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生,不會養」?這樣教育孩子,天才也得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千萬不要忽略家長對孩子教育和命運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沒教育好,在外惹是生非,別人指責你的孩子時會說:「這個孩子家教不好」,人家不會說老師、學校沒教好,人家會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養不教,父之過」。

從某種意義上說,家長掌握著孩子的命運,任何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自己做起。

家長教育理念的「一念之差」,可以讓孩子的命運有「千差萬別」的不同。

所以,當孩子成長的時候,作父母的也得成長。

現在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存在著「六大缺陷」、「五大衝突」。

「六大缺陷」即:

1.作為私有品來看待

很多母親很容易把全副身心都投放在孩子身上,但是這種義無反顧的犧牲,很容易透過事無巨細的關愛與過問、管束與懲戒和不切實際的期望,讓孩子的獨立人格無從培養,怯懦、惶惑、恐懼與反叛相伴而生。

2.強制型教育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生活能力的教育。

但在我國,家庭教育卻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父母成為學校作業的輔導員,親子關係演變為功利的分數關係。

家長總是覺得:不背上三十斤的書包,不參加幾十個特長班,怎麼上起跑線?

其實,讓孩子又一個真正開心的童年,才是不輸在起跑線上。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要大人別每天抱給他一大堆教材。

父母對孩子的強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被強壓後學到的知識、思維、技能是被動的。

爭強好勝的家長,容易教育出內心擰巴的孩子。

因為在這種家長的推動和逼迫下,孩子或許會取得世俗認可的成功,但「只許前進、不許失敗」的教育策略,會在孩子心目中刻下「我只有更好,才會有人愛我」的烙印。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習慣將「真正的自己」和「更好的自己」混淆在一起,只有在自己做得更好的時候,才會接納自己;一旦自己做不到更好,失掉了過去保持的優勢,就會彷徨無依迷失方向。

3.期望值過高

家長們多有一種習慣,即看大人的世界總用成功作標準,而看孩子的世界總用成績作標準。

於是,便依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價值觀,給孩子設計所謂通往成功的道路。

然而,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會導致兩個極端,即無限的崇拜和無限的失望。

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被支配、被指責太多,會變得脆弱,逐漸失去了創造和想像的能力,並變得患得患失。

4.抹殺個性

家長不愛孩子的真實,而是愛他們希望所成為的樣子,沒有給孩子想成為自己的空間,而是別人怎麼做、孩子也要怎麼做的盲從產物,或者讓孩子成為大人的拷貝。

現實中很多父母把孩子帶動一個世俗的空間,去比較許多不該比較的事情,讓孩子養成一些世俗的比較習慣,成績不如別人自卑,衣服不如別人自卑,長相不如別人自卑。

5.道德教育滯後

中國快速從農業社會進入了商業社會,而中國人對商業道德和商業倫理構建滯後,所以中國人在商業社會裡坑蒙拐騙的現象比比皆是。

在這樣一個慌亂中,有些家長不知道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比如,教育孩子誠懇,但孩子誠懇後卻在外面受別人欺負;教育孩子善良,結果發現善良的孩子得不到社會的認可。

有時家長自己都疑惑:是不是該教育孩子投機取巧一點,是不是該教育孩子兇悍一點。

6.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和交流溝通。

大人常以為小孩什麼都不懂,但大人什麼都懂卻不懂小孩。

「五大衝突」即:

  1. 過高的期望,帶來了孩子的無望

  2. 過度的保護,到來了孩子的無能

  3. 過分的溺愛,帶來了孩子的無情

  4. 過多的干涉,帶來了孩子的無奈

  5. 過多的指責,帶來了孩子的無措

為此,教育不僅從孩子抓起,更要從父母改起。

家長對孩子教育分「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捨得為孩子花錢;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第三層次: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第四層次:家長為教育孩子而提升自己;第五層次: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家長應該走出教育誤區,在家庭教育中,樹立正確的觀念:

1、成長比成績重要

龍應台寫給兒子的一段話很值得家長們咂磨回味:「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

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

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有些家長把眼睛只盯住孩子的考試成績,而不關注孩子能力和素質的提高。

一到考試成績出來,家長就索要其結果,這種「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的做法在今天的家教中相當普遍。

然而,成績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築孩子的人格長城。

因為,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缺少對生命的認知(一遇挫折就產生輕生的念頭),沒有夢想的能力(自己將來想做什麼都不知道),不懂的保護自己,無法與別人共享---那麼即使孩子門門功課考第一,又能怎麼樣呢?

為此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教育孩子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寬容;培養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氣;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讓孩子敢於有夢想;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技巧;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等等。

2、經歷比名次重要

孩子的成長期是鍛鍊的時期,經歷遠比名次重要。

家長要關心孩子的身心快樂和好習慣的養成,特別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四力」,即:戰勝困難的意志力,快速集中的注意力,豐富具體的想像力,勇於實踐、勇於交流的活動力。

讓孩子走好腳下的每一步,每一個腳印都是他前進路上的路標。

3、付出比給予重要

不要太過於溺愛孩子,要讓他們懂得付出。

對孩子,要適當給予,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懂得付出。

4、對話比對抗重要

父母的心平氣和是孩子成長的最大養分。

父母如果隨著自己情緒的好壞來教養孩子的話,那麼這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定是無所依從,他搞不清楚到底想要什麼,也搞不清楚自己怎樣迎合父母的脾氣。

如果我們的父母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候都能充滿理性地跟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的話,那麼孩子也一定會養成心平氣和的情緒,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困難、挫折和失敗等等。

很多孩子有事情不願意和父母講,原因是他們曾經有過和父母談話、但是不被父母理解反而受到批評或指責的經歷,同時,很多父母沒有足夠的耐心坐下來認真傾聽自己孩子講述或是等他們把話講完。

孩子如果覺得家裡很冷漠、父母很可怕,這孩子離出問題也就不遠了。

家庭要營造溫暖,家長對兒女要多平視少俯視,要引導孩子,經常和孩子溝通,和孩子交流做朋友。

但注意,有的家長全程陪讀,殊不知這種「關心」在孩子看來,卻是監督大於關愛,使孩子有如芒在背的感覺。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家長充當的不是導演,而是拉拉隊。

5、激勵比指責重要

作為父母,最不能對孩子做的一件事,就是貶低孩子。

家長必須有一個本領:在任何情況下既能督促孩子進步,又能保持孩子自尊不受傷害。

關於家長對孩子的管教,要明確幾點:

  1. 父母必須和孩子共同討論現有的管教問題,同時讓他們參與思考解決對策。

  2. 管教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孩子的自律和自制力。

  3. 處罰只是管教的一種方法,而且它的效果通常最差,它只教了孩子不應做哪些事,而不是該做的事。

  4. 正面回饋和鼓勵,經常是最有力的管教方式。

孩子在什麼時候最需要父母的愛?當孩子做錯的時候,當成績不好的時候,當老師告狀的時候,當父母開家長會回來的時候,當孩子和老師、同學有矛盾的時候。

中國孩子最希望父母做的五件事:

  1. 成績考不好時,不罵我,而是在我身邊幫我找出錯的原因;

  2. 不隨便在別人面前說我不好、不乖;

  3. 不要求我像誰一樣學習,我有我的特點,不需要模仿別人;

  4. 尊重我的看法,聽完我的意見再說話;

  5. 在我面前不吵架、不撒謊……

多鼓勵多激勵多讚賞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是沐浴孩子成長的雨露陽光。

孩子在受到讚賞鼓勵之後,會因此而更加積極地去努力。

家長教育孩子有三忌:

  1. 忌恐嚇、冷落。

    長期恐嚇、冷落孩子,孩子易產生緊張、焦慮、抑鬱、敏感、恐懼等反應。

  2. 忌對比中「抹煞」努力。

    長期抹煞孩子成績,使孩子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會逐漸變得自卑、壓抑。

  3. 忌誇張言辭影響。

    長期誇張刺激孩子,容易為許多不良行為諸如撒謊、愛吵架、欺騙等行為埋下禍根。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每個孩子都該在他實際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做別的孩子的複製品。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永遠不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你就應該祝賀他、肯定他、鼓勵他。

不管別人說什麼,父母的評價永遠是基石。

6、積極比消極重要

我經常聽到有的家長對的孩子講:「我這一輩子算是沒希望了,全靠你了!」這樣說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

因為在孩子心中,父母都是偉人。

但父母那麼崩潰,孩子還有希望嗎?

什麼的父母對孩子最有幫助?不屈不撓、不斷奮鬥、積極進取---這樣才對孩子有積極的影響。

為人父母,每天都要對孩子行為進行解釋。

積極的解釋引導積極的心理和情緒,如果一味進行消極的解釋,你的孩子就可能會自卑、無助。

7、身教比言教重要

孩子因成績不好,被家長罵「笨鳥」,孩子不服氣地說:史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第三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蛋了,要下一代使勁飛。

你沒出息,抱怨上一代沒讓你成為坐享其成的富二代,接下來你會很快聽到同樣的抱怨,從你孩子的嘴中說出來。

孩子是否優秀,身教才最具決定性。

8、教養比教育重要

我們常說到教育,卻很少提教養,但教養比教育更重要。

教育不足,可以後天彌補,沒有教養,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

教養實際上是早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長的天花板,決定著孩子一生的行程。

有什麼樣的教養,就得到什麼結果。

一個處於成長期的孩子,對於外界信息的吸收缺乏最基本的甄別能力。

所以這時候就需要周圍的成人為他們提前做好遴選,將最優質純凈的信息灌輸過去。

因為這些信息,很可能就成為他以後三觀與人格的一部分。

任何一種品格的形成都是有跡可循的。

蠻橫霸道、自私無理的熊孩子背後,絕對有一群與人苛刻、卻對孩子萬分寵溺的長輩。

父母的修養,就是孩子的教養。

9、「長跑」比「短跑」重要

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

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

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

孩子人生不是「短跑」,如果屬於短跑,只有區區十幾年,家長可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就孩子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長跑競賽,那麼起跑線是否領先就不重要了。

馬拉松競賽的特點是誰笑在最後誰笑得最好。

10、想像力比知識重要

愛因斯坦就說過:「想像力比知識重要。

」有想像力的人才能進行創造性勞動。

人的大腦一山不容二虎:在學齡前,想像力獨占鰲頭,腦子被想像力占據。

上學後,大多數人的想像力將被知識驅逐出境,成為知識淵博但喪失想像力終身只能重複前人發現的知識的人。

在孩子童年時,讓其晚接觸知識,有利於想像力在孩子的大腦里安營紮寨,倘若孩子成為想像力和知識並存的人,那就更好了

11、有用比有才重要

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最主要的是保障孩子「平安」,達到「平安」要監護好四條線:生死線、法律線、道德倫理線和健康線。

家長最主要的責任不是教育孩子成才,而是成人。

也就是說,首先保證孩子做一個善良的人、真實的人、健康的人、快樂的人,要具有健康快樂的個性、積極向上的態度、寬廣博大的胸懷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

正如貝多芬所說:「把美德、善行推薦給你的孩子們,能給人帶來幸福的只有它,而不是財富。

」家長都愛自己的子女,而只要使孩子成為一個被尊重的人,他的一輩子才會活得特別順利。

12、自立比成功重要

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養活自己。

這門課不及格,其它的,都不好說了。

父母最需要留給孩子的是什麼?不是錢財、房子、車子,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應當是:當你離開這個世界,孩子能夠擁有獨自應對和駕馭起伏跌宕的世界的能力,也就是抗挫折能力,包括:身體健康,情緒管理,控制衝動,人際交往,自尊自信,樂觀現實,設立目標解決問題,主動探求。

授子以漁,不是授子以魚。

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要把培養孩子良好性格始終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

在一個孩子長大過程中,會出現許許多多問題。

他們不僅是在身體方面慢慢長大,心理上也在一天天地變化。

為人父母,千萬不要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體上,而忽略了孩子心理的成長。

家長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可採取「加減乘除」態度:加法——多給孩子增加一些當家作主的機會;減法——減少對孩子的干預,越俎代庖只會減少孩子的獨立性;乘法——加法的倍增,在孩子小時指導孩子形成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除法——著重分擔分享,主動分擔孩子的痛苦,分享孩子的快樂。

你的孩子沒出息,問題一定出在家庭教育上;孩子長大出問題,一定是父母種下的根源。

父母常為子女的問題擔憂,卻極少想過很多是父母造成的。

父母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永遠無法解決子女的問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真的會養孩子麼,教育孩子容易陷入的誤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千萬不要忽略家長對孩子教育和命運的作用。如果你的孩子沒教育好,在外惹是生非,別人指責你的孩子時會說:「這個孩子家教不好」,人家不會說老師、學校沒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