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里寫道,「童年記憶對於我們了解一個人的生活觀有著重要價值。
原因有二:首先,童年記憶涵蓋了一個人對於自己和環境的初始印象,個體第一次將自己外貌,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綜合起來考慮;其次,這是個體主觀意識的起點,也是人生的起點。
」
童年時父母關愛的缺失和打罵教育,都會讓我們長大後變得沒有安全感。
孩子會覺得我是不值得被愛的,不敢給別人帶來麻煩,不敢說沒有準備的話,不敢比別人差,不敢和別人對立……孩子的早期性格中,嚴重地缺乏了一種勇氣,叫做「面對」,而我們又因此具備了一個能力,把什麼都歸結為「是我不好」的能力……
從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會不會過得很糟糕?答案是肯定的。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會:一點事就自卑,一點衝突就退讓,怕自己說錯話得罪別人;不敢給別人帶來麻煩,自己總是活得小心翼翼;羨慕可以任性的妹子,不敢矯情不敢作;覺得一輩子也不會有一個對自己不離不棄的人;別人稍微對你好點恨不得把所有的都給對方;特別自卑,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和看法。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基石,能幫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這與父母的教養方式關係密切。
下面這些寶寶的異常舉動,可能就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現。
一、經常害羞或害怕
健健在幼兒園跟小朋友們玩得非常好,可在老師面前卻很羞澀。
老師和他說話,他就像做錯了事,一直低著頭,滿臉通紅,說話結結巴巴。
建議:面對權威(如老師、長輩)感到害怕,見到陌生人害羞,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建議家長多與老師溝通,可採取親近式交流幫孩子減壓:當孩子面對陌生人害羞或害怕時,家長不要覺得丟臉而斥責,要包容孩子,摸摸他的頭、蹲下來親切地安慰他。
請老師多鼓勵孩子,共同幫助他。
二、父母在與不在大不同
小多對媽媽非常依賴。
只要跟媽媽在一起,就手舞足蹈的,可媽媽一離開,就大哭大鬧。
建議:依賴父母也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可能與獲得關愛不夠有關。
建議首先多跟孩子做情感交流,不能把孩子甩給老人或保姆。
出現類似情況後,父母可採用觸膚情感刺激幫孩子找回安全感。
比如每天下班回家先抱抱孩子,睡前給孩子一個吻。
三、總與小朋友起衝突
康康很容易和小夥伴起衝突,稍不順心,就用「拳頭」解決問題。
建議:這類孩子的家長往往態度簡單粗暴,家庭氛圍也不和諧,導致孩子對外界人和事心存戒備。
他們用霸道的行為掩蓋內心的敏感與脆弱。
建議家長首先要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味責怪或打罵孩子。
其次要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從權威型家長逐步向民主型轉變,遇事講道理,用榜樣作用逐步引導孩子養成平和、友善的性格。
家庭是個小宇宙,在家庭的見聞和感受,決定了我們對世界本質的看法。
父母的言行舉止,為我們創造了獨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礎上,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睡前故事時間也是親子交流的重要時機,對增強父母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的陪伴還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還可以利用故事去引導孩子,還能促使孩子愛上閱讀,輔助其改掉自身缺點。
《小熊比爾和爸爸的故事》是親情系列故事,本系列繪本通過講述小熊比爾和爸爸及周圍朋友之間的一系列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小故事,讓孩子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從而懂得愛的真諦,學會去愛和關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將起到重要作用。
手機打開小孩子點讀客戶端,搜索《小熊比爾和爸爸的故事》和孩子一起享受更多的親子時光吧!
靜待花開,靜伴成長(教育孩子的深度好文)
妮妮四歲了,都四歲了,卻死活不去幼兒園。這是讓所有人著急的事。但是若是強行送孩子去,恐怕也不好。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造化,都有自己的成長點。大人們的焦躁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這4種行為會導致孩子膽小自卑,家長們不要再無視了!
有些孩子在家人面前表現的很活潑好動,但是在外人面前卻非常靦腆,出去外面老是躲在媽媽身後,家裡來朋友也喜歡躲在房間不願出來,和人交流扭扭捏捏不大方......你家孩子是不是也會這樣?如果孩子一直這...
這些表現告訴你,孩子沒有安全感
「我們家孩子比較怕生」,這是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都會講的一句話。可如果孩子長大了還像小時候一樣怯懦,家長們就著急了!其實「怕生」很多時候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家長們可不能以孩子小、怕生正常為藉口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