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哭」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男孩看都沒看她一眼就說:「我要玩很久。

」媛馨聽了,有點著急,眼淚不由得在眼眶裡打轉,怯生生地說了一句:「我想騎木馬。

小男孩自顧自地玩他的,根本不理會身邊這個小妹妹。

媛馨見小男孩根本不理會自己,而且還說要玩很久,忍不住就嗚嗚地哭了,而且一邊哭一邊說:「我要騎木馬,我要騎木馬!」

媛馨媽媽看到了,趕忙來到女兒身邊,輕聲安慰說:「馨馨乖,你再耐心等等,哥哥這麼大,知道公共玩具是要輪流玩的,一會兒他就給你玩了。

誰知男孩反倒大聲接茬:「我還要玩很長時間,不給她玩!」

這一下可糟了,媛馨聽了這番話,當即淚水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而且還邊哭邊喊:「我要騎木馬!我要騎木馬!」

見狀,媛馨媽媽一把將女兒攬入懷裡,輕聲說:「媛馨今天排隊等了這麼久,媽媽知道,你很有耐心。

可是,哥哥還是不讓給你,媽媽看得出來你很難過。

」媛馨聽了,點點頭。

媛馨媽媽接著說:「小哥哥不和別的小朋友輪流玩玩具,這樣不對。

要不我們再跟小哥哥商量商量?」

聽了媽媽的話,媛馨哽咽著問小男孩:「哥哥,給我玩一下好不好?」

可是,這位小男孩滿臉的不情願,態度生硬地說:「不好,我還要玩很長時間。

」顯然,這個回答讓媛馨非常失望,她再次大哭起來。

就在這時,旁邊一位家長讓自己的孩子把木馬讓給媛馨玩,並笑著對媛馨說:「小朋友,別哭了,來這兒騎吧,再哭就不乖了。

誰知,媛馨媽媽反倒很冷靜地說:「沒關係,可以哭。

周圍家長都驚訝地看著她,「啊?讓她哭啊,你可真耐心。

媛馨媽媽點了點頭,「是,讓她哭吧。

」那些家長聽了,不解地走了。

很多家長懼怕孩子的哭鬧,如果孩子哭了,他們往往會習慣性地說「不哭,不哭」,而且還會想出各種辦法試圖止住孩子的哭泣,比如,逗孩子、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

也有一些家長會試圖用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不許哭」。

當然,還有一些家長甚至把「哭」和孩子的品質牽扯到一起,一旦孩子哭了,他們馬上就會給孩子戴上一頂「不乖」的帽子,並口口聲聲地威脅說「爸爸媽媽不喜歡哭鬧的孩子」。

其實,孩子和成人一樣,他們的情緒也需要宣洩,也需要大人的共鳴,而哭恰恰是孩子表達內心需求、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

細心的家長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如果他們有渴了、餓了、不舒服了、害怕了或是需要大人抱了這些生理和心理需求時,無一例外都會用哭來表達。

等孩子慢慢長大,會說話了,當他們有渴了、餓了、不舒服等生理需求時,則會用「說」的方式來表達,而來自內心的憤怒、傷心、害怕、委屈、生氣等情緒,仍然會用「哭」來表達和宣洩。

家長們不妨想一想,當我們成人傷心、憤怒的時候,不也常常會哭泣嗎?如果這種時候,身邊的親人非常理智地對你說:「別哭了,有什麼好哭的。

」縱然你的心中有著千言萬語,你還會找他訴說嗎?其實,如果內心的不良情緒不能及時得到宣洩,積累久了是非常容易生病的,而哭恰恰是最好的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

所以說,好父母就該如此善於「不止哭」。

當然,這裡所說的「不止哭」是在強調家長要和孩子產生共鳴,學會接納他們的情緒,絕非意味著鼓勵孩子無條件的哭;然後,弄清楚孩子哭的真正原因,並逐步幫助他們將其去除。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孩子的需求被滿足了,或是不良情緒被宣洩掉了,他們自然就不會哭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無理取鬧的也許是大人,不是孩子

今天要講的故事,不是嚴格的故事,但卻是很多父母都容易走入的誤區。要從專欄上一位父親的來信講起。來信內容如下: 我曾經看到過國內某「優秀母親」的著作中提到如何應對孩子無理取鬧,其中的例子是這樣的,...

寶寶,你到底為什麼總在哭?

哭,是寶寶的本能之一,也是他(她)與外界溝通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剛出生的小寶寶,他(她)還未學會用語言或肢體動作來傳達他(她)的情緒或需要,只能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意志。寶寶的初次啼哭(一)糾結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