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打越犟?腦科學有了結論,許多父母后悔當初動手,趕緊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家教智慧

那天在一個公共場所,一個媽媽正在用巴掌和腳,聯合起來制服一個4歲的小男孩,連續的擊打導致小男孩哭都忘記了,他媽媽希望坐端正,一動不動那種。

小男孩果然做到了,一動不動坐在哪裡,像一個小木偶,但眼睛裡明顯帶著仇恨。

他媽媽還大聲地和周圍人講:「現在越來越犟了,小時候打一下就行了,現在你看我手都打紅了,才坐安穩,以後不懂怎麼辦!」圍觀的人都搖頭,對這個媽媽譴責,但也無計可施。

孩子不聽話時很多家長都要打罵,可是事與願違,孩子越打越犟,讓家長很是苦惱。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越打越犟呢?

國外行為學專家研究發現:一見孩子犯錯誤就大發雷霆,大聲訓斥,甚至打罵,這樣重複下去,孩子對訓斥的適應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天長日久,孩子就 會對一般的訓斥持無所謂的態度。

藉助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觀察其腦部結構。

結果顯示,兒時長期遭受虐待等傷害越多的人,其腦部海馬區、額葉等主管學習、記憶和情感控制的區域越小。

同時,這些人腦部控制恐懼、焦慮等情緒的杏仁體異常活躍。

許多父母這時候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當,而是對越來越犟的孩子採取更嚴厲的訓斥,收效結果仍是甚微。

久遭打罵的孩子不僅會表現得越來越犟,而且還會表現出好說謊、具有攻擊性等不良行為,由於這些孩子內心覺得在家庭內得不到溫暖,因此遇到挫折就會離家出走,甚至被壞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行為醫學專家們通過調查發現,這樣的兒童長大後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諧者較多,他們也不能很好地養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視了自己的下一代。

如此惡性循環,將會造成不可忽視的家庭和社會問題。

孩子不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會的希望。

父母是開啟兒童心智、品德的第一教師,對兒童心理、行為健康發展影響極大。

為了家庭,為了社會,父母養育孩子一定要有正確的態度和方法。

力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之間友好相處為孩子樹立楷模,一個平和良善的家庭氛圍可以產生積極地力量,給孩子以鼓舞;

父母要關心和愛護孩子,和孩子之間建立起相互依賴相互關愛的感情,注意情感交流,及時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言傳身教才能影響人,暴力體罰絕對不會是教育的正常狀態;

必須有正確的育兒態度,切忌粗暴打罵和無原則的溺愛,這兩者往往是兩個極端,又互相聯繫,有些溺愛過分孩子無法掌控了就開始暴力相向,打服為止,沒有中間地帶過渡;

父母還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 和思想水平,一起在家的時候,多閱讀,聽聽音樂,講講故事,外出旅行、購物,孩子會在更多的體驗中漸漸豐富自己的內心感悟,受到良好的教育。

當然,從法理上說,當下對孩子的暴力體罰本身涉嫌違法,這是另一個層面的事,這裡就不多說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家庭教育高招: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文 | 蛋殼媽 為了給北京蔚藍的天空做出一份貢獻,最近蛋殼媽上下班都乘坐地鐵,今天下班在換乘地鐵的時候剛好趕上晚高峰。蛋殼媽乘扶梯下樓的時候,聽到上行扶梯上有什麼東西哐里哐當的從上面滾了下來,順...

家庭教育高招: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文 | 蛋殼媽 為了給北京蔚藍的天空做出一份貢獻,最近蛋殼媽上下班都乘坐地鐵,今天下班在換乘地鐵的時候剛好趕上晚高峰。蛋殼媽乘扶梯下樓的時候,聽到上行扶梯上有什麼東西哐里哐當的從上面滾了下來,順...

家庭教育高招: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文 | 蛋殼媽 為了給北京蔚藍的天空做出一份貢獻,最近蛋殼媽上下班都乘坐地鐵,今天下班在換乘地鐵的時候剛好趕上晚高峰。蛋殼媽乘扶梯下樓的時候,聽到上行扶梯上有什麼東西哐里哐當的從上面滾了下來,順...

「虎媽」、「狼爸」的嚴厲教育是最危險的教育

孩子是脆弱的,成長需要鼓勵,一切嚴厲的對待都可能隱藏著某種傷害。大部分父母同意「棍棒」教育有害,克制自己放下手中的棍棒,那心中的棍棒呢?心中無棍棒是件比手中無棍棒更重要的事情。飽含真誠的寬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