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2歲「暴力」寶寶 家長應該這麼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歲寶寶的行動能力更強,自我意識發展也提升了,當寶寶與同伴在一起玩耍時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機率也增加了。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寶寶在初期出現攻擊行為時,爸爸媽媽沒有及時糾正寶寶的行為,那麼當寶寶成長到2歲時,這種攻擊性行為就很容易變成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了。
寶寶們在一起時,最常見的攻擊性行為就是為了爭搶玩具而出現推人、打人、撓人、咬人的舉動,其中又以打人更常見。
當寶寶出現這樣的舉動時,在一旁看顧的爸爸媽媽應該馬上將寶寶拉開,告訴寶寶「不可以」。
如果寶寶因此哭鬧或躺在地上打滾,應該將寶寶迅速帶離現場,離開現場有助於寶寶的心情迅速平復。
這時爸爸媽媽不要與寶寶大喊大叫,也不要給寶寶講道理,更不要逼迫正在氣頭上的寶寶跟受害者道歉。
待寶寶離開「案發現場」心情平靜之後,爸爸媽媽再耐心地跟寶寶講道理,這時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語氣,不要讓寶寶感覺到家長在教訓自己,不要讓寶寶出現牴觸和逆反情緒。
家長可以啟發寶寶的共情能力,引導寶寶想像自己被人推倒在地或被人打的感受,告訴寶寶「那個受傷的小朋友會疼」。
此外,爸爸媽媽可以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跟寶寶交流,引導寶寶將自己心裡的感受說出來,可以問問寶寶是不是著急玩玩具才打了別人,要相信寶寶並不會單純因為想打人而打人。
此外,爸爸媽媽要在平時的育兒工作中加強寶寶的秩序意識教育,讓寶寶學會輪流玩玩具或使用物品。
關於攻擊性行為一:論業界「小霸王」成長記
最近一一開始有攻擊同伴的小苗頭,聽奶奶說在公園和小朋友玩沙子,突然就拿鏟子朝小朋友臉上揚沙。奶奶及時制止並告訴她這樣做不對,倆人繼續玩結果又來一次,直接把小妹妹玩哭了。諸如此類的打人咬人等現象都...
沒有「超人」在身邊保護和寵溺,寶寶如何長大?
「外公,是寶寶媽媽的爸爸」。在現在的80、90青年中,生完了小孩,因為自己工作的原因,一般將小孩子交由爺爺奶奶或外婆帶。我們家是外公外婆帶的。「我喜歡叫愛公,而不是外公」——我是妮寶,就喜歡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