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的乖孩子」和獨立有主見的孩子,爸爸媽媽選哪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好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聽話」,如果孩子表現得不是事事服從大人、不是爸爸媽媽說什麼就是什麼、經常有自己的主意,就會被說成「不聽話」。

「不聽話」的孩子,自然經常被爸爸媽媽不滿意,但問題是,如果孩子足夠聽話,爸爸媽媽是否能培養出自己完全滿意的孩子?


01 / 「聽話」的孩子,可能遭遇的三種困境


假設一個孩子看起來很乖很聽話,那麼他很可能遭遇三種已經被心理學家和心理醫生們反覆闡述過的困境,而且這種困境,不但會影響到孩子,也同樣作用於爸媽。



其一,更嚴重的逆反和衝突。



如果孩子天性中自我的因素就比較強——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孩子,真心媽媽自己,就是從小到大都被老師說成「個性強」,那麼他很可能對父母時時、事事要求他「聽話」而心生不滿,並且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不斷反抗。

一些爸爸媽媽遭遇「孩子不聽話」,並不是從孩子上小學、上中學才開始的,孩子幾乎從一兩歲起,就會表現得經常違拗父母的要求。

如果孩子不是那麼自我,但對環境的壓迫心存不滿,這種不滿,很可能會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爆發,一些爸爸媽媽發現,孩子長到十二三歲之後,之前的超級聽話的「乖寶寶」突然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個「我的事你別管」、「你說什麼我都不聽」的「小惡魔」。

這兩種情況下,孩子恐怕都不能讓父母「滿意」,而父母的育兒之路,也會充滿各種憤怒、失望、衝突。



其二,缺乏主見,難以適應生活。



確實有些孩子,或是自己天性柔弱,或是父母威權太大,對「不聽話」的行為管束嚴格,把孩子壓製得個性柔弱,從小到大都唯父母之命是聽,特別符合中國孝道里所謂「順」的標準,但結果會如何呢?

恰恰是從小到大都聽話得不得了的孩子,長大之後,特別容易讓父母操心且不滿的孩子:不會自己談戀愛,需要父母找人幫著介紹;自家的事情,小到帶娃,大到買房,樣樣都要請示父母;自己生活中的煩惱,無法獨立處理,事事都要向父母傾訴,尋求幫助。

他們缺乏主見,不敢獨立,難以適應生活。

這樣的結果,恐怕也不是父母樂於看到的吧?

其三,容易被人掌控。



事事聽從大人,從不自己做主的孩子,習慣了「無條件遵從」,他們在家會聽父母的話,在外面,也特別容易聽從看起來更有威權的其他人的話,比如上學時更強壯的同學、更桀驁不馴的同學,成年後看起來更有領導力的同伴,甚至是其他更有煽動力或者威脅力的陌生人,從而成為一個非常容易被人掌控的人。

有些被掌控的情況不算嚴重,不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比如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是xx就轉」,於是就跟著轉了,「看到一半就哭了」,於是也跟著看到一半就哭了。

比如某話題成為熱點,於是就興致勃勃地跟著去當「吃瓜群眾」,跟著大傢伙點讚,跟著大傢伙罵人。

而如果有特別的機緣,遇到一些特殊的狀況,容易被掌控的人就會遭遇特別嚴重的狀況,比如被慫恿、裹挾,成為犯罪工具,或者被煽動、蠱惑,成為傳銷類型活動的一員。



02 / 獨立有主見的孩子與「聽話」的孩子正好相反

而從小不被要求「聽話」,一直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主見的孩子,則剛好相反,他們更少逆反、和父母更少發生衝突,更容易適應生活,不會盲從,也不會被他人輕易掌控。

這樣的孩子,不但會享受更自由、自我的生活,也很少將父母拖入困境。



其一,更少逆反和衝突。



因為從小不被爸爸媽媽要求時時「聽話」,爸爸媽媽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想法、要求,並且多數時候尊重他們的意見,孩子就沒有和父母「執拗」的機會,爸媽也就不需要為孩子的不聽話煩惱。

比如孩子特別小的時候,「我要吃這個,我不要吃那個」,爸爸媽媽的態度是「好,那你就吃這個」,孩子就不需要為想吃的不給吃、不想吃的偏偏因為「有營養」「對身體好」非吃不可而頻頻發怒了。

再比如穿衣服,大家都會調侃「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其實孩子在穿衣服上不那麼聽話,也是爸爸媽媽的小煩惱之一。

但想想看,孩子真的那麼「弱智」,連自己冷不冷都不知道嗎?讓孩子自己做主,穿衣服上的衝突又會少很多。

更讓人愉悅的情況,會發生在孩子的青春期,因為孩子大人都習慣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的模式,孩子到了「自我」充分覺醒的青春期,也不需要竭力去違拗爸爸媽媽的要求,爸爸媽媽也不太可能因為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格外希望他「聽話」,這樣因所謂的「青春期叛逆」而來的激烈親子衝突,也不會頻繁發生。



其二,更容易適應生活。



孩子不可能時時生活在父母身邊,到了三歲,要上幼兒園,到了七歲,要去上學,到了十八歲,大部分孩子都會離家上學。

不在父母身邊的時段,孩子需要獨立面對新的、更社會化的環境,有主見的孩子,就會顯出自己的優勢——遇到事情,他能自己拿主意,遇到難題,他會嘗試自己解決。

而習慣了事事聽從父母的孩子,則會顯現出劣勢,很容易因為沒人時時、事事指導,而無所適從。



其三,不會盲從,不會被他人輕易掌控。



有主見的孩子,因為從小就不那麼聽話,不被灌輸爸爸媽媽說的都是好的、都是對的觀念,就沒有那麼迷信權威,遇事會自己獨立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不輕易說那些大家都說的話,不輕易做那些大家都做的事,自然也不會輕易遭遇嚴重的被控制身心的狀況。



03 /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為什麼要絕對「聽話」?

回到爸爸媽媽希望孩子聽話這件事本身,孩子為什麼一定要聽話呢?這涉及到爸爸媽媽如何看待親子之間的關係。

有的爸爸媽媽,認為孩子「屬於」自己,所以希望完完全全地按照自己的願望,把孩子雕刻成一件自己的作品;有的爸爸媽媽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思想,父母要做的是養育、扶助,而不是全方位的塑造。

真心爸媽贊同後者。

事實上,孩子從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爸爸媽媽肢體的一部分,也不是爸爸媽媽的附屬品,既不負有延續、完成父母夢想的責任,也沒有讓父母「滿意」的責任。

如果爸媽為了自己「滿意」,而竭力控制孩子,就是太過自私了。

只有爸媽放鬆控制,孩子才能有機會發展他的獨立人格、獨立思想,成為更好的他自己,而不僅僅成為父母的延伸,甚至翻版。



04 / 要求孩子讓自己滿意,是父母的一種「自戀」

說了「聽話」,再說「滿意」。

孩子為什麼需要讓父母滿意呢?

著名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曾經在他的名著《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用相當的篇幅,記錄他的病人們曾經遭遇的父母對自己的種種不滿:

一個女孩子的媽媽不斷投訴孩子「把自己關在屋裡,去寫那些感傷的詩歌……我想,她是得了嚴重的心理疾病」,而那個女孩,實際上活潑開朗、討人喜歡、成績名列前茅;一個留長髮的男孩子,整天被父母嘮叨頭髮,覺得丟人現眼。

還有做運動員的父親,逼著喜歡閱讀的孩子愛上踢足球,做身為學者的父親,逼著熱愛運動的孩子苦讀書本。

無疑,這些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不夠「滿意」。

斯科特·派克將這種現象,稱為父母的「自戀」:「子女就像他們昂貴的衣服、漂亮的首飾、修建整齊的草坪、擦拭一新的汽車,而後者代表著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

今天我們看到的父母們「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競賽,讓孩子乖乖地被驅使著學這學那,從小為將來成為讓父母滿意的人——上名校、有體面的工作、有令人艷羨的生活——而時時緊張,不敢鬆懈,其實滿足的,也無非是父母的自戀。

認清這一點,做爸爸媽媽的不妨反思一下:我們為什麼希望培養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孩子呢?在培養出一個「乖孩子」,和培養出一個獨立有主見的孩子之間,我們要選擇哪一條路呢?

作者推薦:


PS. (1)本文作者「真心爸媽」是一對父母,兩個男孩子一個十歲,一個十三歲半,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評論、討論、提問,但請不要叫我們「小編」。

謝謝。

(2)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和使用本文和文中圖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老說「不」 父母該怎麼辦

不論父母說什麼,孩子都說「不」。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面對愛說「不」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兩歲的孩子目前孩子進入第一反抗期,這時,寶寶開始了心理學上所說的「第一反抗期」。與一歲多的時候相比,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