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對孩子說「沒事兒」就是一種寬慰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天看到廣場上一群4、5歲小孩子正在玩耍,忽然一個小女孩不知怎麼,不小心用手拍了一個小男孩的頭頂,這個小男孩有點猝不及防,於是有些氣急敗壞地喊了起來,之後又委屈地去跟在旁邊的媽媽告狀:「媽媽,她打了我的頭......」

這時候,若你是這個小男孩的媽媽你會怎麼說,怎麼做?若你是站在旁邊的孩子的家長你又會怎麼說,怎麼做呢?

家長口中的「沒事」

並不能讓孩子真的認為沒事

這時候,我看到站在孩子們旁邊的家長們都是這樣的一種做法:他們都很輕鬆地對孩子說「沒事,沒事,小妹妹不是故意要打到你的......」

要按照我們的想法,大人的不在意,不看重這件事情,是想向孩子傳遞一個觀念:這是一件小事,沒什麼大不了的,不要那麼斤斤計較哦,不可以太過於嬌氣。

這樣的想法本是沒有錯的,希望孩子不要那麼小氣,小心眼,希望他們也能因此明白,今後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要心胸寬廣,不要大驚小怪,否則怎麼能有一個好的人際交往呢?

然而,我卻看到了孩子的真實反映:小男孩並沒有因為家長口中的「沒事」而被安撫下來,反而更加暴跳如雷地說:「她弄到了我的頭,我的頭頂特別疼,特別疼!」邊說還邊跺著腳,手也一直捂著頭頂,語氣中透出委屈。

這時候,我看到家長們又一波大道理開講了:諸如,沒關係的,要學會寬容別人哦;不要那麼小氣,你也有不小心碰到別人的時候,不是嗎?

在孩子委屈的那一刻

他需要的並不是正確的道理

一天,小小放學回家後心情非常沮喪,跟媽媽說起了在學校發生的事情。

上課的時候,同桌問了他一個小問題,他就回答了一下,但老師卻看到他說話,直接訓了他一通。

小小覺得非常委屈,去找老師解釋,老師並沒有表示理解,而是強調上課就是不能說話等等。

等他跟媽媽說完之後,媽媽對他說:「哦,我以為多大點事呢,沒事,孩子,不用管他們那麼多。

以後上課不管誰問你什麼事,你都不理他們就好了。

沒想到,媽媽說完這番話,小小卻暴跳如雷,他大喊著說:「怎麼沒事啊,我覺得太不公平了,我根本就不是要不遵守紀律的。

我不理他們才更加會被冤枉呢......」

小小的舉動讓媽媽覺得又氣又恨,怎麼這孩子就這麼不知好歹呢?明明是好心勸說,希望他能消消氣,沒想到他卻變本加厲了。

這樣的情況你遇到過嗎?是不是有時候,本來的好心勸解最後反而會變成一場母子之間的爭吵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我們口中的「沒事兒」並不能達到寬慰孩子的結果,而問題的癥結恰恰在於,你不了解孩子跟我們訴說這件事情的真正目的和需求在哪裡?

孩子需要的不是分析和建議

而是理解

很多吵架的情侶和夫妻在事後跟別人訴說這件事情時,往往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並不需要他為我去做什麼,也不需要他給我出主意,而只是想讓他聽我說傾訴一下或者能夠理解我就可以了。

孩子們也是同樣。

在他們受委屈的那一刻,最渴望的是被家長看見,希望你們知道我受了委屈,告訴別人我的心情不好了,我的感受不爽了......

然而,家長的一句「沒事」卻恰恰是對孩子所有感受,心情的否認,我們沒有看到孩子的委屈,或者說即使看到了他們的委屈也覺得那並不重要,但這樣的一個委屈對孩子來說卻真的很重要。

也因此,孩子跟我們的隔閡往往正是這些時候出現的。

如果一個家庭中,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那麼,就算我們對孩子付出的百分之百的愛,恐怕孩子感受到的卻不及百分之十吧。

因此,當我們探索到這一點時,在面對孩子向我們講述他的故事時,甚至是孩子在對大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要給出的反應恰恰不是方法,建議和分析,而首先應該是接納認同孩子的情緒,理解他行為背後的意義。

比如,第一個案例中,當孩子描述自己的頭被打疼了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對孩子說:「哦,是嗎?你的頭被打了,有點疼,對嗎?來讓媽媽看看,給你吹一吹,這樣是不是感覺會好一些呢?」只是一個簡單的順勢而為的話,就可以滿足孩子小小心靈的需求,同時也將省去後面孩子大發無名之火了。

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需要家長不斷地去學習,才能夠更好地懂得孩子,更準確地理解孩子,從而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起到一個有效的引導和教育作用。

-- End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其實是因為這3個原因

韓劇《請回答1988》中,正煥不願意和媽媽交流讓媽媽很苦惱。新買的運動鞋被高年級同學搶走了,考試得了第一名,各種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都不會和父母分享。而相比同巷子一起長大的善宇,和媽媽無話不說,學...

我的孩子太調皮總被老師投訴,怎麼辦?

我也有一個傳統意義上「不聽話」的兒子,在他兩歲時我開始學習正面管教,也是因為「他特別不聽話」,雖然我看了很多育兒書,可是在遇到他「怎麼都不肯聽話」時還是會很無奈,很煩躁,會發脾氣。多多上了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