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說「媽媽,我不會,你來」,幫還是不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歡迎來到 媽咪OK

OK媽說:

「我不會,媽媽會,媽媽來…」曾有一度聽到兒子說這話時,我就頭很大,無論我如何鼓勵似乎都不見效。

幫還是不幫呢?幫吧,怕幫了又幫,不但沒有得達到鍛鍊目的,幫習慣了還滋養出依賴心;可不幫吧,孩子又會纏著鬧,鬧出情緒來了乾脆把東西一推,破罐破摔起來,以兩敗俱傷收場。

到底要不要幫呢?要幫的話該怎麼幫?幸好咱有國際幼兒教育協會後援團,和幾位經驗豐富的早教專家一聊,徹底就放下「幫」或「不幫」的煩惱,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不要好心幫「倒忙」,孩子沒了興趣和信心

我們在引導孩子學習時,通常會不自主地以成人想要達到的技能來指導孩子。

就比如和孩子玩拼圖,我們很容易會說:「先找到角落的木塊,然後觀察一下圖片信息,尋找相聯繫的信息。

」當你在這樣說時,孩子接受的信號就是:這個事情媽媽會,她在教我。

雖然作為爸媽,必須在很多時候提供指導,但如果只是給孩子一本正經地講「捷徑」,這很大程度上就會挫傷孩子積極性和興趣,本來是一件開心簡單的事情,被那麼一解釋,突然就變得難了,於是瞬間沒了信心。

孩子怕挫敗,當大人給他設定了一個所謂「正確」的形式時,孩子本能就會想逃避。

兒子剛開始塗塗畫畫時,有一回我見他塗得起勁就想著藉機教他畫畫圓圈、線條、小星星。

我走過去拿起一支筆畫起了他最愛的小星星,畫完了,兒子居然沒有像以往看到小星星那樣高興。

接著我又說「那我來畫個圓圈圈吧」,可是畫完後兒子更加沒啥反應了。

互動顯然是失敗的,這個時候,我跟兒子說,要不你畫給媽媽看看吧。

他接過筆胡亂畫了兩下,立刻甩手說,「我不會… 媽媽會…」原來是兒子雖然有了「老師」,但卻失去了樂趣。

於是在之後兒子畫畫過程中,我採取了好朋友的角色,偶爾示弱一下,孩子們會有小英雄的情愫:他畫個點,我就伸過脖子去說:「哦,你畫了個小雨點啊,我也要畫」;他畫了一條彎彎的線,我就說:「哦,你畫了條小尾巴嗎,太好玩了,我也要畫」。

偶爾我又給他點小提示,在一旁自言自語說:「嗯,對了,書上說小蝌蚪還有個大大的腦袋,」接著就畫了個圓,但並不解釋說這是圓形。

反覆幾次這樣下來,兒子很快從我這裡學到了畫小動物耳朵、尾巴的方法。

2怎麼幫忙有效不會滋生依賴感

幫與不幫並沒有標準答案,這和成人世界決定是否要借朋友錢是一樣的道理,我們需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判斷是否要提供幫助以及如何幫助。

當孩子提出幫助時,需要先分析情況,儘量以「動口不動手」的原則來幫助。

1. 當孩子明確碰到問題時:把求助的問題分解成孩子可以回答的小問題以及能力所及的小技能。

一定要用問題來啟發,把思考和發現的機會留給孩子。

例如:兒子在玩磁力片時,看到一個小房頂,想要搭出來,但因為對數量的概念不充分,他用了六片三角形,剛好連起來像一片桌墊一般,怎麼也沒法做出房頂的拱狀。

他來找我幫忙,我就問他:「你看一下圖片上的屋頂有幾片呢?」數了數回答「5片。

」那麼你拼的是幾片呢「1,2,3,4,5,6,,是6片」「所以呢?」「多了一片」兒子立即除了一片,屋頂的形狀就出來了。

2. 當孩子感到有困難、「不想玩」時:暫時從手上的問題跳開,把注意力移到整體,再回到細節處可以入手的部分,由淺入深地通過語言啟發來幫助孩子觀察。

兒子兩歲入手的第一個拼圖是認知手抓板,這個手抓板上有人物和動物,兒子能夠找到對應的動物或人物,但問題總會出在把小板放進底板時,一些形狀複雜的很難把邊對齊放進入,玩到一半就想放棄。

我嘗試了幾次告訴他可以把邊緣的顏色對住並沒有效果,便選擇了跳開這個部分。

我讓他看看整個畫面上有什麼,還給他編了個小故事,然後我讓他隨意拿起一塊小板,例如上面是小鴨子,我便讓他拿著這塊小鴨板在底板上自由滑,每滑到一個底板的洞口就問他「小鴨子到家了嗎?」「沒有」「那好吧,我們繼續游」當兒子找到圖案是鴨子的底板時,我問他:「哈,我們看看裡面小鴨子的頭是在上面還是下面呢?」「上」「那我們也讓手上的小鴨子頭朝上面好嗎?這樣鴨鴨就可以嘎嘎嘎地叫了啊」「嗯...」這樣幾次,拼圖就能順利完成了。

當然提供以上幫助確實需要有充分的時間和耐心,所以如果當下並沒有足夠時間,寧可告訴孩子你不能幫的原因、或者換個時間幫,而不是匆匆忙忙地撲上去幫助完成。

代勞是導致依賴的源頭。

3給足安全感不幫也可以很OK

雖然拒絕幫助聽起來會有不愉快,但孩子會走向社會,要面對各種壓力或拒絕,他們需要知道並非任何事情都可以有幫助,也需要知道被拒絕是什麼結果。

在安全感足夠的家庭環境裡,拒絕並不會影響到親子關係。

孩子在獨立玩的過程中,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在有足夠安全感覺的環境中,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和思考,所以我們最先應該先採取「不幫」的策略。

有一回我和娃爸要討論一些事情,我搬了張小桌在我們的大桌旁邊,讓兒子自己在小桌上玩一個art button。

我和娃爸對著電腦討論得完全忘乎了兒子的存在,在兒子激動的歡呼中我們才看到他已經完整地釘好了一幅作品,這是他第一次獨立完成。

如果我是把孩子支開讓他到玩具房玩,我確信他一定會拼不了多久就跑出來找我們。

除此,也很多時候也可以拒絕幫助,例如之前說的畫畫板,如果大人已經主動介入了指導並且讓孩子覺得難了,這時孩子提出幫更多是為了擺脫。

這種情況下可以不幫,你可以告訴孩子我們換個時間再玩,讓活動暫時中止。

4這些情況大大方方地幫助他們吧

在成人的眼中,找人代勞意味著偷懶、依賴,但事實上對於三歲前的孩子,他們本身是充滿著探索慾望、樂於接受新知識的,所以我們並不需要懷疑孩子有依賴心。

而出現「媽媽來幫我」的要求時,我們更多的是找到他來尋求幫助的原因。

  • 能力不足

之所以總是在玩玩具時發生要求媽媽代勞的情況,和玩具的限制性是有關係的。

大部分的玩具是有年齡限制和能力要求的,給孩子的玩具必需是適合他們的年齡和能力的,我們在之前推送過超月齡的玩具只會加強挫敗的文章 玩具沒選對,白費錢還糟蹋寶寶智商❗怎麼選,看這份超全玩具清單。

  • 覺得由媽媽做會更好

很多媽媽會經歷這個過程:孩子一歲多的時候會強拉著媽媽的手去「碰」哪個玩具。

通常這種情況是因為之前在媽媽的演示過程中孩子覺得好玩,但自己又做不到,剛具有自主意識的小娃就會開始指揮媽媽做這做那。

也有些時候是因為孩子對某個東西有些害怕,尤其是聲光玩具。

  • 情感需求

孩子有時要求媽媽來代勞,是因為他已經意識到,這樣就可以把媽媽牢牢地圈在裡面了。

這種情況會發生在安全感比較不足的孩子身上,平時爸媽陪的時間少,所以一旦有爸媽在場的時候,就開始示弱,讓媽媽來給他更多陪伴。

所以,如果是這些情況,別擔心,大大方方幫助他吧

溫馨提示: 把「媽咪ok」公眾號置頂,再也不會錯過港大教育學博士等高知媽媽的育兒分享。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媽咪OK」,我的主戰場在那。

港大教育學博士主創、國際幼兒教育協會專家指導。

專注0-6歲寶寶睡眠、大腦發育和心理,也分享吃喝拉撒等靠譜育兒知識。

和幾十萬高知媽媽一起育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