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毀了親自溝通?你還在和孩子講道理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講道理教育孩子,對孩子來說是種強迫,這不會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同時會使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

教育不應該只講套路,應該注重簡單和技巧。

講道理是無數家長前撲後繼一直在做的事情,看起來好像很正確,實際上若把講道理視為教育的本質,那你就大錯特錯。

因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建設性的過程。

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

要使孩子「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孩子,必須要首先讓孩子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為何不要給孩子講道理

孩子到12歲才開始抽象思維能力真正發展起來,之前都是情緒和感受在起主導作用。

小孩剛出生時,就像一個小動物,吃喝拉撒睡,動物性、生理性占到了絕大部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作為人的社會性才一點點增加,孩子對道理的理解也是有認識發育的年齡的。

而所有的道理都是抽象的,都是對具體事情的一個概括、升華和總結。

所以,當你給一個不太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的小孩講這些抽象的大道理時,無異於對牛彈琴。

因為此時幼兒就是一個剛開始學習模仿和感知世界的原始人,模仿和感知,是其成長的兩大途徑,而不是聽道理!

讓孩子體會感知最有效

什麼事情都是自己經歷過才最能記憶深刻。

小米2歲多時,對家裡的電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想伸手去觸摸,任憑我們怎麼解釋有多危險都無濟於事。

總是越是想要制止她,她越想要拿手指伸進去玩。

嚴媽想道理說不通,乾脆讓她體驗一下,我找出了青蛙造型的迷你隨身小電扇,上面兩片軟軟的葉子轉起來的時候,即使刮到手有點疼但不至於出血什麼的,所以就把小米喊到面前,讓她伸手去感受一下電扇轉起來的「威力」,她手指去打了一下,我問她疼不疼,她說疼的!我告訴她大電扇還要厲害,會出血,手指會被砍掉,更疼。

於是她再也不想去碰電扇了。

盧梭指出「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已提醒存世百年,可這三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最習慣、運用最純熟的模式。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光說不練,這不僅不能給孩子任何幫助,反而會讓孩子對家長的教育更加厭煩。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是很多家長的通病!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於思維慣性。

但實踐證明:想要孩子接受一個觀點,從體驗感知入手,調動孩子去思考,這樣的方法屢試不爽。

用行動引導孩子

在很多家庭中,遇到問題,先是循循善誘講道理——不聽,開始批評指責——再不聽,就會動用武力解決……所謂家庭教育三部曲。

道理,永遠抵達不了一個人的內心深處。

好的教育,是要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尊重人性。

用行動去引導行動,才能讓一顆心抵達另一顆心!而恰恰孩子在童年階段,最擅長的就是模仿!

所以,家長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孩子為什麼不聽家長講道理呢,因孩子認為家長講的道理只是針對自己的緊箍咒,而對大人是毫無約束力的。

比如家長讓孩子早睡早起,可自己卻打遊戲達到凌晨,孩子醒了,自己還睡不醒。

這樣,即便你說的「早睡早起身體好」的道理是沒錯的,孩子也不會聽的。

言傳不如身教,身教出來的道理才有說服力,換句話說就是,孩子看到由道理產生的成功,更容易接受。

思想家盧梭還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

有氣魄的人其實是會用另一種語言的,那就是自己的行動和成績。

之前,嚴媽也寫過: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父母身上問題的折射。

行動是對語言最好的解讀。

孩子可能聽不懂複雜的語言,但是家長的示範能使他們了解很多說教代替不了的事情。

共情理解孩子,培養同理心:同理心,或稱換位思考、或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多點理解。

有了父母的理解,每個孩子都會變得懂事而配合。

孩子也會慢慢有同理心的。

不講大道理,多給具體方法:孩子學習遇到了問題,講大道理有用嗎?沒用。

既然沒用,家長還總是去充當「事後諸葛亮」還有什麼意義?孩子學習遇到了問題,最需要的是切實有效的方法,而不是對他的學習毫無幫助的大道理。

和孩子站到一條戰線上為解決孩子的學習困境而一起努力,這就會讓孩子在感受到家長對他信任的同時,也感受到家長對他的愛,有著家長的愛和信任,孩子也就能夠輕鬆、快樂地去學習了。

多幫孩子分析他面臨的具體難點,找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步驟,和孩子一起面對!

先釋放孩子情緒:家長講道理適得其反,往往是因為講的態度、方法有問題。

在處理情與理的問題上,孩子更需要先情後理。

也就是,先要把情緒調整好,才能接受那些大道理。

講道理的前提是:孩子情緒穩定正常,有清晰的判斷力。

這樣來看,如何調整孩子的情緒就變成了講道理是否能成功的關鍵。

比如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可以問孩子:「你想媽媽用什麼辦法讓你安靜下來?(平時可以準備一個長長的單子,列出來讓孩子安靜下來的辦法,供孩子選擇)」

多用繪本故事引導:現在有很多繪本故事,都是有卡通人物形象,還會有各種故事演繹,有很多內容是很不錯的安全、禮儀、情緒等方面教育孩子的小故事,孩子通過這些小故事,很容易角色代入,去理解這些故事背後傳遞的道理。

家長與其喋喋不休象唐僧一樣,不如讓孩子讀繪本來的更輕鬆自在。

我們要做智慧的家長,愛心在左,方法在右。

我們為何總想給孩子講大道理,其實還是我們懶!

講道理多簡單啊。

可為什麼很多人還是「明白了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明白道理容易,更重要的是行動。

知易行難。

行動考驗的是一個人方方面面的能力,耐心、意志力、抗挫折力……一樣都不能少。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

真正能讓孩子明白一件事應該怎麼做,需要家長身體力行,用行動去引導;換位思考,去感受孩子的內心;因材施教,耐心等待變化發生……與這些相比,講道理多簡單啊。

還有些家長,確實很少對孩子講道理,他們更直接,三句話不對就把孩子罵一頓或打一頓,這就不是我們這裡所說的「不講道理」,而是不講理了。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打人更是下下下策。

都說父母難當,其實當好,更難。

教育孩子的過程是完善自己的過程,想要孩子飛翔高空,家長自己就要具有藍天的胸懷和高度。

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