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待花開,靜伴成長(教育孩子的深度好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妮妮四歲了,都四歲了,卻死活不去幼兒園。
這是讓所有人著急的事。
但是若是強行送孩子去,恐怕也不好。
要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造化,都有自己的成長點。
大人們的焦躁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孩子的父親大雄為孩子不去幼兒園的問題煩惱至極。
可是,家裡的其他人,誰又不煩惱呢?但是我們對孩子的態度應該是等待,靜待花開。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
性格是天生的,可是個性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塑造的。
妮妮隨父親的性格,天生不樂意多說話,倔強固執。
屬於典型的黃藍色性格。
大雄因工作原因,經常出差在外,只有周末回來陪孩子和家人。
母親也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族。
如此,孩子的照看只能落到姥姥姥爺身上。
而年輕人們還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回家總是會撫弄手機,也就是說,和孩子的交流時間變成了手機刷屏。
即使和孩子交流也是顯得那麼不專心。
故而孩子在這種長期缺乏父母之愛的環境中,就會變得膽怯,孤獨,不喜歡和人交往。
若是這其中有什麼驚嚇過孩子的事,比如曾強行要求孩子干某事,那孩子就會在幼小的心裡種下牴觸的情緒。
再加之天生的黃色性格,就會更加的倔強,甚至出現過分的叛逆。
面對此,記住,不能對孩子再強行做任何事了。
而是多陪孩子去公園,去人多的地方。
先讓她逐漸適應人多的環境。
但不要強求讓她主動和小朋友們玩。
要知道,小孩子是不能強求的。
比如碰見人,大人為了面子,強行要求小孩子給大人們問好,可是小孩子有天生的保護自己的能力,我不熟悉,我就不問。
當孩子不問的時候,切不可執拗。
一笑而過。
大人們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可以給孩子提出來,但不要固執地要求孩子怎麼去做。
榜樣的力量就足夠了。
我們這一代的很多人,不是也沒讀過幼兒園嗎?四五歲的時候,不還是在和稀泥嗎?為什麼非得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幼兒園呢?等孩子大一些了,就會主動去學校的,這是肯定的。
人是社會中的人,有主動和人交往的意願,但是這個意願一定要靠家長保護好。
否則,孩子就會出現自閉的問題。
還好,妮妮她有自己獨特的愛好,那就是畫畫。
這種孩子,有自己的獨特的東西,要把自己的孩子當天才看待,那個天才沒有一些異於常人的事呢?當你想明白此,你也許就會釋然很多。
孩子過了三歲,我們要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嚴格要求,比如隨地扔垃圾,說髒話,亂動別人的東西等,我們只要發現,就當毫不客氣地指正出來,不能隨之任之。
這個年齡後的孩子,是逐漸從母體分離尋找另一個榜樣的時候,而父親的介入就顯得至關重要。
作為父親,你對孩子的愛猶如大山,那是有稜有角。
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要明確告訴孩子。
但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卻不可以失去理性,用吼叫的方式處理。
而是立馬制止孩子的犯錯行為,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先由他苦惱,不要理睬。
等她情緒略微平靜的時候,然後告訴她,這個事是不對的,應該如何。
要相信孩子是聽懂的。
但是你不要渴望孩子會馬上改正過來。
教育是一個反覆的過程,漫長的過程。
故而你的一頓打,一頓臭罵,是根本起不了作用的。
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很好的「記性」。
想想自己的成長過程,犯得錯誤還少嗎?不也是一次次在父母的幫助下,逐漸改正嗎?而且還有很多的不良習慣,不是到現在也未能改正嗎?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
給予充分的信任和鼓勵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最為關鍵的養料,在這個途中,我們還要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她的尊重,民主。
自然還有嚴格。
在孩子的心靈深處,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寬容樂觀的家庭里,而她的處事行為又是那麼合乎規範。
這就要求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寬嚴相濟的度或時。
當然3到6歲的孩子是麻煩的,但不管怎麼,都是要經歷成長的。
而在這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家長所要做的只是對孩子的引導,而不是干涉。
我們儘可能地陪伴孩子,而不是干擾孩子。
當孩子專注於某一件事時,我們不要去打擾他們,我們只用自己的餘光欣賞就好。
我們每一個成人都是經歷了童年的成長,而我們很多個性的東西,都是後天通過自我訓練而成的。
童年對成人也好,兒童也罷,那只是一個過程,我們不可以把自己的童年教育以及成人世界裡的價值觀強加給正在成長的兒童。
否則,兒童個性的發展,就會打上自己錯誤的烙印。
其實,教育本就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沒有什麼萬能的教育定理。
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普遍道理與特殊個性的辯證統一的方法論來指導自己如何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指引。
在這過程中,我想要表達的是,你與其對孩子撒氣,還不如靜下心來多讀一些有關教育孩子的書,然後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給自己的孩子制訂出一個可行的計劃或者方案。
而不是在自己給孩子撒氣的過程中,惹得家庭不好,矛盾頻出。
這樣給孩子就會造成更加惡劣的印象。
那如此,還不如撒手不管,任孩子自由發展更好。
當然,作為父母的,著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想想,這個孩子是自己的,我們對別人尚且有耐心,為什麼就對自己的孩子失去耐心了呢?還有,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要替孩子成長,大包大攬地替孩子干她自己能幹的事。
三歲到六歲,是孩子智力、語言、學習、想像力、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這關鍵時期里,對孩子而言,那就是各種嘗試。
切記:不可剝奪孩子的成長權利。
囉嗦到最後,我還是想根據自己的經驗,給所有恐懼於干某事的孩子一個可行的建議:孩子之所以恐懼,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而這安全感的缺乏主要是因為父母的不在身邊導致,她就會在心裡上表現為特別依賴,她內心深處渴望與父母的交流,陪伴。
如此,三歲以後的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那就表現為對很多事物的恐懼。
所以方法有二:
第一,不論你工作多忙,只要回家,就一定把所有的時間都給孩子,不再看電視,不再玩手機,而是專注的陪孩子讀書,給孩子講故事,和孩子一起玩耍,傻傻的樣子就是孩子最愛的樣子。
第二、對於恐懼某事物的孩子而言,要想消除孩子內心的恐懼感,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多接觸現實物體,讓他親自體驗和感受自己曾經十分恐怖的事物,經過多次重複接觸,讓他最終發現,原來這些事物並不像他想像的那樣可怕。
比如以妮妮的恐懼去幼兒園為例,最好就是先不要給孩子再提去幼兒園的事,讓她的心鬆懈下來,然後每天由家人帶著她去幼兒園附近,看孩子們玩。
慢慢地,她的內心就會產生和孩子們一起玩耍的念頭。
但是還是不要著急,把孩子一個人送進去。
如果要送,先和孩子一同進入,讓孩子時刻感受到家長的存在,等孩子和其他孩子融入玩耍交流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要開始問她:快樂不?喜不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當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這個時候,你就要誘導她:說今天爸爸或媽媽有事,不能去,自己一個人和小朋友們玩好不好?如果爸爸或媽媽陪你去,李老闆就不發工資了。
給孩子一定的時間思考。
其實這個時候,很多孩子會答應的。
當然,如果實在還不行,那就等待。
沒有什麼教育比等待更好的了。
我知道我的見解對孩子的實際問題還是有所「紙上談兵」的感覺,也許你也會說,不是你的孩子,你當然不著急。
其實,如果當你讀一些教育類的書或者一些諸如《阿甘正傳》這樣的書籍的話,你就不會這麼說了。
最後歡迎各位和我交流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和困惑,也可以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我樂意和各位誠心交流。
哪有天生膽小的孩子,可能都是你嚇的
周末剛吃完飯,被孩子拉著去樓下玩滑梯。遠遠地看見一個小男孩正坐在滑梯前哭,本以為是摔著了,就趕忙走過去看。結果是小男孩不敢坐滑梯,被奶奶罵哭的。我們走近的時候,奶奶還在不停地罵著:「以前不讓玩的...
這是防止孩子被打、被欺負的最好辦法!
小梅子姐姐:現在許多中學生被同學欺負的新聞,以及幼兒園裡也經常會出現一些愛打人的小朋友,這讓我們家長不由的擔心起自己的孩子,擔心孩子吃虧受欺負,雖然我們都知道打人不好、不對,可是自己的孩子被打...
付小平 | 用心陪孩子玩,每個父母都能成為教育專家
習大大去年出訪英國時曾提到:「中國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讓他們多玩一玩。」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也認為:「遊戲就是兒童成長的全過程。」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主要任務其實就是玩耍和遊戲。
孩子上幼兒園到底為了什麼?
通常情況下,孩子到了適齡年齡就會上幼兒園,但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送孩子上幼兒園是為了什麼?小編認為,最核心的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孩子們在這個他們接觸的第一個小社會裡,通過集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