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有方】心理營養滋養孩子走向未來(0-3歲)精彩回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心理營養」是心理學家林文采博士提出來的。

如果用比喻來形容「心理營養」的話,我們可以把一個孩子比喻成一部電腦或手機,孩子的生理營養充分滿足,就好像這個電腦有比較好的硬體配置,而心理營養則相當於電腦中的作業系統,各類應用軟體、APP等等,這也比較形象的描述出了孩子心理營養在他一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生命中綻放的五朵金花

從心理營養的角度講,孩子有「五大天性」,也被稱為「生命中盛開的五朵金花」。

這五朵金花支撐孩子去適應社會、互動交往、學習成長。

每一個孩子從出生時起,就如一粒種子,生命力是這粒種子已經具備的了,它需要有適宜的陽光、空氣、土壤和水,讓它能夠成長。

人的第一天性,就是「愛的能力」

對於孩子而言,就是他不僅要喜歡別人,還要去愛別人。

同時他也需要別人的喜歡與愛。

這也是人的生命中需要開出的第一朵花。

與別人連接,是人的第二天性。

如果一個人與周圍人聯繫不好,他會感到孤獨寂寞,會痛苦。

第三朵花是價值感

人是需要追求價值感的。

每個人都需要知道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我的生命價值是什麼。

我來自哪裡,生存在這世界上意義何在?

第四朵花是獨立自主

也就是說一個人能自己吃飯、穿衣,能夠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為自己的生命做出選擇。

第五朵花是安全感

我們能否信任周圍的世界?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失業了,內心挺痛苦的。

不過我覺得只要我的生命存在,一切都可以重來。

遭遇天災了,沒關係,我的生命存在著,我依然可以去創造我自己的人生。

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安全感非常好的人。

心理營養不足就補足它

當心理營養不足了,一般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是情緒的穩定性

情緒每個人都有,如果我們是一個情緒穩定的人,那我們會管控好自己的興趣。

但如果我們的情緒不穩定,那就可能因為一點點小事就發飆。

二是心理營養不足的人

人際關係會產生阻礙,這個人在環境中很難適應。

三是出現偏差行為

比如有的人會用行動去傷害他人,甚至是殘忍的手段,比如虐貓。

當然也有些孩子是用語言攻擊他人。

心理營養需要外界給予,在低齡的孩子身上,自己還無法給予自己足夠的心理營養,需要藉助外力。

25歲以後,自己才能給予自己相應的心理營養。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重要他人」,重要他人第一人就是媽媽,其次是爸爸。

有研究表明,10%的孩子只能把爸爸媽媽當作重要他人,別人都不行。

所以孩子6歲以前,尤其是3歲以前,最好能自己帶,而不是塞給老人。

一些人從小就沒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他們愛的能力就不充分,安全感不足,而他們一生都在追求的,是除了父母以外的重要他人,怎樣來滿足自己缺失的心理營養。

而這個父母以外的重要他人,可能是外婆、同學、老師、戀愛對象等等。

給孩子心理營養非常重要!父母在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一定要陪在孩子身邊。

心理營養需要時間來滿足,離開了時間父母什麼也做不了。

有的家長問,我家孩子都五六歲了,還來得及嗎?其實我們什麼時候做都不晚,只是孩子年齡越大,去彌補他心理營養方面的不足,花費的時間就越長。

不同階段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

0到3個月孩子需要的第一心理營養,就是「無條件的接納」。

一個剛出生的孩子,他什麼都不會幹,不會表達,就連一個微笑可能他都給不了你。

他沒有任何可以讓你喜歡上他的條件,他除了哭就是難聞的屎尿味,此時他僅僅只是一個生命的存在。

這個時候你會不會去無條件的接納他?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0-3個月孩子的第二個重要營養,叫作「生命中你最重要」

如果一個孩子在0-3歲的時候這兩個心理營養都錯過了怎麼辦?一般有四種補救方案:

一是當孩子犯錯時:當孩子做得很好的時候,就不叫做無條件接納。

而當孩子犯錯時你去接納他,把事和人分開,千萬不要攻擊孩子的人格,要指出的是事情做錯了,但是你還是我的好孩子,這樣去接納孩子的時候,幫他一起去分析這件事問為什麼做錯了,我們從中能學習到什麼。

二是當孩子不能達到自己的期待的時候:我們在心理總是要給孩子訂各種各樣的成長目標,可能孩子會達不到,當他們達不到的時候,我們無論從心理、語言、行動上一定要去接納孩子,讓孩子感受到,雖然我沒有達到你的願望,但是你的愛是不變的,你還是一樣的會接納我喜愛我,這個也是在給孩子補充心理營養。

三是當孩子遇到失敗的時候:其實當孩子遭遇失敗的時候,往往是他心情最沮喪、最糟糕、最痛苦的時候。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不是去接納,相反的還會火上澆油,實際上這是在嚴重損害而不是給予營養,會對孩子造成一種負面的創傷。

我們大家都知道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當失敗以後遭到的否定和否認,孩子變得不自信、自我價值感缺失才是我們最需要擔憂的。

當孩子失敗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接納孩子,這才是給予心理營養

四是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當一個人有焦慮、擔心、恐懼、害怕等等負面情緒困擾時,也是孩子最低落的時候,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去接納他,也是給孩子注入心理營養最佳的時候。

關注孩子的四個關鍵時期

下面我們具體說一下四個月到三周歲的孩子,他需要的心理營養是五個重要心裡營養中的第三個,叫做安全感

這個安全感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呢?是為了和她心中的重要他人分離。

有的父母會說,孩子有了安全感居然是為了和我分離?那有的父母就不肯給孩子安全感,反而說這個孩子離不開她,其實真正的是她離不開孩子。

如果孩子在該分離的時候,沒有做好分離,就會造成後面的分離焦慮的情況。

四個月到三周歲的孩子,他們認為母親和他是一個共生體存在,而對成人來說,孩子從出生以後,也就是臍帶剪開的那一刻,就是母子,是兩個不同的個體。

四個月——十個月:

孩子從三翻六坐八爬,開始爬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和母親做第一次分離,因為他會爬了,可以爬到他可以去的任何地方,這邊看看,那邊摸摸,有時候還會去舔一舔、搖一搖,這是孩子第一次離開媽媽的懷抱,在探索外面的世界。

這個時候媽媽的正確做法是什麼呢?如果孩子要掙脫媽媽的懷抱,就讓他去掙脫,自己去爬,去嘗試。

而母親要做的是什麼呢?只要周圍的環境很安全,沒有傷害到孩子尖銳的東西,就可以讓孩子盡情去爬,當他爬到很遠的地方以後,他感覺到不安全時,媽媽就應該張開懷抱,孩子會願意回到你的懷抱,如果他不願意,就坐在你的前面,或左邊,他就覺得原來我和媽媽是可以分離的,是被允許的。

他也會感覺到周圍的環境是值得信任的,他是安全的。

這個時候就會發展一個適當的好奇心,注意,這裡提到的好奇心,是在探索世界。

如果家長過分的控制孩子,把孩子緊緊摟著,怕磕了怕碰了,或者這也不准摸那也不准碰,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不去探索了。

其實人所有學習的動力都是從這開始的。

就像有的家長說的那樣,我的孩子學習沒有動力,也不會創新,探索性也不夠,你推推他他就動一動,這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作為父母限制了他的探索。

如果從爬的那一刻開始,就被家長鼓勵允許的愛,給他創造了一個安全的環境的愛,他還是願意去探索的。

這就是很好的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

為未來他去探索世界,學習不同東西打下了基礎。

這就是為孩子種下了一個一個的種子。

十個月——十六個月:

這個時期一定要讓孩子去爬,這個爬就是鍛鍊四肢,對協調、鍛鍊孩子的頸部力量等等都非常有好處。

也有人說是左右腦協調,充分鍛鍊孩子的平衡感。

所以說媽媽們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限制孩子,如果限制了,剛才提到的好奇心就沒了,還會破壞他的安全感。

孩子在這個時期開始可以行走,這個時候孩子邁出第一步可能就會摔了,很多媽媽第一個動作就是趕快跑過去,檢查孩子摔到哪了,這個時候媽媽驚恐的樣子,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破壞。

讓孩子怕的不是自己摔了,而是家長那種恐怖的表情讓孩子感到我離開媽媽的懷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這就是孩子內心的解讀。

所以讓孩子自己走,是孩子第二次脫離母親的懷抱和視線,去探索完美的世界!

這個時候發展的是什麼呢?是有適當的冒險精神,愛他就要讓他第一次自己走。

你想如果一個孩子看到她第一次走的表情,他那種幸福那種滿足,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所有他去探索周圍的世界的地方,能走的,能上的地方他都要去嘗試。

如果我們在他走的時候像爬的時候一樣,提供給安全的周圍環境,走的時候摔倒了沒關係,只要孩子自己不辛苦。

有時孩子摔倒時,看周圍沒人,自己爬起來蹬蹬蹬就走了。

所以說當孩子去掙脫你的懷抱,要去走的時候,一定要鼓勵他去探索。

而有的母親不願讓孩子走,一旦孩子自己走,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回來以後,媽媽就緊緊的把她摟著,不讓他再去了。

而孩子好不容易掙脫又回去那個地方,他感到害怕了,就又跑回來,這時母親就說:你看剛才不讓你去,你非要去,現在不理你了。

這時候給孩子傳遞一個什麼信息呢?就是我離開母親是不被允許的。

所以說在孩子十個月到十六個月的時候,是讓孩子充分地去探索周圍的世界,發展的是孩子適當的冒險精神。

而如果這時候禁止的太多,這個孩子長大以後會去做一些極端冒險的事情,這都與他小的時候,學習走路離開父母懷抱的時候,適當的探索沒有得到滿足有關係。

當他長大的時候,去做可怕、冒險的行為的時候,父母是多麼的擔心,所以說從小就讓他去嘗試。

16個月——30個月被稱作可怕的兩歲

為什麼用「可怕」兩字呢?就是因為這個時期孩子想獨立,又想依賴你,這件事他想自己做,但是他的能力有限,這種時候孩子很著急,而家長就開始替代了。

比如穿鞋穿不好,家長幫著穿,孩子就會不樂意,這時,你就要明白了,孩子現在正處在這個年齡段。

家長正確的做法是:如果孩子想自己做,就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做,不管做成什麼樣子,家長要肯定孩子這個探索的過程。

如果孩子做不好,想讓你來幫忙,你就可以去幫助他,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一定要去。

在幫助的過程中,家長還有一個義務,就是告訴孩子怎樣去做。

比如洗手,先打肥皂在用水沖洗乾淨,最後擦乾淨。

這些小事情一定要去教他。

當孩子想做做不好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否定他,不讓他去探索,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就不能養成。

是因為家長在過分替代!16個月到30個月的兩歲孩子父母,要注意的問題是,孩子這個時候已經覺得自己成為一個人了,已經三歲了,從生理上和心理上和媽媽開始分離,這個時候孩子嘴巴里蹦出一個字「我」,這個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出現。

我要幹什麼?我想怎麼樣?開始有自己的主意。

家長在孩子這個時期,就要意識到孩子開始成長自我了,注意生活中與孩子有關的事情,一定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自己選擇以後去體驗,自我意識慢慢就有了。

以上說了0——3歲孩子的時候,各個階段給孩子安全感的時候,怎麼給呢?現在簡單說一下,就是看安全感是否不足。

影響孩子安全感的首要因素是分離焦慮,孩子爬的探索,走的探索,孩子自己想做事的探索,在快到三歲的時候,他自己表達了想表達的願望的這種探索,如果父母沒有給他,在他的世界裡就會認為和母親是沒有分離的,所謂分離了就意味著死亡。

而有的孩子兩歲的時候,或兩歲半的時候,被送去幼兒園,有的抱著車門就是不想進去,有時抱著爸爸媽媽就是不願下車,這都是有分離焦慮的恐懼和害怕的。

孩子就是因為你在那個關鍵的時候沒有給到孩子,他怕陌生的環境,不敢表達自己的願望、人際關係困難,也不自信,也不相信別人。

所以說安全感對孩子有多麼重要。

父母如何給孩子安全感呢?

第一個,就是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儘量保持情緒穩定,不能剛才跟孩子還有說有笑,突然因為一件什麼事情,臉上烏雲密布,這個時候孩子還是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所以孩子會驚恐萬狀,這個就是對孩子一種安全感的破壞。

第二個是爸爸媽媽之間的關係要和諧。

夫妻之間,尤其是小夫妻剛組建家庭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因為生活習慣等問題要發生一些爭執,這其實是正常的事情,但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來做這件事。

孩子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他會覺得爸爸媽媽是因為自己吵架,對孩子的安全感也是破壞。

所以說要避開孩子。

第三個怎麼給孩子安全感,就是要允許孩子做任何他能夠為自己負責的事,比如喝水、吃飯、穿衣服,凡是跟他有關的事,他能幹的,就儘量讓他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做。

我們說培養孩子目的是要讓他有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孩子要和我們分離,就要學會照顧自己的人生。

媽媽如何讓自己的情緒穩定,簡單的說四點:

第一,一定要學會了解情緒,管理情緒,關於情緒的管理,大家可以上網搜搜學習相關的課程。

每個人都有情緒,我們怎麼能把情緒管理好,而不是控制呢。

情緒是沒法控制的,越控制就越壓氣,早晚會爆發的,需要大家專門去學習。

第二,處理好和父母的關係。

和父母的關係不好,也會造成自己情緒的不穩定。

我們說的孩子的問題,是親子關係的問題,親子關係的問題是什麼?是親密關係,夫妻關係的問題,是個人成長的問題。

最後還是回到了原生家庭的問題。

所以說做好跟父母的連接,處理好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也能讓自己情緒穩定,當然這又是另外一門學問。

但是如果自己去這樣,平時自己去注意修復,也是可以做到的。

第三,處理曾經發生過的同樣事件。

就是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也可能那個時代父母不懂這個,像孩子的成長規律、教育給你造成了某些傷害,還有是外界的其他人給你造成的這種傷害,這個情緒如果沒有處理好,或者是你的創傷事件沒有處理,有的時候就會泛化,這是心理學上的名詞,我們也叫做情緒開關。

如沒有處理的話,她會像一個病,它會反覆發作。

偶遇到哪個情景就會發作,在別人看來一點事都沒有,都不是問題,但是因為你曾經在心理有那個創傷,所以就觸發了你,情緒開關一下就爆發了,所以假如我們去做心理工作者、心理諮詢師或者指導師,就可以學會處理。

最後,給自己補足心理營養。

作為爸爸媽媽,如果自己的心理營養不足,可以自己給自己補足。

當你做錯時,當你不能達到自己的願望時,當你自己失敗時,當你有負面情緒時,你也可以這樣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當你接納自己的時候,實際上也是在補足自己心理營養的不足。

當你自己的心靈營養充足的時候,你再去面對孩子,才不會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所牽動。

所以當你的情緒穩定的時候,你才能給孩子很好的心理營養。

往期精選

嬰幼兒意外傷害家庭急救錦囊精彩回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童年的缺憾,將耗盡一生去尋回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懂孩子,進入孩子內心,滿足孩子每一階段的發展和需求。這些需求的滿足,必須也只有父母能夠給予。而陪伴孩子每一階段的成長,受益最大的還是父母。有句話說,孩子是來引導父母成長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