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情商教育,三大陷阱家長千萬要避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情商作為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和成功因素,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充分認可,甚至延伸到了早教領域之中。

「望子成龍」的中國家長們,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過人的情商與交際能力,但很多時候又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準確的情商教育,所以很容易陷入某些誤區之中。

情商培養固然重要,但有些陷阱,我們不得不防,專家提醒家長警惕以下誤區:

誤區①:智商為王,拒絕其他教育

過去我們常常會看見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只需要學習好,其餘什麼都不用管,仿佛讀好書就一定會擁有一個好的未來,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很多父母也就只重視孩子的智商發展,對於智商發展以外的一切東西都列為「以後孩子慢慢就懂」的範疇。

這種做法,會耽誤孩子的一生。

如果說智商主要反映人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觀察能力、計算能力、律動的能力等,那麼情商主要反映一個人感受、理解、運用、表達、控制和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關係的能力。

智商與情商密切結合,才能共同構成兒童快樂成長和未來成功的基石。

孩子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語言思維能力和關係認知能力,才能更好地與人交往。

離開智商談情商,或者離開情商談智商,都是謬誤。

在早期教育階段,我們更應該以綜合培養為主,家長也不能從智商教育的極端走向情商教育的極端。

誤區②:單純枯燥的行為模仿

很多家長在進行情商教育的時候,都會採用「說教」的方式:告訴孩子這不能做,那不能碰,你應該怎麼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

其實,這樣單純地讓孩子模仿順從,是不能讓他(她)在心中形成認同感的,那麼,這就不能算是一種成功的情商教育。

0-6歲的兒童在語言、思維、社會認知等方面還處在不斷發展的階段,很難構建心理和行為的一致性關係,單純的情商培養體系容易讓兒童陷入行為模仿和習慣性反應,從而無法獲得心理上的認同感。

父母們應遠離單純的行為模仿,讓兒童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獲得情商的提升。

比如一個2歲的寶寶在情商課堂上學習「分享」,他在老師、家長的指導下,把蛋糕分給其他小朋友,但是他並不明白這麼做是為了什麼,也無法用語言與其他小朋友溝通,那麼「分享」這件事,對他而言就只是一種具體的行為,而無法從內心體驗到喜悅感和認同感。

情商教育要充分尊重兒童的自主性,切莫陷入灌輸式傳授。

在對孩子進行情商教育的時候,家長們可以利用一些親子互動小遊戲,同樣是「分享」,家長們不妨這樣說:「你有這麼多的蛋糕,而媽媽一個蛋糕都沒有,那你現在可以怎麼做呢?」

誤區③:情商教育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有一些父母,對情商教育十分看中,覺得孩子越早接受這方面的教育越好,恨不得孩子一出生就告訴他一切。

但是,孩盟權威育兒專家陳巍老師提醒家長們:情商教育的最佳年齡是4-6歲,且情商教育的主要內容應該是情緒與情感。

無論是自我情緒的感受、表達、調控,還是自己與他人情感關係的維繫,都需要建立在兒童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社會關係認知的基礎之上。

孩子尚未懂得用語言熟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又如何調控自我的情緒呢?

到頭來,所謂的自信、快樂只能流於表面,變成成為單純的行為模仿。

0-3歲的兒童,我們需要從音樂、語言、思維等各個層面對其進行綜合性培養,以促進其身心健康和綜合智能發展。

等孩子具備一定的語言、思維和社會認知能力的時候(4-6歲),家長們再利用適當的情商課程,才能真正引導孩子認識情緒、管理情緒,然後用社會性手段解決實際問題!


想獲取更多新鮮有趣的資訊嗎?想獲得你的孩子專屬的全方位測評嗎?想聆聽育兒專家的優質課程嗎?

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eamonbaby」,更多精彩等著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我就不聽!我就不聽!」:拓展孩子的情商

慧慧帶著5歲的寶寶跟閨蜜逛街,開始的時候寶寶玩得很投入,可是,很快寶寶就不高興了:抱著,她也苦惱;給她買吃的,她也苦惱;讓她坐在麥當勞里,她也苦惱。慧慧一點辦法也沒有,跟寶寶講道理,她也聽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