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冷漠臉!如何養出「暖寶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段時間以來,「居民樓突發火災,十多名外賣小哥幫忙滅火」、「公交車司機『脫崗』扶盲人過馬路」等新聞事件得到網友紛紛點讚,評論希望社會上多出現熱心好人,不少家長表示「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擁有一顆溫暖待人的心」、「孩子,儘管你以後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一個普通人一輩子,但是希望你依然能為社會輸出一點點溫暖」。

然而,越來越多的家長反映,家裡孩子長著一張「冷漠臉」,越長大越對周圍的人和事情越發漠不關心,對任何事物似乎都不感興趣。

「去到那裡都低頭看著手機,不愛搭理人」、「小孩說難得放假想在家上上網,不想參加什麼家庭聚會」,許多家長將其歸咎於「網絡過於發達」、「電子產品泛濫」、「學業壓力大」。

其實,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能直接反射出成長過程中家庭養育的好與壞:一個懂得關心愛護他人、樂於助人的「暖寶寶」,必定是從小感受到來自家長的關注、呵護和愛;反之,對人和事物漠不關心的人從小必定缺乏家長的愛和肯定。

個人的性格和氣質並不會某一天突然形成或者轉變,既有先天因素影響,但更多是後天形成,從出生那刻起,對世界的感知便開始影響個人性格和氣質的走向。

而作為帶領孩子感知世界的第一人——父母,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那麼,家長如何從小培養出「暖寶寶」?

多和寶寶有「肌膚之親」

著名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提過,對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來說,除了需要被細心地照料之外,還需要和母親有溫柔的身體接觸。

有心理實驗結果表明,兒童缺乏和父母身體接觸,長大後普遍不懂體貼和缺少溫情,而且也表現得不自信,自我評價偏低,這樣的孩子不容易感受到別人傳達自己的快樂情緒,對周圍的人也冷漠沒有親和力。

美國育兒權威威廉·西爾斯博士的《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出版近20年來暢銷不衰,美國媽媽幾乎人手一本,其中提出最主要的觀點是提倡通過母乳餵養、與寶寶同睡、用背巾背著寶寶、及時回應寶寶需求等方式,使父母與幼兒及早建立親密關係,讓孩子在充滿關愛的環境裡長大。

在愛中長大的孩子能產生充分的安全感,在感覺安全舒適的環境裡孩子才有更多的精力去感受別人的愛,並作出反饋,形成愛的良性循環。

「同理心」激發正面情緒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與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摘自百度百科)。

沒有同理心的孩子容易漠視他人,而這份漠視也往往來自於對成人的模仿。

圖片來源網絡

曾經有位媽媽跟我抱怨:「我感覺我孩子很涼薄。

有天他聽到電視響起愛看的節目音樂,他興奮地往客廳跑去,路中沒注意到我放在餐桌底下的腳,他一腳踏下來踩在我的腳上,疼得我嗷嗷直叫,而他站在一旁面無表情地看著我痛苦扭曲的面容,沒有撫慰也沒有關心……還有一次我生病了,躺在床上感覺天旋地轉全身乏力,他卻在外頭玩著自己的玩具,沒進來問我『媽媽你怎麼了』之類的話。

我聽後很是吃驚,這位媽媽居然給只有4歲的兒子評價是「涼薄」!為了弄清背後的根源問題,我問了她一些日常生活的細節:1.孩子在嬰兒時期時無故哭鬧不止你會抱起他嗎?她說:「不能慣著他啊,要是他一哭就得抱,形成習慣後可不把大人累死!」2.學走路時摔疼了怎麼處理?她回答:「摔倒得讓他自己爬起來,一點皮外傷怕什麼。

」3.害怕打針、害怕黑暗、害怕陌生人時哭鬧怎麼辦?她答:「得嚴肅告訴他男孩子不能做膽小鬼!」……我似乎明白了,這位媽媽的孩子在生活中碰到事情和產生情緒,卻長期不被理解和接納,嬰兒時期哭鬧想得到大人的關注和擁抱,卻被「冷處理」拒絕,摔跤疼了得不到大人的幫助和言語上的關心,感到害怕的時候反倒受到大人的訓斥……他對媽媽疼痛、生病時的無視,正是模仿家長對待他的方式。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首先家長也要具備同理心:理解孩子。

對孩子的言行多用幾分鐘去思考「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做」、「為什麼孩子會說這種話」,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和訓斥,使孩子產生負面情緒。

孩子被理解後,才能產生正面情緒,從而以積極的言行反饋給這個世界。

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位媽媽跟我說:「雖然我和丈夫關係不好,但是我和孩子的爸爸都很愛她,傾注了我們所有的愛,為什麼我感覺不到她對愛的反饋,對人對事還是一片冷冷清清?」這位媽媽把「愛」孩子的理解局限於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而忽視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關愛也是孩子學習和感知「愛」的重要對象。

父母或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緊張,經常處於「冷戰」,孩子沒法獲得互相關愛的模仿對象。

另外,對於孩子來說,父親和母親的角色都重要,在父母產生矛盾中孩子難以「站立場」,很多時候索性選擇「逃避」、「無視」,久而久之將這種情緒蔓延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物。

因此,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愛護、支持、肯定,積極主動化解矛盾,才能在孩子心中構建一個「友愛互助」的人際關係模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嬰兒多大能聽懂大人的話?這個答案有點不一樣

很多人都以為,要等寶寶會說話了,能表達自己的意思時,才能聽得懂大人的話。其實不是這樣的。我覺得嬰兒剛出生的時候就能聽懂大人的話了。寶寶的聽力發育得很早,起始於胎兒時期。當胎寶寶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時...

孩子不可愛的行為,其實是在呼喚愛……

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管不住,親子關係緊張,為此父母感到焦慮,孩子也常常覺得煩躁或委屈。這是為什麼呢?有這麼一個故事:媽媽帶女兒逛街,回來後媽媽讓孩子把今天所見都畫下來。媽媽看完孩子的畫後十...

「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前兩天帶寧寧去打疫苗,剛進到打針抽血的那層樓,就傳來各種撕心裂肺的哇哇大哭聲。哭是會傳染了,還根本不懂怎麼回事的寧寧,也在我懷裡大哭起來。嗯,如果有人間煉獄TOP10評選,我投這裡一票。等號的時...

受不了孩子哭?那就讓他哭個夠吧!

周末帶娃去一個兒童主題公園玩,裡面有小劇場,提前幾分鐘我們進去坐定,很多小朋友在舞台上跑跑跳跳,突然間關燈,一片漆黑。一個兩歲左右的寶寶哭的響亮,她媽媽坐在我們身後一動沒動,只吆喝著孩子過來找她...

孩子哭鬧,父母該立即去制止嗎?

有一些媽媽是不是發現寶寶經常的哭鬧,讓很多媽媽不知所措,為此大為懊惱,這個磨人精,這時候我們一般都會尋找各種方法讓孩子平靜下來。殊不知孩子有時候的哭鬧其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哭鬧是寶寶用來發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