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言|女童被父親瘋狂毆打,暴力相向的背後是教育的無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最近,看了一則男子暴打女童的新聞視頻:

一名男子在瘋狂毆打一名女童,抓住女童的頭髮把她摔倒在地,拳腳相加。

甚至數次將女孩舉起重重摔下。

之後又用拖把毆打,行為殘暴異常。

女孩的弟弟則蜷縮在一旁,嚇得目瞪口呆。

直到幾名路人圍了過去,女孩才趁機逃出來,一拐一瘸的。

隨後警方趕到,令人震驚的是,這名男子居然是女孩的親生父親。

七八歲的小女孩,本該是被父母捧在掌心裡的小公主,為何會被父親如此暴虐相待?

即使小女孩犯了錯,但這種殘暴的毆打並不能教育孩子,這只是體現了一種教育上的無能。

01

在幾千年的文化流傳中,先人總結出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黃金法則,從古至今被眾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奉為教育子女的圭臬。

但棍棒底下就一定出孝子嗎?

接下來,這個失敗的教育案例可能會帶給我們一些啟迪和思考。

北周武帝宇文邕乃是一代明君。

他親眼目睹北齊幾代皇帝荒淫無道加之對子女教育極其放縱,從而導致了國家最終敗亡。

因此,吸取了北齊亡國教訓的他,矯枉過正,對太子的要求近乎苛刻,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宇文邕要求宇文贇每次上朝覲見,行為舉止都要跟大臣們一模一樣,就是嚴冬酷暑都不能休息。

太子一旦有過錯,無論大小,宇文邕都會親自用棍棒責打他。

邊打還邊惡狠狠地說:「古往今來被廢掉的太子多了去。

我兒子那麼多,其他人也可以取代你的太子之位!」

此外,他還讓太子屬官每天都記載他的一言一行,每個月都要跟他匯報。

太子畏懼父皇的威嚴,刻意掩飾自己的惡行,表面上裝出一副賢明的樣子。

結果後來宇文邕駕崩,在他的棺材前,宇文贇沒有一絲傷痛之情。

他摸著自己身上被老爹責打的傷痕,恨恨地說:「這老東西死的太晚了!」

他打破歷代新帝守孝一個月的傳統,於父皇駕崩次日繼位,是為北周宣帝。

可以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教育失敗案例。

「棍棒底下出孝子」雖然起源於古代,但古代的「棒打」是有嚴格規定的,並非「隨便打」。

要講「禮」,不能與儒家教義衝突。

打學生屁股不宜打得太重太狠,不扒褲子,不摁地上,執行時喝令學生趴在條凳上再打。

而且這種打屁股只是對普通學生而言,如果是秀才或是中舉子則不能隨便打。

經常挨打的還有另外一個聖人——曾子。

他是孔子的學生。

一天,曾子和父親在瓜田裡鋤草。

曾子一不小心就把瓜苗給鏟了,他父親大怒之下,掄起一根大棒子就把曾子打暈了。

過了半晌,曾子甦醒後,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父親面前,跪下來認錯:「孩兒實在是不孝,讓父親大人這麼費力來打我。

您辛苦了!」

晚上回到家之後,他又彈琴,又唱歌。

以此向父親說明自己既沒有被打壞,而且也不會憎恨他的父親。

孔子聽聞了此事,便吩咐門下弟子:「等會兒曾子來了,不要讓他進門,我沒有這樣的弟子!」

曾子十分惶恐,趕緊跑去問孔子:「弟子什麼地方做得不對嗎?」

孔子:「你知道舜嗎?他父親用大棒子打他的時候,他就跑;用小棒子打他的時候,他才承受著。

你父親用那麼大的棒子打你,你都不跑,你是傻子!」

孔子的主張很明確:如果父母過分毒打孩子,孩子應該逃跑。

也就是說,孔子不贊成父母對孩子過重的打罵。

傳統文化蘊含著祖先深厚的智慧,它賦予我們的是教育孩子的權利,而不是毒打孩子的權利。

02

面對生活的不如意,家裡總會有一個愛發火的爸爸或媽媽,就像隨時會突發的暴風雨,讓人感覺壓抑、恐懼、心驚膽顫。

當父母為了小事而生氣的時候,他們的攻擊性十足,而且是指向外界,尤其是孩子。

他們沒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便拿孩子當出氣筒。

除了動手,他們再也找不到管教孩子的方法。

而教育,便成了他們施暴的完美藉口。

然而,暴力之下從來沒有所謂的教育,只有傷害。

以前,聽朋友給我講過她的經歷:

她曾經想過自殺,因為她媽媽給她的不只是精神折磨,還經常打她,一有不如意,便罵她怎麼還不死。

那時她還是個初中生。

成年後,她曾試圖與媽媽和解,結果卻是徒勞的。

於是她放棄了。

記得最近一次她和媽媽吵架。

她的媽媽說:「是啊,小時候我經常打你,我就是對你不好!我對你不好你會有現在?你現在不接受我,養你還不如養條狗!」

為了自己不成為她媽媽那樣的母親,為了她自己的孩子們。

她說:我選擇牢牢記住,並絕不原諒。

和之前那個毒打女童的父親一樣,掩藏在「教育孩子」外表下的打孩子,實則是自身的懦弱和對現實的無力發泄,這種棍棒教育並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03

經常打孩子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1、損害孩子的智力發育

在享譽世界的美國范德堡大學,著名兒科醫生莎麗巴爾金對二到九歲的孩子進行了認知研究,發現經常挨打的孩子智力認知水平比不經常挨打的孩子要低。

2、導致親子關係疏遠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是不會受到孩子喜歡的,這將導致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極差。

也容易讓孩子形成逆反心理,不聽家長、老師的話,生性孤僻喜歡打架鬧事。

3、讓孩子產生心理問題

家長對孩子經常進行打罵,會讓孩子有嚴重的心理陰影。

早在2003年,就有關於打孩子會如何改變大腦化學物質的研究發現,經常挨打的孩子容易陷入恐懼、焦慮與自卑的負面情緒中。

這會讓孩子以後的教育更加困難,甚至喪失自信、自尊。

4、效仿,埋下暴力的種子

德克薩斯大學伊莉莎白·格肖夫有一項歷經50年的研究成果,用極具說服力的證據表明,父母打孩子會導致孩子在少年時代就出現違法或者反社會性的行為。

長大後,則會製造家暴或直接觸犯法律。

此外,這個研究還同時指出,打孩子會增加校園暴力事件的機率。

打孩子,是一個世界普遍的現象。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14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有80%的家長都有過打孩子屁股的經歷。

然而打孩子和教育孩子,是兩個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的概念。

我小時候也挨過打,在10歲之前的時候。

她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打屁股。

打之前她會告訴我為什麼要挨打,打過之後她必會安撫一番,並告誡我下次不可以再犯同樣的錯誤。

那時候被打的我並不會因此而怨恨她,反而感覺到了母親隱藏在巴掌下的溫柔的愛意。

孩子還小的時候,難免總會犯錯和任性。

必要時的體罰也未必不可,而且是有必要的。

但「打」不是主要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

孝子和棍棒之間,沒有因果關係。

時代在變,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在改變,很多父母已經拋棄了過去那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

我們都在想方設法的採用更加科學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來教育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並不是提倡家庭暴力,也和家庭暴力截然不同。

「打孩子」是為了使孩子糾正錯誤擺正態度不得已而為之的教育手段,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讓孩子受教育,得到教訓。

但要選對時機,更要找准部位,而不是把孩子往死里打。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為了反對父母對孩子的一味溺愛。

用「文治+武治」的方式來管理和教育孩子是為了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也體現了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理性。

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家庭暴力」,但是也不能「一味說教」。

只有走出這兩個誤區,才能更好地關心孩子和教育孩子,讓孩子走上正軌。

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不只要「養」,更要「教」和「育」。

願我們的孩子都可以健康快樂成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還對「棍棒底下出孝子」深信不疑?

就在前幾個月,高考剛結束的時候,一篇《渠縣一孩子留下遺書輕生,這多麼讓人痛心》的帖子在網上瘋傳,大致內容是……四川達州市渠縣中學18歲小斯(化名)剛參加完高考,在個人QQ空間寫下2800餘字的長...

你會動手打孩子嗎?那些後果很嚴重……

3月20日,又被一個奇葩喪盡天良的母親給震撼了,居然當街用樹枝毆打自己七歲的女兒。而原因僅僅是剛上一年級的女兒在課堂上尿了褲子。學校老師致電通知其邱姓母親(31歲),提前來接孩子放學。邱母接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