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你真的知道小學教育有多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小學教育到底有多重要?很多家長並不知道。
小學教育的重要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對小學階段的學習與成長沒有正確的定位,我們所有的努力只是在戕害小孩!文章作者彭明輝,台灣清華大學教授。
小學教育比你想像的還寬闊
小王子這本書一直試圖告訴我們一件事:人一長大,就再也沒有能力了解孩子的世界。
連帶地,我們也警覺不到孩子是用另一種方式在看世界的。
尤其在小學階段,我們急著想看到孩子在功課上的成績表現,希望藉此確定他未來在社會上有優勢的競爭力,並從而或者解除我們的焦慮,或者強化我們的虛榮心。
因此,一方面小學階段許多攸關孩子一生幸福的成長空間被擠壓了,另一方面我們又經常用錯誤的評量標準在決定哪個孩子(或孩子哪方面的能力)較值得栽培。
結果,攸關未來的能力被荒廢了,沒必要的繁瑣細節又過渡地被強調了;值得被栽培的小孩被父母傷害了,得寵的小孩卻又被誤導了。
如果我們不能從較寬廣的視野來重新給小學階段的學習與成長定位,我們所有的努力只是在戕害小孩;如果我們不能跳出成人世界習慣的成見,我們永遠找不到小學教育的方法。
孩子想不出自己要做什麼
荒廢了小學階段孩子人格雛形的培養,長大後或許就來不及了。
因此,我們必須把眼光拉遠,從更長遠的教育觀點著眼,回過頭來看小學階段的成長與教育目標。
許多人都發現:現在的學生,除了別人要他做的事之外,從來都想不出自己要做什麼;除了應付功課的能力之外,好像其他的情感能力和人格內涵都嚴重地欠缺開發。
許多小孩都變成了「草莓族」:看起來鮮紅可愛,隨便捏一下就爛得汁液遍地;
而所謂的「高材生」,知識技能遠比我們當年發達,十幾歲就會自己組裝電腦,可是對人生的理解與想像,卻空洞得可怕。
我只能承認:人的價值觀在高中就已略具雛型,到了大學,他們只會根據既有的價值傾向去選擇哪些話要聽,哪些話不聽。
到了大學,才要一個人開始去思考人生的問題,實在太晚了。
一個高中畢業時還沒有一點點熱情的人,我沒有能力教!一個對人生沒有任何憧憬的人,你能寄望他在大學裡面培養出什麼樣的理想?
可是,假如一個小孩到了中學畢業時還不曾喜歡過任何東西,他到高中時又怎麼可能培養出最起碼的熱情,和對於人生的憧憬?
由此倒推,我不得不認定:我們必須在小孩子小學畢業以前培養出他對人、動物和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對自己最起碼的信心。
減負是為了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在過去的教育傳統下,小學教育過度注重知識性的細節,而且不太容許小孩有犯錯的機會。
我覺得這是一種浪費。
就知識的教育而言,小學階段的任務根本不應該太吃重,只要足以應付中學的課程需要就可以:寫寫漢字,會一些簡單的計算,其它科目學會多少似乎都沒有多大的關係。
我總覺得,小學階段不需要注意過多的細節,算數隻要觀念對,不小心計算錯的毛病上國中後再更正就可以。
偶爾寫錯別字,雖然麻煩一點,但是也沒必要要求到一字不誤的程度。
孩子所謂的「犯錯」,有時候只不過是他對事情有跟大人不同的理解而已,既不必然意味著低能,更不必然意味著「頑強」。
所以容許他一些犯錯的空間,只要不致於變成「驕縱」,他反而可以更放心地在和大人互動的過程中學得更寬廣的知識;如果完全不給他犯錯的空間,反而會讓他或者過度緊張而無所適從,甚至焦慮過度而退化,或者乾脆變得被動而死板。
減輕學生功課負擔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讓他們有更多嘗試錯誤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在大人硬梆梆的規矩和期望之外,探索一些未來可能會讓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也讓他們逐漸找到面對書本和知識的健康態度。
這些對知識的態度(為自己而讀書,為了使生命更豐富、更有內在的光彩而讀書,為了「自得其樂」而讀書),以及獲得知識的方式(即使沒有人引導也敢自己去摸索),嚴重地影響著學童未來的發展。
真的是一旦錯在起跑點上,未來一生的努力將只是在擴大這個錯誤。
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些教育目標,只在乎學習成效(更悲慘的是簡化為「考試成績」),或者抱持「反正他以後遲早要被中考折磨,所以小學只要快樂就好」的態度,那我不如果不是在荒廢他們的成長階段,就是在扭曲他們。
培養孩子對已對人的態度更重要
不過,知識的學習並不是教育唯一的目的。
至少一樣重要,甚至於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對人和對自己的態度。
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誠意,再好的課本也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如果家長和老師真有愛心,對孩童的未來真的是功德無量。
其實,老師有沒有愛心,有沒有偏見,有沒有歧視,才是小學老師是否適任最重要的指標。
我回憶小學階段,記得的只是老師對學生的態度,他們教得好不好,卻一點印象也沒有。
如果我們在乎小學階段的「人格教育」,我們必須體會到這個教育目標的艱難,如果沒有家長的充分支持與配合,根本無法達成。
譬如說,如果有家長堅持要小孩在學校就開始鍛「把別人踩在腳底下」的鬥爭能力,那麼不但老師無法管教這種學生,其它同班同學也將成為別人練習的箭靶。
讓孩子的人生過的更有「味」
談完知識的學習和人格的教育,對我來講,還只是小學教育的三分之二。
最後一個主題,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情感教育:欣賞大自然,愛惜小動物,以及藉著音樂、繪畫、舞蹈來發舒情感或情緒的能力。
興趣愈廣的人,他未來的一生愈亮麗、開敞、寬闊。
書沒讀好,中學時候還來得及補救;小學畢業時沾染上無聊的嗜好,或者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要期望他以後有熱情就很困難了。
對於各種藝術的興趣或才藝的培養,能在小學階段就開始最好。
兒童的音感,六歲以前必須開始訓練,否則愈大愈難培養。
很多人讓孩子上才藝班,卻不知道為的是什麼。
等到小孩子藝術方面的興趣真的超過對功課的興趣時,卻又慌亂起來,怕小孩功課不如人。
當然,要培養出一個人對藝術的敏感力是需要時間的,也沒有說非從小學開始不可。
但是,愈早開始,總是多給小孩一個機會。
學習的表現並不反應天分的高低
小學生所以難教,不能單純地只是以為他們「不懂事」。
有時候,小孩子之所以沒有辦法「守規矩」,是因為大人已經在被社會制約的過程中喪失掉太多人的可能性,而小孩子卻還保有這些可貴的可能性。
大人常常用過度社會化的眼光去看小孩子的世界,因此忽略了小孩子可貴的地方。
小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有時候反應的不是他天分的高低,而是他接受社會制約,放棄非社會性本能的快慢而已。
一般來講,學習表現好的小孩天分通常都不錯,可是這裡頭也有一部分是因為自己沒有獨特的堅持與創意;學習表現緩的小孩天分往往較不出色。
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特別有創意,思考比大人靈活,因此很難習慣於一種事事都有成規的僵硬體制(愛因斯坦顯然就是這種例子)。
小孩子是未經社會制約的有機生命,他用我們無法徹底了解的方式在感受這個世界,用他自己摸索出來的方式在接受外界的刺激和回應外界,他有他自己因人而異的成長節奏和次序,絕對不是我們可以準確預期和嚴格地加以規範的。
面對孩子,我們只能不懷主觀地給他所有可能的教育機會,而不要去判定誰有希望或誰沒有希望。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會,在什麼時機,在什麼場合,你會因為那一句話,或那一種神情,對那一個人,造成那一種影響!
不幸的是,許多父母都把事業上那一套「投資成本效益分析」的僵固心態帶到家庭教育,也用來逼迫學校老師走回升學主義的老路。
我們所有衡量小孩的方式與標準,全是社會既定的那一套學習與成就標準,它所考慮到的只是對既定規範的「學習能力」,頂多只能反映「升學競爭能力」而已,根本不見得能反映出孩子的創造性、獨立性、主動思考等能力。
至於與經濟生活無關的人文與社會思考能力,根本就不曾認真發展出一套合適的評量標準,只是被粗糙地歸納在「語文學習能力」這個項目裡頭。
用既有的學習評量標準,不要說沒有能力評估出孩子未來在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創造力,甚至連孩子未來在政治、經濟、管理、人際溝通等重要的現實謀生能力,都沒有辦法加以評估。
所以,愛因斯坦在學校里被當作「智能不足」。
面對這樣的教育評量體系,我們憑什麼從小孩子的成績去判斷她們未來的成就?更憑什麼去決定誰值得栽培?
大人多半都早已忘記自己小時候的模樣,也不願意再重新從小孩的觀點去看世界,只急迫地要求小孩遷就自己的生活秩序,而不管在這過程中可能會犧牲掉小孩子那些可貴的本能和天真的稟賦,甚至會不會造成他們的冤屈,乃至於個性的扭曲。
一個好的家長或小學老師,必需要願意(甚至樂於)重新從小孩子的觀點看世界。
與小編老師交流孩子教育問題,
加微信:14323523
合作交流QQ:534743669
家庭教育關注微信號:edu2018
回復「1」,免費領取經典家長課程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獲取更多精彩文章
小學一直考100分的孩子可能並沒有多麼快樂
"如果我們不能從較寬廣的視野來重新給小學階段的學習與成長定位,我們所有的努力只是在戕害小孩;如果我們不能跳出成人世界習慣的成見,我們永遠找不到小學教育的方法。"台灣「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