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強:繪本是孩子與成人共同的恩物|天鵝閱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朱自強:繪本是孩子與成人共同的恩物|天鵝閱讀

繪本已經成為了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時的必備圖書。

但你真的了解什麼是繪本嗎?其實時至今日,人們對它有很多誤解。

小小的一本書裡面都蘊含著更廣闊世界,你知道嗎?下面著名兒童文學朱自強為家長解讀繪本里的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繪本是什麼?對繪本的誤解有幾何?

第一種,我自己經常能聽到額,比如把繪本和有插圖的書發生混淆。

繪本有著自己的文字語言和繪畫語言,這兩者之間能不能形成互動?形成融合,取長補短?還是畫畫很多,文字很多,文字敘述內容用畫也把它畫了出來,畫出來的內容用文字也表現出來。

這種誤解最多,把這樣的書看成繪本。

說到這裡讀者可能會困惑,那多格漫畫算是這種嗎?「多格漫畫」還不是屬於這種「插圖書」。

繪本裡面也有像漫畫一樣分格的,比如說《雪人》或者《鼴鼠的故事》,但它們也是典型的繪本。

關鍵不在於格子的形式,而在於文圖結合的關係、相互生成關係上,相互之間有沒有生成性,有沒有取長補短,獲得無所不能的藝術力量。

對繪本另一個比較常見的誤解,是把繪本當做識字的工具。

通過繪本讓我的孩子能認識更多的字,通過讀繪本讓我孩子學習得到更多的知識。

這被我叫做「功利主義的閱讀觀、閱讀心態」。

希望實用、功利、立竿見影……其實繪本不是幫助你認字的,繪本是幫助你提高閱讀能力的。

認了字不一定有閱讀能力,但是繪本的功能是幫助你獲得閱讀能力和提升閱讀能力的一種書,認字只是它的副產品。

通過繪本認識的字,和你一般從卡片上認的字或者照著不好繪本認的字不一樣。

在閱讀中真正對那些字詞、意義,特別在具體語境中使用的方法得到了認知,也就是他獲得這種閱讀的能力。

家長們要改變這種心態。

此外,我覺得兒童閱讀有一個特點,不要說急功近利、立竿見影,不像今天感冒發燒吃兩片藥就能好。

凡是好東西,都是潛移默化,都是慢慢的發生,然後日後再滋長,繪本的閱讀就是如此。

你看不出來立竿見影,更多有價值的東西,是在後面它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發酵、逐漸生成,最後才顯示出來的。

也就是說,我們要糾正功利主義閱讀的觀念。

好繪本,為什麼好?

1繪本獨特的藝術形式

繪本為什麼這麼好?簡單說來,我自己索解它的秘密,我想從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繪本作為一種媒介,有它自己的特點。

我們現在一般都知道,繪本是文字語言媒介和繪畫媒介,兩種媒介相結合的一種藝術樣式或一種書籍。

這樣的話,文字語言和繪畫語言作為兩種不同的媒介,他們在表情達意的時候,各具什麼樣的功能,以及有怎樣的長處和短處?從這個角度思考,我研究發現,文字語言它的長處恰恰是繪畫媒介的短處,文字語言這種媒介的短處恰恰是繪畫媒介的長處。

而它們在一起,要相互融合、生成,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取長補短。

這兩種媒介如果再取長補短,就沒有短處了,就無所不能了。

這種表現方式是漫畫、小人書、影視作品、動畫片都沒有的。

所以,繪本為什麼這麼好?這是一個最大的奧秘,繪本後面的其他的一些特質都是由它派生出來的。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由媒介它的表情達意傳達功能的角度來去研究、探討,你會發現由於它們的互補、取長補短,繪本變成了表現對我們這個世界、對我們的生活、對人的內心與心靈進行表現的幾乎無所不能的藝術樣式。

二是它獨特的書籍形式。

從書籍製作角度講,繪本與文字書不一樣,文字書可以做得很厚,繪本通常情況下32頁,絕大多數對開的跨頁都是16個,跨頁意味著什麼呢?左頁和右頁可以用一張圖來畫,圖會占的頁面很大,每一頁都要占這麼大。

而這帶來了什麼?可以通過翻頁營造戲劇性的變化,有插圖的書做不到這一點。

有插畫的書,一幅畫和另一幅畫離得很遠,你翻頁也不能形成任何戲劇性的變化。

現在比如說《幸運的內德》,你翻一頁就有一個戲劇性的變化,翻一頁就有一個變化,給孩子的閱讀不斷帶來驚奇,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閱讀。

作為一本薄薄的書,一般來說16個跨頁,總共32頁。

32頁對於一本書來說,是很小的容器。

這個小,初看起來是一個缺點。

實際上在繪本的創作這種藝術的實踐中,它卻變成很大的優點。

什麼優點?薄薄的一本書,你要立得住,你就要有內涵,有內涵就要意味雋永。

這就使繪本變成了以少勝多的藝術。

有的時候,反而因為它的「小」,反而蘊藏了金子般的語言、鑽石般的濃縮價值。

很多繪本就是這樣的,這也是繪本的獨特形式給它帶來的特殊魅力。

三是互動性,繪本是互動性最強的一種書。

它會和讀者之間來互動,為什麼?我們讀文字的時候,我們讀到的是一個故事。

而你讀繪本時,松居直說過:「文字說話,圖畫也說話。

」也就是說,繪本裡面其實有三個故事,一是文字講的故事,二是繪畫講的故事,這兩個故事最後在讀者那裡會建構出第三個故事來。

它們兩個互動之後,會生成新的信息,而第三個故事在哪裡?不在繪本書里,而是在讀者的頭腦中,會建構出第三個故事來,所以是與讀者有很強的互動性。

這樣的閱讀,當然充滿了樂趣。

2孩子用身體去閱讀繪本

我們在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孩子比我們更接觸人性的本真,你剛才說到的。

比如說從閱讀繪本角度來講,它比我們接近本性靠得近是什麼?孩子的閱讀是身體的閱讀,也是心靈的閱讀、頭腦的閱讀。

但是和我們成人相比更是身體的閱讀,我們成人讀繪本就不像兒童那樣運用身體去閱讀。

這樣一說,比較抽象,我舉個例子。

我剛才說了,繪本是兩種媒介組成,一種是文字語言,一種是繪畫語言。

文字語言是幹什麼?用來眼睛看的。

繪畫呢?也要用眼睛看。

繪本表面看起來,用眼睛看文字、看圖畫,都是溯之視覺的,表面看起來是視覺的藝術。

但是實際上,繪本在本質上是視聽覺的藝術。

怎麼是視聽覺的藝術呢?因為繪本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我們遵照松居直的主張,「繪本不是讓小孩子自己看的書,繪本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

如果我們這樣來做,大人讀繪本給孩子聽的話,這個時候就發生了一個奇妙的變化,媒介發生轉化,原來的文字語言這種視覺的媒介,變成了耳朵來聽,變成了聽覺的媒介。

此時,就把眼睛解放出來。

眼睛解放出來幹什麼?看畫。

這個時候繪本就變成了視聽覺的藝術,孩子就會調動自己的兩種身體的官能來閱讀繪本,這比用眼睛視覺這一種官能看的時候,性質就完全不一樣。

當繪本變成視聽覺藝術的時候,繪本閱讀的魔法就發生了。

發生了什麼?小時候耳朵聽著閱讀的有聲語言的時候,他的眼睛同時在看著畫,耳朵聽來的文字聲音的語言信息促使畫活動起來了,那個畫就變成了動的東西。

這個時候繪本的閱讀出現了非常豐富的世界,如果不是視聽覺的,我們大人看繪本和孩子看繪本截然不同。

我們大人,你讀了語言、文字,你就不能看畫,你看畫,就不能讀語言文字,你眼睛不能同時做這兩件事,你不能像孩子那樣,一下子把繪本的世界整合為一個同一的世界,這是孩子讀繪本和大人讀繪本的最本質的差異。

而這個差異帶來了完全不同的閱讀質量。

3繪本里的「詩與遠方」

繪本最核心、最主體的讀者其實是幼兒。

我們都知道幼兒的經驗世界,特別是和我們成人比,是有局限的。

經驗世界雖然有限,但是他的想像世界卻很豐富。

幼兒成長階段,怎麼給他提供想像的世界來加深他對生活、對生命的體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這個想像的世界,雖然他的身體、生活也會幫助他,給他提供想像的世界。

比如他到大自然中去,就像蘇霍姆林斯基說:「大自然是兒童的思想的發源地」,他在大自然中想像世界會得到發展。

但是在閱讀中,繪本會給他提供非常博大的想像世界,這個想像世界會超越他的生活的經驗的不足,引導他的心智世界向前發展。

4繪本里的價值觀

繪本的這個功能,與我們一般家長對孩子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完全不一樣。

因為幼兒世界世界非常獨特、隱秘,有時心理學,特別是深層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看到兒童心理世界的一些東西。

但是兒童的成長怎麼能夠實現超越式的成長?

比如用皮亞傑的心理學觀點來說,4歲以下的兒童基本處於自我中心的心理階段。

所謂自我中心,是什麼事情,孩子只站在他自己的立場上,而不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來考慮這個問題,我們叫做「同理心」或者「同情」比較困難。

你對一個4歲的孩子,你要求他有好東西要給別人,他會覺得很不公平。

這個階段,要充分滿足「特自私」的心理。

在4歲以前,他充分得到滿足了,他知道原來好東西都給了我,都應該給我,所以當他再長大一些再對待4歲以下小孩子的時候,他就知道,我也要滿足他,因為被滿足是多快樂一件事情。

因為當年我就是被別人照顧的,我感到很快樂。

所以兒童文學裡面,就有這種巧妙的方法。

在《彼得的椅子》里就是這樣,講的是最近大家都關注的一個二胎的話題。

彼得4歲時,小妹妹出生了,這時發生了什麼?媽媽都圍著嬰兒轉,不理我了。

咦?我的東西,我的小床,我的搖籃,之前都是天藍色的,現在怎麼都漆成粉紅色的了?彼得不高興了,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自己了?然後彼得離家出走了。

彼得離家出走時心想,我帶上什麼東西呢?對,還有自己的小椅子是藍色的,還沒漆成粉紅色。

所以,椅子還是我的,要帶走,然後小的時候照片也帶走。

為什麼帶走小時候的照片?離家出走嘛,你們就愛小妹妹,不愛我了!那我要懲罰你們,我離家出走!我要把我小時候的照片都帶走,將來你們想我的時候,我讓你們連照片都看不著!這是小孩的心理。

結果出來之後,他離家出走的地方,就是他們家的院子裡。

然後,他想休息一下吧,坐在小椅子上坐一會兒吧,他往下一坐,問題來了。

他發現自己坐不下去了那個小椅子了,他一下子意識到自己長大了,我不需要這個東西了。

我長大了,我成長了,這個東西怎麼辦?給小妹妹用吧。

所以吃飯的時候,他坐的是大人的椅子,然後他跟爸爸說:「爸爸,小椅子也漆成粉紅色的給小妹妹用吧?」

你看他的成長,兒童文學就是會觸摸到幼兒心理最深處,然後用巧妙的故事來幫助他面對自己的情感世界,就像照鏡子一樣。

我相信一個4歲的幼兒,如果他有小妹妹出生,給他讀這個故事,他馬上就會有同理心,會像照鏡子一樣,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

這不就是兒童文學的智慧嗎?它就給孩子成長中帶來一個一個這樣的幫助,幫助他們認識世界,認識生活,幫助他們培養更端正、更有智慧的價值觀。

5繪本是兒童與成人共同的「恩物」

繪本首先是給孩子的書籍,給孩子的書籍,我個人認為就要以孩子為本。

我的兒童文學觀就是兒童本位的兒童文學觀。

我們成年人的,我們的審美的情趣和孩子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孩子一顆棒棒糖就是美味,大人就是要山珍海味、滿漢全席才覺得是美味。

在審美方面也是同樣,我們不能用大人的標準代替孩子的標準。

我們在創作的時候,表現的要和孩子的價值觀發生契合,否則你寫的東西和孩子就有隔膜。

比如《會說話的手》,這裡面表現都是幼兒生活的點點滴滴,表現的是幼兒的生活。

表現的方式,是用《會說話的手》這種身體的語言來表述的,為什麼用這種語言呢?因為幼兒在他的身心世界有「身心一元性」的特徵,我們成人身體和心靈已經開始分化了,但是對孩子來說,身體和心靈是結合在一起的。

你用身體的語言,最容易感知變成心靈的感受。

所以爸爸一豎大拇指,給他帶來一下子情感的激勵,細節上,比如說我幫爸爸喜歡的球隊加油,爸爸一高興把我的手拍疼了,完全是幼兒的感覺。

如果站在大人感覺立場寫,就不會寫手被爸爸拍疼了,小孩的手那麼嫩,爸爸在看自己喜歡的足球隊比賽,一下子進球了,那種開心高興,一擊掌慶賀,一下子把我的手拍疼了,這就是幼兒的感覺。

還有,奶奶從鄉下來,給他帶來一隻小狗,這是潛在的一個線索,寫到最後的時候,變成了一個明確的線索出來了,變成了明線,這個東西也是幼兒的感受,跟奶奶關係那麼好,幫奶奶找到老花鏡。

奶奶又給我帶來小狗,奶奶要回鄉下,火車開動了,「奶奶,再見!」揮手,身體的語言,手的語言。

接下來,如果不以幼兒為本,你可能寫到這兒就結束了。

如果以幼兒為本位,就不會到這兒結束。

為什麼?奶奶走了,想奶奶呀,可是奶奶走了,小狗還留在我身邊呀,對吧?而且小孩子和小動物天然就是朋友,自然奶奶走了,回到家裡,這就是奶奶送我的小狗,他叫「虎頭」,虎頭也會用手說話,它說的是什麼呀?翻到最後一頁,抱抱我!這就是小孩子對一個小狗的情感的那種理解和同情,他要對小狗給予關愛,同時小狗也是連接他對思念的奶奶情感的媒介。

這個地方,你說是幼兒的嗎?是以幼兒為本位才會這樣來寫,但又是表達的我個人情感,又涉及到你剛才說的問題。

繪本對於成人又有什麼意義?我創作幼兒繪本,我僅僅是給幼兒了嗎?繪本首先是給我自己的,它表達我對兒童成長我的教育哲學的觀念。

同時,結尾抱抱我,也是表達我個人的情感願望、情感生活。

那個5歲的小男孩就是現在的我,59歲、60歲的我。

那個小狗就是我們家養的一隻小流浪貓,當時到我們家來三個月,叫「可樂伊」,其實表現的我個人生活中和那隻小貓之間的情感。

所以繪本既是孩子的,也是成人的。

我有一個觀點,兒童文學包括繪本,他的讀者有下限沒有上限,年齡是沒有上限的,90歲的人也可以讀它。

成人通過繪本,和孩子之間建立了一種情感的交流,在做情感和思想、人生價值觀方面的饋贈。

像周作人當年寫,他的小侄子,3歲的小波波,在那裡拖煤球,哎喲!那個小胳膊拖煤球,累得滿頭是汗,就一直做這個工作。

而他在這裡看到了創造的愉悅,然後他說,這不就是一種藝術的工作嗎?把一個普通的遊戲當做一種藝術的創造,周作人說,我們成年人,因為走過了童年,已經難以有這樣的心境了。

但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學孩子那樣的玩,那樣的創造,是我們大人要做的事情。

在我看來,周作人是主張兒童本位的,兒童本位的兒童文學觀是中國的倡導者,我們這些人只不過是他的繼承者。

他的這種觀念,我覺得在今天當代的兒童文學,當代的繪本中,更鮮明地體現出這一點,所以繪本是兒童和成人共同的財富、共同的恩物。

本文來源於天鵝閱讀網http://www.swanreads.com/,版權及最終解釋權歸天鵝閱讀網http://www.swanreads.com/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歡迎登陸天鵝閱讀網http://www.swanreads.com/

發現你的閱讀!關注天鵝閱讀網微信公眾號:swanreads,精彩繼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給孩子讀繪本的幾大好處

松居直告訴你:圖畫書在兒童語言學習和生命體驗中有什麼樣的神奇力量?現在,給孩子讀圖畫書的活動在廣泛普及。用有聲的語言讓孩子快樂,感受喜悅,同時使其獲得豐富的故事體驗,對孩子心靈的成長和語言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