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5步法,讓孩子受益一生!(養出高情商孩子必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近來有一部電影很火,名字叫《頭腦特工隊》。
電影講述了一個11歲的小女孩萊莉大腦里的5個情緒小精靈——樂樂、怕怕、怒怒、厭厭、憂憂——是如何協調工作,幫她管理和修復她的情緒王國的故事。
小精靈——樂樂、怕怕、怒怒、厭厭、憂憂,分別對應著快樂、害怕、憤怒、厭惡、悲傷這五種人類的基本情緒。
在人們通常的認識中,對這五種情緒是有褒貶的,快樂是好的,而悲傷、害怕等是壞的。
然而,電影卻用生動的方式告訴我們,每一種情緒都很重要。
譬如,電影最開始,沒有人理解憂憂,大家都認為她沒有什麼用,只會把事情搞砸。
但最後挽救危機的,恰恰就是她。
憂憂代表悲傷,悲傷才是真正將一切連接起來的紐帶,她有一種將人和人連接在一起的潛能。
為什麼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之中,深深刻在我們基因里的情緒是這樣一種組合方式?是不是那些消極情緒都是不需要的,就像闌尾一樣?當然不是。
充分認識到消極情緒的積極意義,不逃避、不排斥,不刻意隱藏,這就是培養高情商孩子的首要前提。
這也是我們上周「靜觀育兒」讀書會分享的主題。
此次讀書會分享內容,來自《培養高情商的孩子,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緒管理法》一書,作者是美國「婚姻教皇」「人際關係大師」約翰·戈特曼。
同樣,這也是一本有科學依據而又非常實用的情緒管理訓練方法指導書。
具體怎麼個情緒管理法呢?說起來也很簡單,一次完整的情緒管理訓練一般包括下面的五個步驟:
第一步:覺察到孩子的情緒
這種覺察情緒的能力是進行情緒管理訓練的基礎,它包括兩個部分:首先是感知自己的情緒,其次才是感知孩子的情緒。
我們先來說說感知自我情緒部分,看下面這個案例。
索菲是在父母酗酒的環境中長大的,所以她認為成為一個好媽媽的方法,就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無盡的友善。
然而,她常常被自我否定的情緒所困擾,在自我反感和挫敗感中掙扎。
當這種情緒湧現時,她就用各種方法來打壓它,並為自己的自私感到自責。在情緒的重壓下,索菲有時會失去控制,對孩子表現得極其苛刻,甚至採取一些非例行的懲罰措施。
索菲說:「我知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但我不知道該如何控制自己。
就好比我在以兩種速度行駛——友好和刻薄,而我卻掌控不了檔位。
」你可以想像得到,索菲的孩子脾氣也不好,還經常因為壞脾氣在學校惹禍。
原來,是索菲對待情緒的態度實際上害了孩子。
她一直在否認自己的情緒,因此不能成為孩子處理消極情緒的榜樣;她不明白,在家庭生活中諸如憤怒、反感和嫉妒等情緒其實是自然而然的、合理的。
後來,在諮詢師的指導下,她才學會關注那些曾經被認為是自私甚至是有罪的情緒。
通過認識自己的情緒,索菲開始照顧自己的需求。
而不至於發脾氣或情緒失控。
漸漸地,通過感知自己的消極情緒,她能更好地指導孩子處理憤怒、悲傷或恐懼等消極情緒。
所以,培養自我情緒感知能力,不僅要感覺到某種情緒,還包括接納自己的情緒。
因為一個準自己發怒的母親,才有可能准許孩子有同樣的情緒;一個認可自己悲傷情緒的父親,才更可能坐下來聆聽孩子的悲傷。
你可以相信,任何父母都可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會犯錯,會向孩子發脾氣。
不過,在你發脾氣後,千萬不要錯過回頭修復關係的時機,請你一定要選一個合適的機會,告訴孩子: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是怎樣的感受,而此時你又是什麼感受。
這樣做的意義不僅在於重建情感連接,還在於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如何處理後悔和傷心等情緒的榜樣。
我們再從一個案例看如何覺察孩子的情緒。
7歲的卡莉一整天心情都不好,不斷和4歲的弟弟吉米發生爭執,有時甚至無中生有。
卡莉總是把弟弟當成敵人,即便弟弟什麼也沒有做錯。
當爸爸戴維問她,為什麼對個性隨和的弟弟這麼生氣時,卡莉卻哭了。那天晚上,卡莉一直撅著小嘴,悶悶不樂。
爸爸走進卡莉的房間為她鋪床,打開櫥櫃時,發現了一身連體衣。
他笑著對女兒說:「你覺得還能穿嗎?」後來,父女兩人用剪刀把這身連體衣的襪腳減掉,衣服又能穿了。
戴維對女兒說:「我簡直不敢相信你長得這麼快,你就要成為一個大姑娘了。
」5分鐘後,卡莉下樓去廚房,和家人一起吃睡前點心,她像是換了個人,變得樂觀、健談,甚至還和弟弟吉米講了個笑話。
原來,卡莉是一個性格敏感、嚴肅的孩子,她一直嫉妒自己可愛、性格隨和的弟弟。
或許,那天她迫切地渴望自己在家中獨一無二的地位能得到認同。
或許,她想知道爸爸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愛著自己,而這種方式是和愛吉米的方式完全不同的。
爸爸稱讚她長得快,正好滿足了她的內心需求。
和大人一樣,孩子的情緒背後也是有原因的,只是他們限於語言能力的發展,通常不能準確地表達。
他們經常通過一些破壞性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所以當孩子因為某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發脾氣時,或許就是他在提醒我們,他碰到了一些問題,就像上面的卡莉一樣。
對孩子的情緒保持警覺的父母,往往能夠通過孩子在角色扮演遊戲中表現出的恐懼,看見孩子真實的情緒,繼而跟進這些情緒,給孩子以安慰。
孩子的緊張情緒還可能通過其他方式表現出來,比如暴飲暴食、厭食、做噩夢、蕁麻疹、頭疼、胃痛等方式表現出來。
第二步:把握機會
現在,請大家回想一下,當孩子發脾氣時,碰到困難時,成績下降時,和好朋友鬧翻時……你們是怎麼做的?你們是因為孩子而焦躁?還是理解孩子,和孩子共情?
其實,一個孩子在傷心、生氣或害怕時,是他最需要父母的時候。
認同孩子的情緒的時候,我們其實也在教孩子如何安慰自己,這個安慰自己的能力將讓他受益一生。
很多時候,我們都盡力避免面對孩子的消極情緒,以為它會自然消失;或者不把孩子的消極情緒當回事兒,總覺得小孩子哪有什麼煩惱,他們就應該天天樂呵呵的才對。
但事實上,根本不是不那麼回事。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標註自己的情緒,只有當孩子感到被人理解時,消極情緒才會逐漸消融。
而且,我們做父母的,需要有一雙閃亮的眼睛,當孩子出現細微的情緒時,我們就應該積極應對,而不是等到他進一步升級。
比如,12歲的孩子因為最好的朋友得到了他在球隊渴望的位置而妒火中燒,你最好幫助他把這種「嫉妒」的情緒說出來,而不要等下周兩個孩子見面時讓這種情緒升溫、沸騰。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父母和孩子有順暢的親子溝通關係和固定溝通的習慣。
第三步:傾聽與認可
當把孩子情緒化的時刻,當作與孩子增加親密感並教他如何解決問題的機會時,我們就準備好進行情緒管理訓練的下一個步驟了,這個步驟或者也是情緒管理訓練中最重要的一個,那就是:感同身受地去傾聽。
真正的感同身受的傾聽,需要我們認真地聽,在聽的時候懂得用眼睛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捕捉他們情緒發出的信號;懂得通過自己的想像力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體會他們所處的情形;懂得用安慰性的話語、不帶任何批評地去回應自己所聽到的一切;懂得幫助孩子標註自己的情緒;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孩子體會到的一切。
問題是,我們似乎很難做到每次都感同身受地傾聽。
我們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忽略孩子的一些感受。
記得有一次,我兒子正在跟我分享他改裝拼接飛機的心得,正好那時我腦子裡想著別的事兒。
對於他的每一句「是吧?」,我都機械地回答「嗯」。
他看出了我的不專心,生氣地拉我的手,「媽媽,你不能只說『嗯』,如果你再說『嗯』,我就再也不跟你說話了。
」我這才意識到自己的不專心。
其實,高質量的傾聽是需要技巧的。
在書中,提出了一些傾聽技巧。
我在這裡簡單地摘錄一下。
❶ 關注孩子的身體語言、面部表情和姿勢;
❷ 與孩子眼睛平齊,深呼吸,放鬆,專注,讓孩子覺得,你把他的想法當回事,並願意在這上面花時間。
❸ 避免提出一些你已經知道答案的問句,比如「是誰把燈打碎了」,這樣的問句看起來是個圈套,孩子為了自我保護,很容易撒謊來推卸責任。
❹ 簡單地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往往比提出試探性的問題更有益於對話的展開。
句式是「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情緒。
下面,我詳細說下用「映射法」回應孩子,我個人很喜歡這個方法。
映射法,簡單地說,就是重複你聽到的話,說出你觀察到的現象。
這樣做,可以讓孩子知道,你在很認真地傾聽,並且認可他的情緒。
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郵遞員送來一個包裹,是奶奶送給小弟弟尼基的生日禮物,4歲的哥哥凱爾很生氣,大聲抗議道:「這不公平!」和很多遇到這種情況的父母一樣,爸爸解釋說:這一切都是公平的,只是時間未到。
等你過生日時,奶奶或許也會給你寄來一份禮物。
儘管爸爸的表述清晰地解釋了這件事背後的邏輯,卻忽略了凱爾此刻的感受。
這時,除了他對尼基的生日禮包感到嫉妒外,或許還因爸爸不理解自己的尷尬處境而生氣。
但如果爸爸重複一下凱爾的話,並把自己觀察到的現象簡單回應給他,結果就不一樣了。
比如,爸爸說「你希望奶奶也給你一份禮物,我想正是這一點讓你感到有些嫉妒。
」那凱爾就可能會想,爸爸說得對,儘管這是尼基的生日,我也應該表現得大方一點,但事實上卻有點嫉妒。
當知道爸爸也理解他的感受後,凱爾就會更願意聽爸爸關於時間和公平的解釋了。
就是這樣,傾聽和認可讓你很快和孩子建立上情感連接,讓孩子明白你理解他,而你的建議,他就更容易聽得進。
第四步:幫助孩子表達情緒
相比起上一個環節,幫助孩子表達情緒這個環節要簡單很多,但卻也至關重要。
方法就是:在孩子感受到情緒時,幫他們為情緒貼上標籤,或者說,幫孩子給他們的去情緒起個名字,如嫉妒、緊張、擔心、傷心、生氣、害怕。
這些詞語幫助孩子把含混不清,令人害怕、不適的感覺變成了有界限、可以被定義的事物,並逐漸認識到,它們的存在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會經歷憤怒、傷心和害怕等情緒,並完全能夠獨自應對。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裡,凱爾的爸爸就給他貼上了「嫉妒」的情緒標。
為情緒貼標籤這個環節離不開「共情」。
當看到孩子眼力充滿淚水是,我們可以問道:「你感到很傷心,對嗎?」如此一來,孩子不僅理解了自己的情緒,並且知道該用什麼詞語表達自己這種強烈的情緒了。
而且,孩子越能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就越能促進情商的發展,所以,能幫孩子一語中的地貼上情緒標籤就非常重要。
當他生氣時,他可能同時會感到沮喪、憤怒、困惑、嫉妒,或者被人背叛。
當他傷心時,他可能還會有受傷、嫉妒、空虛、鬱悶,或者被忽略的感覺。
也就是說,情緒有時候會以複合形式出現,而這對孩子來說,解讀起來更困難。
一個孩子在去夏令營之前,既會為自己的獨立感到驕傲,又會擔心自己可能會想家。
孩子可能會這樣想:「每個人對這件事都很期待,我卻這麼焦慮,我到底怎麼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多重情緒,並告訴他,同時感受到兩種不同的情緒是完全正常的。
這裡要說明一點哈,我們說的是為孩子的情緒貼上正確的標籤,而不是給孩子的性格或者品格貼標籤。
比如我們特別需要避免在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帶有評判性地說出以下類型的句子:「你怎麼又不高興了?」「你太小氣了!」「你這脾氣啥時候能改改?」「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就是愛哭……」
第五步:劃定界限,解決問題
可以說,在情緒管理訓練法中,前四步都是鋪墊和基礎,而這一步是一個升華。
如果沒有完成前面的四步,直接解決問題,那麼往往事倍功半;而如果只做完前面的四步,而放棄了這一步,那麼可能孩子的情緒當時也得到了緩和,但是很多問題最終並不能得到解決。
就像看《頭腦特工隊》,總覺得意猶未盡。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個環節需要怎麼做吧!
約翰·戈特曼將這個環節分為5個步驟:
❶ 劃定界限,告訴孩子情緒雖然沒有錯,但行為不正當;
❷ 確認目標,引導孩子進一步認識自己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他想要通過剛才的行為獲得什麼結果;
❸ 引導孩子思考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個步驟推薦用頭腦風暴的方法;
❹ 評估解決方案是否可行,你可以問孩子「這個方法合適嗎?」「別人會有什麼用的感受呢?」
❺ 協助孩子選擇一個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在這裡,我主要解釋下「劃定界限」這一步。
對於小孩子來說,解決問題往往是從正確行為和不良行為劃定界限開始的。
比如,一個孩子感到沮喪,用打人、摔玩具、罵人等不好的行為來表達這種消極情緒。
那麼,我們首先要看到和認可這種行為產生背後的情緒,並為他貼上情緒標籤。
而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讓孩子理解有些行為是不正當的,也是不被接受的,然後,指引孩子想出更好更合適的方法來處理這些消極情緒。
比如,你可以說:
你很生氣,因為你的玩具被XX搶走了。
如果換做我,我也會生氣,但是你動手打他就不對了。
你還能想到別的解決方法嗎?你很憤怒,因為媽媽要加班,沒有答應馬上帶你出去玩,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
但是你把手裡的玩具都摔破了,就不對了。
你能想出更好的應對這種情緒的辦法嗎?
我們可以留意到,「你很XX(情緒標籤),因為XX(發生的事情),但是XXX(不正確的行為)就不對了,你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嗎/你能想出更好的應對這種情緒的辦法嗎?」這是個很有用的劃定界限的句型,你們回家也可以和孩子多練習下。
總之,情緒管理訓練法5步驟,簡單分明,又十分奏效。
用用看,你一定會有收穫:
第一步:覺察到孩子的情緒;
第二步:把情緒化的瞬間當做增進親密感、對孩子進行指導的好機會;
第三步: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傾聽孩子的心聲,認可孩子的情緒;
第四步:幫助孩子表達情緒,用言語為情緒貼上標籤;
第五步:劃定界限,指導孩子解決問題。
———————————————
微信公眾號"靜觀育兒"原創文章。
想獲得免費專家答疑等更多育兒資源,請關注"jingguanyuer"微信公眾號!
若轉載請務必事先通過微信公眾號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