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了不抱 不哭才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哭聲免疫」法認為寶寶愛哭是慣出來的

關於這個問題,此前有一篇名為《 美國人帶孩子的17個絕招》的帖子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裡面提到美國南加州著名的兒科醫生JANE GU告訴樓主利用「哭聲免疫」訓練寶寶,能讓寶寶在嬰兒時期乖巧得好像家裡沒有嬰兒,這位樓主分享的經驗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原文如下:

愛哭的BABY都是爸媽教出來的。

才出生的小BABY聽不懂話,他們靠條件反射來做判斷。

中國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抱起來。

JANE GU醫生反覆告誡我:孩子一哭就放下來,不哭才抱起來,正好反過來。

這樣一來,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時候才有得抱,這招極靈。

放下愛哭的孩子開始訓練,看著時鐘,不要抱讓她哭,準備等10分鐘再抱。

第一次可以設定5分鐘,以後一次比一次時間拉長,我的妞妞第一次就沒有熬到5分鐘,大約3分半的時候就停了,我已經心疼得肝腸寸斷自己都快哭了,一定要忍住了。

讓孩子知道哭聲是叫不來媽媽的。

訓練「不哭的孩子」要排除4個哭的其他原因:尿了、病了、餓了,睏了。

上帝保佑,我家兩個孩子都不會無理由哭,偶爾哭一下當作運動也是極少數,妞妞和妙妙100%是快樂的寶寶,躺在床上都咯咯笑出聲的孩子。

質疑:違背天性,不利於寶寶心理發育

這個冠以「美國專家」的說法,雖然被廣為傳播,但是同時也受到不少嬰幼兒心理學家的反對。

有網友搜出,帖子裡提到的南加州著名的兒科醫生JANE GU,其實是個華人,此人風評不怎麼好。

哭聲免疫被心理學家認為違背天性

有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哭聲免疫法因為見效快,讓媽媽省心省力,曾在美國風靡一時,被哭聲免疫法修整長大的孩子,後來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

付出一代美國兒童的幸福代價後,此方法終於被歐美深深反思和摒棄,這種方法的創始人約翰·華生也曾被評為美國人最討厭的人之一。

約翰·華生曾經出版過《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本書改變了美國兒童的養育實踐,整整一代兒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這種風格的教養實踐中長大的。

約翰·華生在學術圈名聲大噪之時,他痛苦的大兒子雷納卻背叛了他學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

也許是童年匱乏情感的創傷太嚴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納。

雷納曾多次自殺,後在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

其前妻的二個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兒多次自殺,兒子一直流浪,靠華生的施捨才能生活。

倡導並踐行「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的華生家族,悲劇同樣在第三代延續:華生的外孫女記憶中,媽媽沉默易怒,秘密酗酒,並曾經多次試圖自殺,她自己也是酒精成癮者,並多次考慮自殺。

悲劇的種子其實早在華生童年已經種下。

華生的父親脾氣暴躁,拋妻棄子,華生受同學欺辱,並因暴力行為而兩次被捕。

童年對愛的絕望,讓約翰·華生傾一生之力,打造了一個「沒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國」。

哭聲免疫法的真實案例

1、我的同行,一個從重度創傷童年走出,但不斷自省並且帶出健康快樂孩子的心理醫生,她的姐姐則走向另一端,使用哭聲免疫法帶孩子,堅信嬰兒是在用哭泣威脅自己,定點餵飽奶後,既任憑嬰兒在哭泣中入睡,妹妹極力勸阻無效。

等到了上小學的年級,姐姐的孩子被確診兒童精神分裂,入住精神病院。

所謂哭聲免疫法可能給寶寶心理帶來嚴重創傷

2、微博的網友評論;「我哥在加拿大,鄰居是倆高知,信哭聲免疫法帶孩子,出生後單獨睡房間,苦得死去活來也不去管。

孩子6歲還不說話,現在孩子10歲,從很小就被診斷為自閉症。

3、網友私信告訴我曾使用哭聲免疫法冷酷訓練孩子,現在孩子被診斷自閉症。

以上個案,哭聲免疫法的擁護者可能大呼冤枉,辯解哭聲免疫法不是說一直不抱,而是不能一哭就抱,要逐步延長反應時間。

經常聽到嬰兒哭鬧卻不及時反應的媽媽,可見已喪失很多母性本能,再加上「科學理論」支持,更相信自己的不及時回應是對的。

在這些可怕觀念的毒害下,媽媽對嬰兒越發冷漠,堅信嬰兒在用哭泣威脅自己,那心情不佳的時候,放任嬰兒哭泣怎可避免? 即使嚴格按照第一次延遲5分鐘,後面逐步加長的原則訓練,對孩子一生的人格基礎也是摧毀性打擊。

不要擔心寵壞一個小嬰兒

剛出生的寶寶,他們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要,餓了,睏了,不舒服 了……而父母要對他們的哭聲反應迅速——抱、餵奶、查看尿布等等。

這些行為消除了寶寶不舒服的因素,並且讓他們感到關愛,逐漸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這就是最初的母嬰依戀。

哭這個技能,大大提高了新生兒的存活率,在寶寶還不會說話之前,哭還起著與其他人溝通交流的作用。

許多研究嬰兒的專家都指出,不要擔心寵壞一個小嬰兒。

6個月之前,我們怎麼寵寶寶都不會把他們寵壞,因為那個時候,寶寶的思維還沒有高級到利用假哭來指使別人。

對於剛出生的嬰兒來說,媽媽怎麼寵愛都不為過

在寶寶0-3個月期間,如果父母對嬰兒反應及時而得體,這些孩子到8-12個月的時候,比那些父母反應不及時的孩子,哭得少多了。

而且這些孩子(8-12個月)其他溝通方式發展相對要好,比如,臉部表情,手勢,非哭聲的發音。

頭3個月,父母對孩子哭聲反應及時並作出孩子需要什麼的正確的判斷,孩子知道不必大聲哭來吸引父母,也促進他們其他交流方式的發展。

3、4個月的孩子,在餓了的時候放聲大哭;一旦媽媽靠近他,還沒開始餵奶,寶寶就知道停止哭泣,這說明,在頭幾個星期里,他們意識到了媽媽的照顧行為,所以當媽媽靠近時,他們知道媽媽來照顧他們了,就停止了哭聲。

嬰兒就是這麼通過媽媽迅速、穩定、重複的行為來學習自己和媽媽的關係。

安全依戀感的建立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將來的人際關係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以,目前,心理學界以及兒科研究嬰兒哭聲的醫學界學者,主張對於嬰兒尤其是0-6個月的寶寶,父母要對他們的哭聲反應及時而得體,這種反應不一定就是抱--可以抱,可以過去和孩子講話,唱歌,撫摸他們的皮膚,檢查他們的尿布是不是濕了等等。

【小編總結】對於前面提到的「哭聲免疫法「,許多媽媽都持疑慮態度,畢竟面對嗷嗷待哺的小寶寶,誰也不敢輕易用自己的孩子做實驗,這要感謝媽媽們的母性本能啊。

對於6個月以內的寶寶,請以你的母親天性放肆寵愛他吧,不要擔心你會寵壞寶寶,畢竟對於一個充滿無助感的嬰兒來說,擁有來自媽媽的愛和安慰,才能滿懷信心地信任這個世界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談:「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危害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母嬰關係則是重中之重,決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歲之前便已奠定。做為心理醫生,大量個案是母嬰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