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給孩子一顆「感恩的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傳遞科學的家庭理念
分享不教的教育
和諧家庭,健康成長。


從這裡起航......
為了孩子,我們願意蹲下去傾聽。


為了孩子,我們願意從「我」做起。


歡迎加入《博得教育》

細心照料、父母的日夜辛勞成為理所當然;老師的耐心輔導、循循善誘變得無足輕重;別人的傾力相助、雪中送炭也無須感激涕零如今的孩子,被動地將自己的時間和心思花在了潛能開發和知識學習上,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感恩教育,以致不少孩子從小隻知道被愛,卻很少關心別人,以自我為中心。

多少孩子不懂感恩

近日,記者在北京的一所中學門口隨機採訪了一些學生,其中,多數學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在聽到
「針對父母的付出,你會如何回報?」的提問時,學生的回答出現了驚人的相似,在絕大多數孩子看來「努力學習、提高成績,考上好大學、將來多掙錢」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僅有少數同學表示,在家多幫父母分憂,孝敬父母是感恩。

家長吳女士對記者說起了親身經歷的一件事:一次吳女士感冒發燒,正趕上丈夫出差,她不得不去學校接10歲的兒子,回到家,她硬撐著給兒子煮了一碗雞蛋西紅柿面,然後就去休息了。

兒子不但沒有關心媽媽的病情,反而沖她發起了脾氣:「媽媽,你早上不是答應我做紅燒魚的嗎?你病了,可我也得吃飯呀,我不吃麵!」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一年多了,但記者看得出,吳女士至今依然傷心。

初二學生程楠14歲生日那天,爸爸特意買了一個電子詞典送給她做禮物。

程楠先是很喜悅,可當她打開包裝,臉上的笑容頓時凝固了,隨後,很不高興地說:「你怎麼買的是這種呀,這個太不好用了,我要卡西歐的!」然後隨手就把它扔在了沙發上。

程爸爸滿心的歡喜也在瞬間轉變為失落,他答應女兒,過幾天一定給她買個卡西歐的。

感恩心理的缺失,在如今的孩子中並不少見。

小學放學,孩子一出校門,書包便往等待已久的爺爺奶奶手中一扔,自己則輕輕鬆鬆、大步流星地往前走,絲毫沒有考慮到身後的老人追不上自己的步伐;在中學門口,早上送學生的車排成了長隊,孩子們一個個走下車,
「砰」的一聲關上車門,急匆匆地跑進學校,沒有想到要跟爸媽說一聲「再見」;飯桌上,面對豐盛的晚餐,孩子們往往忽略了爸爸媽媽一天工作的辛勞,即便「飯來張口」也總是習慣於挑毛病:「今天的蝦不好吃」「這個茄子油放多了」,卻很少誇獎爸媽的廚藝,更體會不到父母變著花樣準備晚餐的那份苦心。

張芳是北京某醫院的一位護士,去年9月,兒子到外地去上大學,張芳說:「兒子上大學以後,很少給家裡打電話,多數情況是缺錢了才跟父母聯繫。

如今,張芳夫婦對兒子的電話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

這樣的情形在學生中也並非少數。

曾有媒體報導,武漢一初中生給父親發簡訊要錢,內容只有三個字: 「爸:錢。

兒。

」父親看罷心酸不已,他感嘆:在「爸」和「兒」之間夾了一個「錢」,也許在兒子的眼裡,維繫父子關係的紐帶就是這個「錢」字,要是沒有了「錢」,父子之間可能也就沒有什麼聯繫了。

子女為何「知恩不報」

自古以來,我國就形成「羊跪乳,鴉反哺」「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這樣濃厚的感恩文化,然而,在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感恩之心為何卻逐漸遠離孩子?

孩子不懂得感恩,與家庭環境不無關係。

俗話說「知恩圖報」,只有知道了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和關愛,才會產生報恩意識。

如果意識不到別人的付出,也就難以產生感恩之心。

在一些家庭,過多的溺愛使孩子們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他們權利無限,想要什麼很快就能得到,逐漸對物質的慾望就會變得無休無止。

同時,他們也將失去生活中最美好的一樣東西——期望,而期望之情往往就會帶來感恩之心。

很多東西,孩子得到的越快,厭倦得同樣越快。

相反,如果孩子想要得到一件東西時,等待的時間越長,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得到之後的欣喜就越多,感恩之心就會越強烈。

孩子感恩的想法和做法是否受到家長的認可和鼓勵,對於孩子能否將感恩的行為持續下去起著很大的作用。

由於孩子學習的內容多、節奏快、壓力大,在家庭中,家長往往包攬了一切,孩子的義務幾乎是零,他們的唯一任務就是好好學習。

比如,不少孩子曾向父母或長輩表示「我來幫您、我給您削個蘋果」等意願,家長往往會說「我自己來,管好你的學習就行了」「多大點兒事啊,不用你操心」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很可能把孩子感恩之心給扼殺了,他們會因此逐漸形成一個觀念:「家裡的事與我無關。

孩子們所獲得的「愛」太泛濫、使他們對「被愛」的感覺逐漸麻木。

這樣長大的孩子,沒有機會學會為他人著想、去關心他人。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把父母家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看作是理所當然,受人恩惠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也不願用自己的付出回饋他人。

因此,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多關注孩子的感恩情結,及時把握住教育的契機,讓孩子懷有一顆感恩之心。

感恩從說「謝謝」開始

孩子的好品質、好行為是不斷培養出來的,要從細微處入手,從小事做起。

感恩教育也是如此,將感恩教育與愛心教育、禮貌教育結合起來效果會更好。

首先,要讓他們學會表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受到別人的幫助,要懂得說
「謝謝」。

大人遞給他一杯水、別人送給他一件禮物,我們都需要教會孩子說「謝謝」。

孩子天生愛模仿,大人的以身作則是最好的示範。

如果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表示感謝,孩子就會耳濡目染。

比如,到飯店用餐,我們可以對服務員說「謝謝」;遇到別人幫忙時,我們可以通過言行表達感謝,對別人的感謝,家長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

這些,都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意味著在孩子內心播下一顆感恩的種子。

其次,告訴孩子,若自己有能力,要懂得付出和服務,儘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比如:給父母盛一碗飯,外出購物幫長輩提東西,而我們成人,也需要對孩子表達的感恩給予愉快的接受和積極的回應。

人都是在經歷中長大及懂事,泛泛地對孩子說,要孝敬父母長輩,他們根本無從理解,家長要為孩子做好表率: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給老人吃,逢年過節給老人送禮物,要讓孩子看到父母不僅對自己有愛,對長輩也有愛。

要想孩子懂得感恩,父母理當身體力行,自覺去做孝敬父母長輩的楷模。

可以藉助生日引導孩子懂得回報。

比如,當老人過生日的時候,家長和孩子一起動手做個小禮物,一起給老人祝壽,讓孩子為老人獻上親手製作的
「禮物」,讓孩子和老人親熱親熱,說說心裡話。

當孩子過生日的時候,我們可以徵求孩子的意見,請他想辦法給家長一份驚喜,這份驚喜可以是一個甜甜的吻、一句甜蜜的悄悄話、一個擁抱、一次服務如捶捶背、也可以是自己的愛心小製作。

同樣,在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中秋節等節日,也可以延續類似的活動,讓孩子意識到親情的珍貴,對家人心存感激。

另外,可以在孩子生日那天,和他一起獻愛心,給貧困山區的孩子或者殘疾兒童捐款、贈書、贈送玩具等等。

這樣,孩子漸漸地就由家庭走向了社會,由對身邊親人的關愛擴展到對他人的關愛。

編後語:怎麼形容中國家長呢——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對!就是這句話!一張白紙般對世事一無所知的孩子,從呱呱墜地剪斷了同母體的臍帶連接,孩子便獨立的在塵世中紮下了根。

首先,你一定要承認並且肯定孩子的獨立性,她(他)不附屬於父母,不附屬於任何人,她們(他們)只屬於自己。

因此,家長一定不能夠超越自己的界限,一定不能侵犯孩子的權利範圍,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做的事情,該做的事情,和一定做得事情,任何人的替代都是一種侵權和傷害。

為什麼孩子不知道感恩?因為你一直在做孩子的事,讓孩子已經模糊了概念,形成了習慣,思想意識裡面已經肯定「父母做的事」本來就是你們該做的。

但家長心裡卻不是這樣想,家長離譜的把這稱之為「因為愛」!這是多麼懸殊的認知啊!而且持續了很多年,父母一直這樣「愛著」孩子,而孩子卻很壓抑很痛苦的感覺不到「愛」。

這種情形下,怎麼可能有感恩呢!父母對孩子因愛成怨,恨鐵不成鋼;孩子對父母諸多不解,叛逆反抗,甚至不願聽父母說話。

※※※※機不可失,失將不得※※※※

有父母,才有生命;有信念,才有方向。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失敗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四個字學習不夠!!

2016年,成長不能等待,不能猶豫,成功的道路上從來都不擁擠!

你不妨繼續旁觀?

********意猶未盡********

數學不等於運算

數學最重要的是建構思維

對孩子最負責任的愛

愉悅的親子關係+幫助孩子搭建強大的思維體系!

分享有價值的信息,做傳播愛的成功者!

0971-5206228 17725273759

博得教育誠邀您的加入,與大家創造更好的博得!

關注【博得教育】微信號bodejy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不尊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5招教你怎麼破

地鐵上一個2歲多的小男孩先是對著爺爺又踢又打,打了一會兒小孫子扭過身又對著奶奶臉上一頓亂抓亂打,期間爺爺似乎也很生氣的扳起面孔攔著他,但是手揚了揚終究是沒打下去那巴掌。一個8歲男孩在商店裡對外婆...