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多寶寶打人咋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歲多的寶寶打人咋辦
寶寶跟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有時候為了搶一個玩具會突然之間打小朋友,這種情景讓寶媽寶爸很尷尬,想想孩子還那麼小,連說話都不太清楚,只是單純地阻止可未必是個好辦法,應該先找出原因,才能有效更正打人行為。
一歲多的小朋友由於語言尚未發展完整,所以會用一些行為方式來表達內心的想法,加上動作又比說話快,孩子在還不能準確說出自己的感受時,經常是想都沒有想,就直接將想法反映在動作上。
因此,對於這個階段寶貝的打人行為,首要做的是「找出行為背後真正的意涵」,並給予正確引導,以下有四個教養重點: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打人在成長過程種也是正常的,洛倫茨認為攻擊和爭鬥是一種本能,他相信,攻擊是動物、也是人類生活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人類要想避免戰爭等不良攻擊性行為,就需要多開展冒險性的體育活動,以耗散攻擊本能。
兒童的攻擊也是源於人的一種自我生物保護本能
1
從環境變化解讀行為意義:
同樣的打人行為,背後意涵可能完全不同,這次和下次動手的原因也可能完全不同。
建議家長先觀察孩子出手的前幾秒,周圍環境出現什麼變動,是不是有新的或喜歡的、不喜歡的事情出現。
比如說,孩子看到姐姐玩他喜歡的玩具,他去打姐姐一下,背後隱含的可能是「我要那個東西」;也有可能是姐姐搶了他的東西,他不高興,所以打人發泄;或是看姐姐大叫「好痛」,覺得很好玩等。
2
搶先中斷打人行為,教導替代方案
當你發現孩子和某個人相處時,或想要某個東西就會打人,必須在孩子出現打人的動作前,搶先一步中斷錯誤的行為,並協助他找到替代方法來表達意圖。
例如,他想要姐姐手中的玩具,可以帶著他的手拍拍、摸摸姐姐,幫孩子講出:「姐姐借我玩」教導的時機點很重要,必須在他打人前就要中斷,否則等打完人再教,通常作用不大。
3
冷處理為獲得注意的動手行為:
如果孩子動手打人後,會看看你的反應,通常用意是為了引起注意,這時最好採取「冷處理」,他要是覺得無趣,下次就不會繼續這樣做;但若是被打的人反應愈大,愈會增強他下次打人的動機。
要注意的是,當小小孩在「火頭」上時,首要的是「滅火」,即幫助小朋友合理宣洩不良情緒、減輕壓力,但要注意分寸,不能為了哄他開心而違背是非和原則,例如孩子在事件中有錯,但成人卻把責任推到對方以求太平,這樣就會養成錯不在我、推卸抵賴的壞習慣。
當孩子冷靜下來後,大人還是要與他分析討論,讓他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中客觀看待孰是孰非,不姑息也不錯怪。
4
平時模擬情境,鼓勵正向互動
若孩子是想找人玩,卻不知怎麼開口,而胡亂打人、推人,建議平時製造一些遊戲的情境,或帶簡單的遊戲,提供正確的互動示範;或當他與其他孩子有適當的身體接觸時,例如擊掌,就要給予鼓勵,讓他知道原來可以這樣互動。
錯誤的教養
切記別在孩子打人後對他做出相同的動作,並對他說:「你現在知道這是什麼感覺了吧!」這個年紀的孩子同理心尚未發展,無法理解他人感受,這樣做只會強化他「打人是可以的」心態。
此外,家長以懲罰做為禁止的工具,或許當下有效,但通常孩子沒多久又會再打人,因為你沒有教他下次碰到同樣的情境可以怎麼做,因此,教導正確的替代行為,會比懲罰更重要。
孩子可以打人,你管的不對才是大事
孩子在學校里愛動手打同學,常讓家長頭痛不已,也讓孩子失去了很多童年夥伴,倍感孤單。家長們常希望能快速找到制止孩子這種不當行為的方法,殊不知,在我們找方法的同時,了解孩子攻擊性行為的來源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