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討厭媽媽」是好的開始,父母把握好,孩子受益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初為家長時,都以為教育孩子是一個順水推舟的過程。


只是,當孩子慢慢長大,才發現教育是逆水行舟的艱難。

日本作家酒井駒子在《我討厭媽媽》中有一段小兔子的自白:

「我討厭媽媽總是一直看著電視劇,卻不讓我看漫畫;我討厭媽媽總是和別人聊很久的天,卻總是催我快一點;我討厭媽媽經常忘記洗衣服,害我今天穿著昨天的臭襪子。

話雖然聽起來很幼稚,但不可否認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聽到孩子這樣抱怨。

就在前兩天一位9歲男孩的媽媽向我反映,她發現兒子現在動不動就和她頂嘴對著幹,太不讓人省心了。

叫他收拾下書桌、床鋪,他卻不耐煩地說:「你煩死了,真囉嗦!」

好好跟他說:「電視不要看得太多,功課要做好。

他卻回你一句:「不用你管,我知道該怎麼做!」,然後依舊我行我素。

總之,孩子感覺很煩,媽媽感覺很惱,親子間的相處有著心力交瘁的疲憊和無奈。

我能理解這位媽媽的心情,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叛逆成性,確實挺讓人焦慮不安。

其實在應對叛逆孩子的道路上,家長們都並非是孤軍奮戰,只是沒有用到對的教育方式,所以弄巧成拙。

孩子其實都是好孩子。

「叛逆孩子」之所以會叛逆,除了少數是孩子自身因素外,大多數還是因為父母教育方式不當造成的。

我們一起來看看在教育孩子時比較常見的兩種錯誤方式:

1、 嘮叨式的教育方式

日本著名教育家池田大作曾說:

沒必要對孩子歇斯底里地發脾氣,也沒有必要嘮叨個不停。

早晨起來要洗臉刷牙,外出歸來要洗手,弄亂的東西要放回原處等等,只要有機會就自然地教導孩子,這樣不就行了嗎?

嘮叨是一種「原生態」的教育工具,再沒有經驗的父母,也會用嘮叨來顯示自己有教育的能力。

但其實嘮叨是最沒用的一種教育方式。

我國民間有這樣一個說法:「媽媽最好是用一隻手來愛孩子,爸爸最好是用半張嘴來愛孩子」,即父母少包辦、少嘮叨,才是最好的。

但凡嘮叨的父母都很清楚,他們的話,孩子能記住的不到1%。

有些話,即使孩子記住了,在做的時候,也會和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因為他們對父母的諄諄教導產生了逆反心理。

說嘮叨有罪,可能會傷害那些愛之深責之切的父母的良苦用心,但碎碎念的確有緊箍咒的效應。

因為,嘮叨家長扮演的都是監工或碎嘴婆婆的角色。

如果父母總是嘮叨一些陳詞濫調,站在傳統的教育思想里老生常談,那麼孩子就會封閉自己的學習之門,即使是正確的知識,也不願意聽,不願意學。

過多重複同一論調,孩子叛逆心理更容易爆發出來,造成親子矛盾。

2、 家長式的教育方式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瑪利亞·蒙台梭利在《發現孩子》中說: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成人就開始壓榨、束縛他,可悲的是,成人自己竟然毫無察覺。

孩子叛逆的表現是自我的發展,他希望能體驗「我自己來」的感覺,不甘心生活在父母這個「別動」那個「不許」的斥責底下。

人和人之間需要經常在思想上、情感上進行平等的交流,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也有這種對平等的渴望。

但面對孩子,家長總是埋怨的斥責的,是恨鐵不成鋼的,老是覺得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更好,老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聽話。

在孩子面前一個勁兒地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好,說這些話的結果往往是在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在心中造成「父母不愛自己」的假象。

家長一味的呵斥,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情緒,使孩子失去了對家長的信任、依賴。

家庭教育是充滿智慧的,對於家長來說,只有站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去看待孩子眼中的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在想什麼,知道孩子需要什麼。

你有用過上面兩種方式教育過孩子嗎?

很負責任地告訴你,那不是在糾正叛逆兒童,而是在把孩子往叛逆的火爐里推!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用對教育方式應對叛逆兒童會事半功倍:

1、講究懲罰與批評的藝術

美國人教子十二法則第八條懲罰法則中說:

懲罰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慎用。

孩子一旦懂得受尊重與屈辱的區別,那對他的心理將成為一種最為強烈的刺激。

就如哲學家洛克在名著《教育漫畫》里說:

你的舉止應溫和,即使懲罰他們,態度還是要鎮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於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父母一旦能讓孩子愛惜名譽,恐懼屈辱,就等於使他具備了一種真正的做人原則,這個原則會永久性的發揮作用,使他們從叛逆的歧途走上正軌。

2、掌握溝通的藝術——傾聽

德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說過:

我在教育卡爾的過程中,漸漸掌握了一些與孩子進行溝通的經驗,其中之一我稱之為『傾聽的藝術』。

但遺憾的是,現代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孩子的有效溝通總是很容易被忽視。

成功的家庭溝通應該注意這幾個因素:理解、關懷、傾聽、信任和尊重。

要建立一種積極向上的家庭溝通方式,應該改變家長是決策者,孩子是接收者的角色定位。

父母在傾聽中應該學會角色互換,讓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夠有機會表述他們內心的願望。

通過溝通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養成理解他人的習慣,讓孩子叛逆的心理得到舒緩。

3、 放低姿態,用威信贏得孩子

即使再小的孩子,也是應該得到尊重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羅達·鄧尼曾說:

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

在平等的基礎上,孩子會更願意與父母交流,更能聽進父母的指導,這是教育的首要條件。

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覺來自於父母的威信。

父母用威信贏得孩子尊重,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

所以,請放低姿態,放下長輩的架子,蹲下身來與孩子交流,讓孩子放鬆警惕,讓孩子打消想要叛逆的念頭。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人生不售回程車票,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重來,人在社會上,註定要扮演某個角色,雖然並非心甘情願,卻也無可奈何。

社會不會等孩子成長,所以你要讓孩子自發地走向成熟,不是用嘮叨呵斥的錯誤方式,而是用藝術的批評、溝通方式和尊重的態度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人的溫暖。

任何人都有不完美的方面,都有輸於別人的地方,關鍵在於作為家長的你會怎麼做,把握好孩子將會受益一生。

一段來自兒童心理學家傑弗利·伯恩斯坦的《叛逆不是孩子的錯》的話,送給每一位愛孩子的家長:

親愛的父母們:

如果你們真愛孩子,就陪他一起成長,做個放風箏型的家長,做到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標、手裡有分寸、腳下有土地。

如果你們真愛孩子,就遠離攀比,做個心平氣和的父母,把孩子的錯誤和失敗看作他成長中的經歷和機會,能夠為孩子取得小小的成功發自內心地自豪。

如果你們真愛孩子,就適當地給孩子減壓,因為最後一根稻草可能會壓死一頭牛,積累壓力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如果你們真愛孩子,就讓他獨立,做個適當放權的父母,尊重孩子想要擁有獨立的空間和時間的要求。

Sentry申迪寶貝兒童安全座椅,不止於安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的應對方式

青春叛逆期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過程,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說明孩子長大了。可由原來的乖寶寶變得不聽話、頂嘴、沒有孝心、說話口氣生硬、情緒像是脫韁的野馬難以控制......簡直就是變了一個人一樣。...

用粗暴的方式去統治不聽話的孩子?

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越有思想的人越難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統治!同樣,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開始有了自己小小的主見,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變得似乎「不聽話」「叛逆」起來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