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寄宿 一道難解的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策劃語:

有人說,孩子從小寄宿可以鍛鍊其自主、自立能力,有利於獨立人格的形成,對他(她)將來走向社會大有裨益;有人說,讓那麼小的孩子寄宿,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讓孩子從小缺乏安全感,不利於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小學生寄宿到底好還是不好?且看記者的走訪調查。

策劃人 韓曉芳

寄宿 一個夢想的起點

「孩子小學二年級轉到城裡上學,上下學路程太遠,只能給她報個輔導站,那裡既能管了孩子的食宿,還能輔導家庭作業……」9月4日下午,家住喬李鎮的李峰將今年上三年級的女兒李曉陽送到了市內的一個輔導站,安頓好孩子後,他將一星期的零花錢和一些零食給孩子放到了鐵皮櫃里,叮囑了孩子幾句後就離開了。

看著父親離去的背影,李曉陽的眼淚在眼眶裡轉了許久。

這時陸續有其他寄宿的孩子和家長到來,李曉陽用胳膊抹了一下眼睛,開始整理自己的床鋪。

李曉陽的宿舍里住著8個小孩,但是這幾個孩子不在一個學校,宿舍里年齡最小的是李曉陽,其他幾個孩子都上五六年級了。

宿舍里有四張上下鋪鐵床,年齡大一點的住上鋪,年齡小一點的住下鋪。

宿舍還有兩張課桌,孩子們坐在下鋪的床上就可以夠著,另外他們有專門的學習室,放學後,老師會集中把他們接回來,一起吃飯,然後輔導他們寫作業。

到了下午5點半的時候,李曉陽和舍友們都回來了。

「我的牙刷和毛巾是我小姨買的,文具是爺爺、奶奶送的……」李曉陽介紹,她每次來市區上學時,心裡都不好受,所以她每次都是到了輔導班後才打電話告訴爺爺、奶奶,她不想看見奶奶送她時流淚的樣子,讓人心裡不好受。

轉眼間,生活老師通知準備開飯,她們趕緊往餐廳走。

看著孩子們能熟練地整理衣物和洗涮,生活老師倍感欣慰。

「剛來的時候,有的孩子不是很適應。

有的孩子連刷牙都不利落,經過老師的耐心輔導,現在孩子們的自理能力比原來強多了……」

「這些孩子大多是近郊農村和周邊縣裡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選擇了市區的私立學校,可是大多數小學都不能住宿,所以孩子們只好選擇輔導站。

」該輔導站的劉老師介紹,他們這裡一共有十幾個孩子,最小的上二年級,有的孩子自理都是問題,所以,輔導站給男生宿舍和女士宿舍各聘請了一個生活老師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

吃完飯後,孩子們在老師的輔導下準備溫習周一的課程。

在這個有十幾個人的輔導站,每個孩子都似一個小大人一樣,他們每天按時作息,生活非常有規律。

李曉陽在這個不大的宿舍里和其他小姐妹都相處得很好,她們會分享自己的零食和開心事,也會悄悄互通自己的小秘密……

「我們雖然不在一個學校,但是能住在一個宿舍,就是緣分……」李曉陽說。

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所說的「緣分」該怎樣理解,但是他們為了求學,走到了一起,才有了寄宿的生活,希望這些小夥伴們能在這裡共同實現夢想。

記者 郝海軍

那份不安全感影響深遠

開學了,林女士表妹的孩子在一所私立學校上小學,她想讓孩子寄宿,林女士一聽,立即勸阻表妹收了這份心:這麼小的孩子最好不要寄宿。

」但表妹的言辭很堅決:我們工作都忙,經常加班加點,顧不上接送孩子,讓她一個人走,肯定不放心。

再說,從小離開父母,可以鍛鍊她凡事自己思考,自己解決,對將來有好處。

看著表妹態度堅決的樣子,林女士很著急:你只是想到了好處,卻沒有想到壞處。

你想過孩子晚上一個人躺在床上想爸爸媽媽的時候哭泣嗎?她會認為父母不喜歡她、不想要她了。

想過這樣她會沒有安全感嗎?這種安全感的缺失會影響到她今後的心態和生活。

林女士給表妹講了因自己的孩子從小寄宿造成她現在的後悔:當初,我和你的想法一樣,孩子上一年級起,我就把他送到了學校附近的一個輔導站,在那裡孩子能很快完成作業,還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預習第二天的課程,但根本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

」回憶往事,林女士的眼淚流了下來:有幾次,我去看孩子時,他已經躺下了,當我離開的時候,他的眼神我現在都忘不了……」

孩子上高中後,最初的那個階段幾乎讓林女士崩潰。

孩子上的高中是一所很好的學校,全封閉,需要住宿,可是,沒多久,孩子就不想在那裡上學了,心裡總在擔憂什麼,沒有心思學習。

孩子的表現嚇到了林女士,為了安撫孩子,她和愛人就總去學校看望孩子,可是,每次離開時總有一些顧慮,孩子總說他有些怕,擔心老師會不喜歡他,擔心與同學不能處好關係,擔心考得不好大家會看不起他。

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孩子上學。

於是,林女士只好三天兩頭往學校跑,想辦法鼓勵、安慰孩子,告訴他千萬不能放棄在這裡求學的機會。

大道理我都懂,可心裡就是怕……」沒辦法,林女士只好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自己則請長假陪讀。

「自從我住在學校附近,孩子明顯比以前開朗多了,成績提升了好多,最後順利地考上了大學。

「即使是上了大學,孩子也經常會有很多顧慮,我想來想去,發現根源在於孩子上小學時的寄宿所形成的不安全感。

所以,上小學時,儘量不要讓孩子離開父母。

」林女士提醒大家,再忙再累,自己帶孩子好處多多,因為孩子小時候形成的不安全感可能會影響他一輩子。

記者 韓曉芳

孩子在寄宿制學校成長

「其實我個人覺得,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

」在與孩子享受了兩個月的親子假期後,暢女士開始給孩子準備上學的物品,從學習用具到常備藥品和換洗衣服,她有條不紊地整理。

面對即將與孩子的分別,暢女士雖然心中不舍,但還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理性地看待這一問題。

暢女士的孩子今年8歲,在市區某寄宿制小學讀二年級,相比其他同齡的小朋友,孩子沒有父母每天的按時接送和呵護,沒有其他孩子的撒嬌,卻有著其他同齡小朋友沒有的獨立。

其實最早把他送到寄宿制小學時,我們也有很多顧慮,但工作太忙,最終還是選擇讓他在寄宿制小學就讀。

」暢女士回憶,去年9月份,經過全家人的深思熟慮,在其他親朋好友的質疑聲中,她毅然將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

「剛開始幾天,我特別想孩子,總害怕他在學校有什麼不習慣。

」在學校與孩子告別的那一剎那,暢女士哭了,她不忍回頭看那個每天在自己懷裡撒嬌的兒子,生怕自己改變主意。

回到家後,她聯繫老師詢問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誰知老師對孩子的表現特別滿意,孩子性格活潑開朗,沒有表現出不適應。

從那之後,每個周末都讓暢女士無限期待,因為她能看到分別五天的孩子,也就是這短短兩天時間裡,她總能切身感受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和成長。

「從學校回來,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叫喊著要去高檔餐廳吃飯,不再嚷嚷著讓給他買玩具。

最可喜的是,孩子有時候會說『媽媽很辛苦』謝謝』對不起』,以前他可不會這樣說。

」兒子一系列潛移默化的成長和改變讓暢女士喜笑顏開,她經常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發現經過學校生活的鍛鍊,孩子已經可以獨立完成很多事情,學習習慣有了明顯改變。

「每周回家,他自覺地在書桌前寫作業,而且專注度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說起孩子的變化,暢女士感到十分欣慰,有好幾次,孩子在吃完飯後主動要求洗碗,看著孩子踩著小凳子站在水池邊,用稚嫩的小手生疏洗碗的樣子,暢女士覺得這些都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的收穫,孩子變得懂事、自立,而且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正是孩子接受教育所應該收穫到的成果。

記者 盧凱

心理專家:小學生寄宿終是弊大於利

對於小學生寄宿是利還是弊這一問題,記者近日採訪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臨汾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副會長、第二中學心理教師郝紅瑞。

郝紅瑞表示,集體生活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健康心理確實有好處。

但另一方面,由於孩子離開父母缺少了經常進行心理交流和傾訴的對象以及場所,他們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問題,產生一些矛盾,這需要家長的細心觀察和調整。

家長不應過於期待寄宿給孩子帶來轉變,而是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讓孩子寄宿,並爭取更多機會與孩子交流和溝通,經常與老師聯繫,了解孩子的全面狀況。

實際上,青少年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成長任務。

就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成長和父母的伴隨有很大關係。

處於兒童期(6歲至12歲)的孩子,其道德行為和紀律規範的養成,與家人交往中產生依戀關係,因此,他們需要成人的陪伴和引領。

在寄宿學校,老師不可能凡事面面俱到。

孩子因此可能會在某一方面的感情出現缺失,進而導致心理品質的發展和發育不夠完善。

在短時間內,或許家長看不出問題,但是在成長過程中,比方說成年以後,很可能會因為這個時期的成長過程完成得不夠好,而導致以後出現一些問題。

對此,郝紅瑞建議廣大家長,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儘可能在孩子12歲前,給予他們更多的陪伴和關注。

同時,寄宿生活讓孩子長時間看不到父母,得不到親情的滋養,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

小學階段是培養父母和孩子感情的一個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觀察和體驗孩子的成長,並且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

這樣的機會是一去不復返的。

郝紅瑞指出,從心理角度分析,小學時期寄宿,還是弊大於利的。

為此,提倡家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不要讓孩子過早地住校。

記者 祁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寄宿制孩子更容易出這些問題

歡迎訂閱《學生健康報》郵發代號1-24劉教授:您好!我和愛人剛結婚時就不想馬上要孩子,誰知道不經意間我們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沒有做好準備,另外兩人還年輕,都感覺自己還是個孩子沒有長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