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會養孩子麼,教育孩子容易陷入的誤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千萬不要忽略家長對孩子教育和命運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沒教育好,在外惹是生非,別人指責你的孩子時會說:「這個孩子家教不好」,人家不會說老師、學校沒教好,人家會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養不教,父之過」。
現在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存在著的一些缺陷和衝突
缺陷
1.作為私有品來看待
很多母親很容易把全副身心都投放在孩子身上,但是這種義無反顧的犧牲,很容易透過事無巨細的關愛與過問、管束與懲戒和不切實際的期望,讓孩子的獨立人格無從培養,怯懦、惶惑、恐懼與反叛相伴而生。
2.強制型教育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生活能力的教育。
但在我國,家庭教育卻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父母成為學校作業的輔導員,親子關係演變為功利的分數關係。
家長總是覺得:不背上三十斤的書包,不參加幾十個特長班,怎麼上起跑線?
其實,讓孩子又一個真正開心的童年,才是不輸在起跑線上。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要大人別每天抱給他一大堆教材。
父母對孩子的強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被強壓後學到的知識、思維、技能是被動的。
爭強好勝的家長,容易教育出內心擰巴的孩子。
因為在這種家長的推動和逼迫下,孩子或許會取得世俗認可的成功,但「只許前進、不許失敗」的教育策略,會在孩子心目中刻下「我只有更好,才會有人愛我」的烙印。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習慣將「真正的自己」和「更好的自己」混淆在一起,只有在自己做得更好的時候,才會接納自己;一旦自己做不到更好,失掉了過去保持的優勢,就會彷徨無依迷失方向。
3.期望值過高
家長們多有一種習慣,即看大人的世界總用成功作標準,而看孩子的世界總用成績作標準。
於是,便依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價值觀,給孩子設計所謂通往成功的道路。
然而,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會導致兩個極端,即無限的崇拜和無限的失望。
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被支配、被指責太多,會變得脆弱,逐漸失去了創造和想像的能力,並變得患得患失。
4.抹殺個性
家長不愛孩子的真實,而是愛他們希望所成為的樣子,沒有給孩子想成為自己的空間,而是別人怎麼做、孩子也要怎麼做的盲從產物,或者讓孩子成為大人的拷貝。
現實中很多父母把孩子帶動一個世俗的空間,去比較許多不該比較的事情,讓孩子養成一些世俗的比較習慣,成績不如別人自卑,衣服不如別人自卑,長相不如別人自卑。
5.道德教育滯後
中國快速從農業社會進入了商業社會,而中國人對商業道德和商業倫理構建滯後,所以中國人在商業社會裡坑蒙拐騙的現象比比皆是。
在這樣一個慌亂中,有些家長不知道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比如,教育孩子誠懇,但孩子誠懇後卻在外面受別人欺負;教育孩子善良,結果發現善良的孩子得不到社會的認可。
有時家長自己都疑惑:是不是該教育孩子投機取巧一點,是不是該教育孩子兇悍一點。
6.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和交流溝通。
大人常以為小孩什麼都不懂,但大人什麼都懂卻不懂小孩。
衝突
-
過高的期望,帶來了孩子的無望
-
過度的保護,到來了孩子的無能
-
過分的溺愛,帶來了孩子的無情
-
過多的干涉,帶來了孩子的無奈
-
過多的指責,帶來了孩子的無措
家長應該走出教育誤區,在家庭教育中,樹立正確的觀念
有些家長把眼睛只盯住孩子的考試成績,而不關注孩子能力和素質的提高。
一到考試成績出來,家長就索要其結果,這種「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的做法在今天的家教中相當普遍。
然而,成績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築孩子的人格長城。
因為,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缺少對生命的認知(一遇挫折就產生輕生的念頭),沒有夢想的能力(自己將來想做什麼都不知道),不懂的保護自己,無法與別人共享---那麼即使孩子門門功課考第一,又能怎麼樣呢?
為此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教育孩子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寬容;培養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氣;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讓孩子敢於有夢想;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技巧;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等等。
2、經歷比名次重要
孩子的成長期是鍛鍊的時期,經歷遠比名次重要。
家長要關心孩子的身心快樂和好習慣的養成,特別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四力」,即:戰勝困難的意志力,快速集中的注意力,豐富具體的想像力,勇於實踐、勇於交流的活動力。
讓孩子走好腳下的每一步,每一個腳印都是他前進路上的路標。
3、付出比給予重要
不要太過於溺愛孩子,要讓他們懂得付出。
對孩子,要適當給予,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懂得付出。
4、對話比對抗重要
父母的心平氣和是孩子成長的最大養分。
父母如果隨著自己情緒的好壞來教養孩子的話,那麼這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定是無所依從,他搞不清楚到底想要什麼,也搞不清楚自己怎樣迎合父母的脾氣。
如果我們的父母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候都能充滿理性地跟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話,那麼孩子也一定會養成心平氣和的情緒,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困難、挫折和失敗等等。
很多孩子有事情不願意和父母講,原因是他們曾經有過和父母談話、但是不被父母理解反而受到批評或指責的經歷,同時,很多父母沒有足夠的耐心坐下來認真傾聽自己孩子講述或是等他們把話講完。
孩子如果覺得家裡很冷漠、父母很可怕,這孩子離出問題也就不遠了。
家庭要營造溫暖,家長對兒女要多平視少俯視,要引導孩子,經常和孩子溝通,和孩子交流做朋友。
但注意,有的家長全程陪讀,殊不知這種「關心」在孩子看來,卻是監督大於關愛,使孩子有如芒在背的感覺。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家長充當的不是導演,而是拉拉隊。
愛因斯坦就說過:「想像力比知識重要。
」有想像力的人才能進行創造性勞動。
人的大腦一山不容二虎:在學齡前,想像力獨占鰲頭,腦子被想像力占據。
上學後,大多數人的想像力將被知識驅逐出境,成為知識淵博但喪失想像力終身只能重複前人發現的知識的人。
在孩子童年時,讓其晚接觸知識,有利於想像力在孩子的大腦里安營紮寨,倘若孩子成為想像力和知識並存的人,那就更好了。
「只會生,不會養」?這樣教育孩子,天才也得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千萬不要忽略家長對孩子教育和命運的作用。如果你的孩子沒教育好,在外惹是生非,別人指責你的孩子時會說:「這個孩子家教不好」,人家不會說老師、學校沒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