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面對孩子無計可施時,試試遊戲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和孩子一起玩耍遊戲,拉近親子關係、共享美好時光是必然的,想必每位為人父母者肯定會意識到這個原因。
但是,遊戲這個」表面行為「背後,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感受、滿足的是什麼樣的需求,可能比剛才的答案還要更深入一些。
為什麼要和孩子一起玩耍遊戲呢?這是個問題!
遊戲是一種連接
遊戲是關於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連接的方式,內在通過愛來表達連接,外在通過動作、眼神、語言和肢體接觸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連接信號。
孩子知道父母愛著他們,但他們需要不斷地自我證明這一點,尤其當他們表現出不良行為時,仍然需要父母的愛。
為什麼會這樣說?那就要看看孩子為什麼會有哭鬧、反抗等等不良行為。
因為孩子在表現出這種行為時,內心的感受是他們和父母之間情感的連接斷裂了,在這種狀態下,孩子更需要證明我們愛他,才能重建連接。
遊戲是方式,理解是基礎
只有先理解孩子的情緒,即識別、了解、接納情緒,才有可能使被孩子的不良行為激怒的父母們靜下心來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重新和孩子建立內心的連接,而不是通過吼叫命令或長篇大論來教育孩子。
」一個在學校學習一天的孩子放學回家,面有不悅,看到自己的弟弟向他走過來時,把弟弟推到一邊,並用腳狠狠踢了弟弟一下......"家有兩個孩子的父母如果碰到這樣的情形會有什麼樣的反應?認為哥哥欺負弟弟?哥哥在外面學會了欺負人的本事?
其實都不是,這只是冰山表面的現象,冰山下面被隱藏的部分表達的感受也許是,哥哥在學校碰到了困難,因為身邊每個人都比他有力量,他的情緒無處發泄,回到家看到弱勢的弟弟,就把弟弟當成了發泄的通道;也許是,哥哥覺得弟弟占據了爸爸媽媽大部分的愛和陪伴,自己被冷落,於是想要」教訓「一下這個奪走父母關注的小傢伙;又也許是,哥哥當時情緒不好,而父母在忙於晚餐或沒結束的工作而忽視了他,不知如何安置自己情緒的哥哥只好用弟弟」解決「。
總之,不理解情緒的父母很可能去懲罰哥哥,反之,我們就可以很好地去回應有這樣行為的孩子。
一些遊戲方式
諸如上面所說實例,可以在接納的基礎上用愛來和孩子溝通連接,遊戲也可能是一種使孩子放鬆下來的方式。
但充滿愛的連接對成人來說很困難,因為成人都忘了怎麼去玩,父母需要通過玩耍的方式去參觀孩子的領地,有幾種方式很有幫助。
1 體力遊戲
隨意地、放鬆地坐在地板上,帶有更多的熱情和力量去和孩子玩一些體力遊戲,譬如枕頭大戰、摔跤等等,這可以幫助孩子放下更多淤積在體內的情緒。
遊戲過程中有一個特別要注意的問題,這在看護孩子的祖父母輩更為常見,即總是對孩子有期望,希望他們能在自己的指引下通過玩耍學習一些新知識。
然而兒童關注的目標以及他們學習的方式同成人差之千里,這種「強行」學習起不到任何作用。
玩耍的目的就是感到好玩,開心,以及和孩子建立連接。
至於學習,如果孩子有興趣,會在遊戲中特別關注那些自己希望學習到新信息的目標。
2 家庭時光
在這個家庭時光中,需要父母放下手機、放下工作,帶著格外的熱情,跟隨孩子的主導,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和關注,全然地去陪伴孩子。
但成人很難在長時間內集中精力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所以需要提前約定,控制一個父母可以接受的時間,即使只有十分鐘,也是有效的。
孩子在習慣特殊時光後,會享受和運用這種方式,鍛鍊自己的冒險,成長以及合作能力。
通常父母總是下意識地總是把孩子帶到成人的世界裡,布置任務,安排課外學習、日常生活規則、家庭作業等等。
但在特殊時光里,可以做一些平衡,跟隨孩子的規則,玩他們的遊戲。
孩子能感受到我們的關心和愛意,也會給孩子塑造自信面對世界的挑戰。
家庭時光的形式多種多樣,如果你實在沒主意,就跟著孩子玩好了。
在犇犇家,媽媽和孩子的特殊時光一般通過共同閱讀、下廚房、外出旅行等等,而爸爸更多地採用睡前自編故事、室內遊戲和戶外體育活動等。
3 解決問題的遊戲
在父母和孩子溝通中遇到瓶頸時,也可以通過遊戲地方式解決。
「女兒上了一段幼兒園後,自理性很強的她突然開始拒絕起床後自己穿衣洗漱。
爸爸想盡辦法說服女兒她有能力自理,但女兒還是堅持自己辦不到......"很多父母碰到這種情況,大概會因為入園和上班時間的臨近而焦慮不已,然後用強迫的方式命令孩子做好工作,你大哭我大叫,雙方雞飛狗跳。
但強迫會破壞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辯論和說服也不會有效,這反而會使我們和孩子之間的緊張關係越來越緊。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女兒上幼兒園後在獨立成長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能遇到了問題,她覺得自己無法面對,發現還是小時候有人保護的感覺比較好。
於是她不想長大,通過拒絕穿衣服洗漱表達這種意願,遺憾的是,父母很多時候不能理解。
也許我們可以試試」玩偶遊戲「解決問題——隨便抓起孩子床上的兩個娃娃,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白臉。
黑臉娃娃說」嗨,她不行的,她不能自己穿好衣服,她根本不知道怎麼扣扣子......",白臉娃娃則可以說「誰說的,我不同意你,我覺得她很棒,她穿的又快又好......"用誇張的表情和語言,配合娃娃的動作試試看,如果一次對話不行,就以這個角色定位持續多一輪,說不定就會發現驚喜。
不必擔心這樣的」裝瘋賣傻「要一直持續下去,孩子會在他們建立了自信心和消除緊張感後,自動刪除遊戲模式。
遊戲不是不設限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同樣需要經營。
通常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方式是命令式的,這會嚴重雙方破壞關係,感覺也沒那麼有趣。
雖然遊戲會幫助無計可施的父母尋找到一條可能的新出路,但遊戲並不是萬能的,有些情況下遊戲並不能解決問題。
譬如孩子陷入強烈情緒時,首先需要的不是遊戲,而是同理心,也可以稱為共情。
「你看上去很生氣......"這類語言容易幫助孩子打開和我們良好溝通的心門。
通過語音語調以及我們使用的語言傳遞信息——我理解你,我看到你。
如果在童年時父母沒有得到過這種對待,可能需要一些練習。
「不要哭」、「不要生氣」、「不要像個孩子一樣」這類帶有責怪語氣的語言不會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和連接。
做為父母不可能總是滿足孩子的需求,但至少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理解他們。
規則是必須的
我們還是會給孩子設限、設置規則。
遊戲並不是縱容孩子,那樣孩子會意識到做什麼都是可以的。
孩子需要規則和界限,但並不需要我們通過嚴厲的方式去設限。
成人經常會用自己的學習方式來理解兒童,認為孩子學習規則時,只要學習一遍就記住了。
但這不是孩子的學習方式,就像他們學習語言一樣,需要反覆學習才會叫「媽媽」。
學會挫折、延遲滿足可能比學習語言需要更多時間。
對於孩子的獨立,最重要的是一種內在價值體系的建立。
他們能夠依靠自己的判斷力,有意識地、很堅定地約束自己遠離錯誤的決定和行為。
而父母慣用的在孩子犯錯時嚴厲的批評和懲罰實際上限制了這種能力的發展——孩子不需要學習承擔責任了,他們只會想方設法繞過懲罰。
如果我們能夠給孩子更多的共同玩耍、更多的家庭時光、更多的內心連接,可能就會發現不再需要給孩子設立那麼多界限了。
本文原創,禁止轉載,授權請聯繫作者「六個牛牛」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六個牛牛「
本文作者犇犇媽,北京土著,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碩士研究生。
曾經的工程師,現在的全職媽。
持有幼教資格證,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美國雙向養育踐行導師。
愛好多,不閒著,人在廚房,心在江湖,願和你共享生活每一面。
正面管教,讓愛變得更有效
孩子不會天然地懂得規則,所以家庭教育中,家長除了要學會愛孩子,更要學會管教孩子。如果說愛是為人父母的一種天然感情,那麼管教則是一項重要的家長技能,這項技能可以讓家長的愛變得更有效和正面。起源於美...
童年文化,我們幾乎毀滅了它,兒童應該遠離成年人
我不想貶低成年人在兒童生活中的作用,但是要說實話,我們的成年人大大誇大了我們在關於兒童發展的理論和信念中的作用。我們以這個以成人為中心的觀點,我們提出,社會化和教育兒童。當然,我們在兒童生活中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