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回去」也是一種「抗爭」的性格培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胡印斌
據成都商報報導,4月24日,樂山市啟明星幼兒園對該園小朋友的家長做了一份問卷調查,內容是: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你覺得該怎麼辦?結果顯示,約60%的家長表示應該培養孩子強硬的性格,被欺負時要「打回去」;有25%的家長則認為,孩子被欺負後,應當遠離施暴者,而不是以暴制暴。
家有小孩,當其離開父母的全天候庇護,開始「社會化」的過程時,擔心「挨打」往往是讓父母愁腸百結的事體。
以我的小兒為例,每次從幼兒園接回來,第一件事情就是觀察身體有無異樣,裝作隨意的樣子問問與小朋友有無衝突,而每日叮囑的要點,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就是告訴他,不要和小朋友吵架,若有人打你,馬上「打回去」。
還好,幾年幼兒園下來,我所擔心的問題並沒有發生,而上了小學以後,兒子周圍團結了一群「哥們」,呼嘯而來,呼嘯而去,其樂也融融,估計也「打」不起來了。
我更擔心的是揮拳向他人了,於是,每日的箴言也變了,「絕對千萬、千萬絕對不能打人啊」!
不過,無論如何,我支持小孩在遭遇欺負時「打回去」的想法不會變。
其一,「打回去」符合孩子的成長邏輯。
小孩的「社會化」過程本身,就意味著尋找、觸摸與他人交往的邊界,什麼才是適度、合理、恰當的?怎樣才能培養一種正常的性格?如何實現內心的平靜與滿足?在這些問題上,父母這根一向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拐棍」,其實已經不好使了,剩下來的只能自己面對、自行解決。
也因此,這個時候,適度的碰撞、衝突,往往是性格養成的關鍵。
如果家長、老師一味強調忍讓、謙虛、克己,「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與別人一般見識」等等,這些似乎正確的姿勢,也會在現實中異化為懦弱、躲閃,甚至膽怯,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還不如索性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問題,你打我,我就還手,打完之後還是好朋友。
其二,「打回去」也符合現代社會「抗爭」性的要求。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都不應該受到外部世界的侵凌。
很多時候,他人的欺負不過是試探你的一種舉動,如果你表現內斂、忍讓,則外部的侵入就會變本加厲。
這也是為什麼學校里總有一些孩子被別人欺負的一個原因。
你不反抗,則別人的拳頭就總是打過來。
而當你表現激烈,別人自然會知曉你的邊界,不會再招惹你。
特別是,一個人在其童稚階段的經歷經驗,可能會影響一生的選擇。
如果總是處於挨打被動的狀態,也必然會影響「抗爭」性格的養成。
很多人提及斯巴達訓練孩童對抗的慘烈,其實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我們教育孩子勇於還擊,只是在保護自己的切身權益罷了,並不是意在唆使孩子主動攻擊他人。
而所謂「打回去」,也只是強調在別人施暴時的即時反應,事後再去動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一直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強調的是寬容、內斂、不出頭,這種文化的形成只有其深厚的土壤,幾句話也說不清。
但至少在孩子的問題上,有必要強調一點「狼性」,也即「抗爭性」。
而學校教育中不分青紅皂白的「各打五十大板」,也不利於甄別是非、分清對錯,客觀上也主張了施暴者的恣意。
為什麼校園欺凌難以絕跡?可以說,很大程度上與這種「折中」教育有關。
如果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遇到欺負時勇敢地「打回去」,久而久之,人與人的邊界就會在對抗中清晰起來,又怎麼可能總是會出現霸凌事件?家長們又怎麼會成天擔心這擔心那?(胡印斌)
孩子被欺負,家長該鼓勵他們「打回去」嗎?
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你覺得該怎麼辦?針對這個問題,4月24日,四川省樂山市啟明星幼兒園對該園小朋友的家長做了一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60%的家長表示應該培養孩子強硬的性格,...
孩子受欺負了 「打回去」對嗎
主持人:小朋友之間時常會有點小衝突。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你覺得該怎麼辦?針對這個問題,4月24日,四川樂山市啟明星幼兒園對家長做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約60%的家長表示應該培養...
孩子在幼兒園被打,你是主張打回去還是忍讓呢
又到一年入園季,朋友家的孩子3歲了,今年9月將入園。朋友比較擔心,因為自己的孩子比較內向,擔心到幼兒園會被其他小朋友欺負。相信很多家長也會有這樣的擔心!
孩子被欺負該不該還手?九成父母教育錯誤後悔不已
劉女士來信說自己兒子5歲了,昨天帶孩子去樓下玩耍,因為男孩子之間玩耍經常會遇到互相搶玩具的事情,之前劉女士都是教兒子讓著其他小朋友,不要動手,兒子一直比較聽媽媽的話,從來不給其他小朋友動手,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