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說了這10句話,就會害了孩子一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寶寶眼裡,父母就是他們的支柱、他們的一片天。

父母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播下了什麼種子,將來寶寶就會收穫什麼——給他們打擊,他們便會喪失自信;給他們寬容與讚美,他們才能學會賞識別人、愛惜自己。

讓我們來看看,寶寶最不喜歡聽也最怕聽哪十句話。

1.「媽媽沒本事,你是媽媽唯一的希望了。

楊楊媽39歲「高齡」產子,把楊楊視若掌上明珠,也把自己對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楊楊身上。

楊楊媽經常在表達母愛時不經意間對楊楊說出上面的話。

三歲未滿的楊楊此時只能似懂非懂地看著動情的媽媽。

教育專家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長誘發的。

父母如果能堅定自信,那麼孩子對未來也是充滿信心的。

被自卑感「傳染」的孩子,會認為「爸媽沒本事,我又能怎樣?」把孩子的發展當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種喪失自我的表現,自我喪失感雖然是為人父母的共性,但過於強烈的話並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

這樣的家長往往患得患失,對孩子不斷催逼。

當孩子漸漸長大,愈來愈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強烈期望,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推卸責任。

2.「乖乖把飯吃完,媽媽給你買……」

寶寶的吃飯問題一直讓媽媽頭痛,每次吃飯都像打一場戰爭,連哄帶騙地把飯塞進寶寶嘴裡。

媽媽經常會對寶寶說:「把飯吃完,媽媽給你買巧克力(奧克曼、天線寶寶……)。

物質獎勵看似是一種增強孩子動力的保障,其實弊大於利。

孩子表現好不是為家長而表現的。

如果他不好好吃飯你懲罰他,乖乖吃飯就獎勵他,他會誤以為吃飯、學習等事情是為家長做的,這樣一來,獎勵機制就破壞了孩子對事物的正常理解。

如果有一天孩子不把物質獎勵當作一種動力,那麼他還如何進步?這種教育方式還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孩子的功利心。

3.「那樣很危險,不要學。

趙女士的兒子3歲多,調皮好動。

一次趙女士的孩子學著其他孩子那樣在池塘上的石塊上跑來跑去,趙女士覺得很危險,一把把兒子拉了回去。

兒子大哭,居然用恨恨的眼光瞪著她說:「我不要你了!我不喜歡你!臭媽媽!」那是兒子出生以來第一次罵她。

孩子對周圍的事物感到新鮮和好奇,喜歡參與和表現自己,是很正常的。

家長要更多的給他獨立的空間讓他去發揮,並且在言行上支持他,如果總對孩子說「這事太難了」「太危險」,這樣孩子會產生挫敗感,孩子會把這種挫敗感與父母聯繫起來,所以孩子會莫名地討厭父母。

家長過度保護孩子,阻止孩子嘗試接觸世界,這會被孩子解讀為自己真的不行,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是沒有益處的。

作為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不管什麼事都是孩子應該去經歷的,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4.「你是媽媽從垃圾桶里撿來的。

歡歡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呀?」歡歡媽手頭上正忙,沒空跟小歡歡慢慢解釋,便說:「你是媽媽從垃圾桶里撿來的。

」歡歡媽小時候,她媽媽也是這麼跟她說的。

歡歡聽後黯然地坐在角落裡一聲不吭。

兒童到了一定年齡便會提出「我從哪裡來的」之類的問題。

長期以來,「你是撿來的」幾乎成了家長們的「統一答案」。

事實上這樣回答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使得親子關係產生隔閡,部分孩子因為得到了這樣的答案而整天悶悶不樂。

孩子的提問反映出其漸漸長大,自我意識強了,也開始對生命的來源產生好奇,父母應該用生動而科學的回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5.「媽媽不要你了!」

寶寶在飯桌上不肯好好吃飯,媽媽教訓了她兩句,寶寶故意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

媽媽拍了她兩下,還大聲喝斥寶寶:「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了!」

兩歲左右的幼兒,對別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他們往往通過別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為去認知別人的情緒,而對成人一些複雜的內心體驗難以理解,他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當成是真的離開。

這個被很多家長慣用的假裝遺棄孩子的招數,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很大傷害,大大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對父母的強烈依戀關係會讓他們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們在探索外部世界時,會有一種安全感做支持。

如果假裝遺棄孩子,那孩子會認為,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傷害。

依戀關係遭到破壞的兒童,均會出現行為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定、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等表現。

6.「再不聽話打你了!」

超市里,西西不停地要這要那,爸爸不許,西西一屁股坐在地上哭。

爸爸覺得很沒面子,便揚起手來嚇唬西西:「再不聽話打你了!」西西不但沒止住哭,反而哭得更厲害。

有時候,孩子的表現確實令父母很生氣,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人了。

這一類空洞的話,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

恐嚇還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反而會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

孩子做出種種挑釁的行為激怒父母,如果真的挨了打,孩子會在內心裡說:你雖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氣了,我感到滿足。

  如果一時氣憤難以忍耐,那麼打罵將宣告你的失敗。

7.「我說不行就不行!」

小丁睡覺前還吵著要吃糖,磨了很久還不肯睡覺。

媽媽只好搬出爸爸來說服小丁。

爸爸嚴厲地說:「睡覺前不許吃糖,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於家長頭腦中的「子從父」的傳統觀念。

這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導致親子之間的對立和衝突,更會破壞孩子的公正心,妨礙孩子的民主意識、協商能力的發展,甚至還會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家長不能輕視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應該把他們當大人一樣平等對待。

8.「你怎麼這麼笨?」

噹噹數數只能到10,噹噹媽的耐心幾乎被磨光了,一不小心說出了這樣的話:「你怎麼這麼笨?」

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

孩子的心靈最單純,這方面的需要更強烈。

抱怨和指責會讓事情變的更糟。

父母無意間氣急敗壞地責罵孩子「笨」「蠢」,會讓孩子無地自容,妄自菲薄,不知所措,增加逃避心理。

這種言語會毀滅孩子的自信心,也讓孩子的心理素質形成惡性循環。

心理學有「皮格馬利翁效應」一說,即:一個人自己對自己或他人對自己能力的信念和期待會深深影響一個人腦功能的發揮。

所以家長應該更多地尊重、欣賞和鼓勵孩子,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

9.「你要爸爸還是要媽媽?」

康康的爸爸媽媽吵架了,媽媽問她:「如果爸爸媽媽不住在一起,你要爸爸還是媽媽?」康康很為難。

如果在孩子未成年的情況下真要離婚,還是父母自己決定為好。

如果僅僅是個玩笑,那這個玩笑未免也太愚蠢了,孩子會因此產生恐懼心理。

還有類似的「爸爸好,還是媽媽好」這樣話多屬於玩笑話,大人常用這類話逗孩子。

孩子開始不會回答,不久,孩子通過觀察就會答了:誰問他就說誰好。

漸漸地,孩子還學會撒謊,說奉承話。

10.「你看看人家……」

小京和樓上的小貝同在小區的幼兒園上小班,小京的媽媽經常拿小京來和樓上的小貝做比較:「你看人家小貝,今天又得小紅花了,你好幾天都沒有了。

或許這是家長們為給孩子樹立榜樣而最愛說的一句話,而恰恰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

這種比較對孩子價值觀的確立是一種極大的干擾,對於孩子的自我評價系統也是一種破壞。

這句話對孩子的危害主要在於:它破壞孩子的心理平衡,不利於孩子內心成長,更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讓孩子失去信心,造成了對父母的心理牴觸。

父母應該了解孩子在成長中應樹立自己的價值觀並形成追求的目標,不要忽略了孩子成長的個性因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和其他人沒有太多的可比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萌娃如此叛逆?!你不知道的通關秘籍

最近小編身邊很多朋友給我抱怨,說自己的小孩越大越難管,很不聽話,什麼都要跟自己對著幹才開心,非常頭疼。越有思想的人,越難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統治!同樣,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