆或者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他們就會覺得小孩子大了就什麼就懂了,會把孩子看的特別安全,其時有時候孩子問題太嚴重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能說,但是保姆就沒法說,為什麼呢?保姆畢竟是個外人,而且人家只能順著不能教育

還有很多數據表明0~3歲是多方面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比如感知、記憶、思維、個性等。

每個成長過程都是有階段性的,孩子到了一定的階段,不同的敏感期也就會隨著到來,我們要細心觀察,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所以只有固定的一個人帶孩子才能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內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作為家長就是孩子的人生導師,我們應該大膽讓孩子去嘗試,遇到困難一起想辦法,不要替孩子做決定,也不要替他去承擔責任,我們可以替他們去規劃未來,但是憧憬未來的事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去做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